分享

上海在晚清时期为什么能迅速发展?

 小佛说史 2020-12-21

【太平天国系列358,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晚清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作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这是近代上海发展的第一步,在此之前,上海不过是海边的一个小县城。不过,尽管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的发展并没有那么迅速,真正走上迅速发展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

道光末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随后迅速席卷周边省份。1853年3月底,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而上海距离天京不过300公里,数月之后,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以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当时上海的富人们为了保命,纷纷逃入租界中,而后各种买地租地,使得租界中的地价迅速上涨。

同年12月,上海清军为了阻止小刀会的进攻,使小刀会在距离清军兵营近的地方无处藏身,清军烧毁了上海东门的数千间民房,百姓们无奈只能涌入租界,大量的资金被带入租界,租界的人口总数再次暴增,居住在租界的国人们做起了各种生意,外国领事馆开始在租界内收税,上海的经济中心往租界移动。

试稽考上海租界之历史,即知每次内乱,适所以增加租界之繁荣。盖内陆不能安居,富有者均逃入租界,或投资经营,或拥享乐,内陆日枯,而租界日荣,适成对照。

太平天国要长期和清政府打仗,需要的钱粮自然就多,为了赚到钱,太平天国成立了纺织营,专门制作丝绸等卖给洋人,赚取钱财。这样的行为,自然就是默认可以和洋人进行外贸往来,当时太平军和清军长期对阵,相比于陆路交通而言,水路运输就显得方便得多,所受的战争影响也相对于少一些。

尽管1860年-1862年间,太平军在进攻上海,而航运依旧发展迅速,为什么呢?太平军需要军费,便在关口岸边对往来船只收税,只要交了钱,在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内,洋人的船只几乎可以畅通无阻,所以,航运似乎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为了得到先进的洋枪洋炮,在和淮军、洋枪队打仗的时候,依旧和一些传教士、洋商人有往来,洋人成为了这场中国内战的最大获益方。

太平军进攻上海之后,在江浙一带的战略方针开始趋向保守,而淮军则不断的进攻太平军,江浙一带继续陷入混战之中,百姓们为了安定的生活,不断有人不顾路途的遥远前往上海的租界寻求平定的生活,人口的大量涌入,客观上推动了上海在晚清末年的迅速发展。

人口经济是宏观经济中的大头,往小了说,人口的暴增必然带来各个方面的人才,人才在进行行业创新之后必然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带了优势。再者,人口多了,纳税人就多了,收税方有钱了,怎么也要用来改善环境,吸收更多的人涌入。最后一点,人口的集中,必然会是财富的集中,特别是涌入上海租界的人,大多数还是以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居多,有钱了,经济何愁不发展?

不过,有一点,小佛不得不感慨,上海咋晚清末年的迅速发展是以中国当时一些地方的萧条和落后为代价了,而有一些城市在经历了极长的时间之后才恢复往日的繁盛。当然,还有一点,哪里是通商口岸,哪里就发展的迅速,这似乎是当时的定律。

参考资料:罗尔纲、王庆成,《太平天国》;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