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小佛说史 2020-12-21

大家每年都在过中秋节,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中秋节的来源。中秋和很多我国节日、节气的起源差不多,都是远古时期先民们祭祀的一个日子。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中秋,教治兵”,同时在《礼记》中也有关于中秋的记载,这个记载正是和祭祀有关系,古代的天子需要在春季祭祀太阳,秋季祭祀月亮,“ 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拜)月以夕”,慢慢的日子便固定在了八月十五,帝王们在这一天祭祀月亮。

一开始,八月十五祭祀月亮只是帝王的特权,后来慢慢的贵族和士人也开始祭月,到了再后来,普通老百姓也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祭祀月亮,寄托情怀,与家人团聚,慢慢的就演成了现在的大家团圆的“中秋节”。

宋代人文发达,词作更是达到了中国历代的巅峰水平,故每当我们说起词,第一反应就是“宋词”。苏轼,作为宋词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关于“中秋”词也有数首,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过今天小佛不和大家聊这一首,咱们来聊一聊苏轼作品中与中秋节有关的另一首大作——《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写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中秋,这一年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距离他得罪王安石调离京城已经有六年之久,其弟苏辙专程陪他到徐州赴任,在徐州逗留了近百日,直到中秋佳节后才离开。这是他们两兄弟分别七年之后第一次一起过中秋节。相比于《水调歌头》中表达出来的思念,这首词显得有一些纠葛,团圆赏月和离别之情均有体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是赏月的好时节,最怕没有月亮,苏东坡起笔便流露出些许担忧,害怕圆月被暮月遮住,不过很快就如愿等来了月亮,云层根本遮不住月亮的寒光,满满的溢了出来。星空高远,月亮洁白如玉盘,给人一种冰清玉洁的感觉。中秋月圆,自是象征着团圆。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前半句是从现在的角度发生感慨,后面半句是从以后的角度引出离愁别恨。苏轼“此生”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弟弟聚少离多,而“此夜”能与弟弟齐聚,怎能不感慨“好”。奈何今夜之后不久,弟弟就要离去,好景不常有。苏东坡由今年想到了明年,不由得向弟弟发问(其实也在问自己):明月明年何处看?也即是下一次相聚又是何时呢?深深地离别之情想是大家也感受到了吧。这其实也是印证了《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阳关曲》是词牌名也是诗名,它的格式的最早来源就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为离别之一,中秋为团圆之情,苏轼所作《阳关曲·中秋作》的词牌名、词名可以说和词内容非常的紧扣,堪称佳例。

参考资料:《全宋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