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喆:冬至大如年

 aabbcct 2020-12-21

路喆:冬至大如年

中华文明的起始是农耕文明,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结合天气的变化、物候的特点,以及农事的安排,发明了历法。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完善和补充,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节气和节日,如一双合璧,生动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尝试和有效探索,反映出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的自然天文、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迄今仍然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两个是节气和节日重合的,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就是“清明”和“冬至”。地球大致每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中国地处北半球,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当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这是北半球每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古人认为这一天是“阴气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这是节气的冬至,过了这天,太阳北归,每天的日照时间逐步增多,逐渐昼长夜短,故有“过了冬至,长一绳子”之说。绳子指的是早先手工布鞋纳鞋底用的线绳的直径,大致1毫米粗细,这句话是说冬至过后,太阳照射地球上的物体投射的荫影的长度,每天会增加一线绳子直径那么多,光照时间增加了,白昼越来越长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流传下来的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4-6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节(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而冬至节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就是说,冬至到了,要祭奠天神人鬼,祈求与消除疫疾,减少灾荒,农事顺利,人寿年丰。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拜岁”,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冬至节的起初之义就是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实质的区分。因此,周秦时代的冬至就是年。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是为“贺冬”。《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代,逢冬至,天子辍朝,政府放年假,《后汉书》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朝廷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民众相互拜节祝贺。民间冬至节则要进行祭祖聚会等活动。汉代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节”、“交冬”;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到了清代,把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诞辰又称为“三大节”贺朝,顺治时期,朝鲜向清朝派出的使节,定期的有冬至使,专门在冬至这一天朝见清帝。正因为自汉代而始,2000多年以来,历朝历代、皇宫内外、朝廷上下、官方民间,对于冬至节的重视和坚守,持续不断的对冬至节的自然和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故《清嘉录》才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节气的冬至又是交九的开始,数九,又称冬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当数到九个九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由于中国北方降水水量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等原因,使得冬至也成为北方真正的寒冷天气的开始,“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进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极言其冷。直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而“数九消寒”,又是节日的冬至的习俗之一。其方式则有喝“消寒酒”,即是入九以后,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九),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取九九消寒之意,是有些文人士大夫的雅好。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便完成一幅九九消寒图,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的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数九寒天,古时人们出行不便,户外活动多受限制,便以此来打发漫长的冬天。

数九消寒的习俗,有很大的文学文化内涵,其活动主体的参与人员一般是文人、士大夫、皇宫内院及深宅大院的“白领”,而在民间还有具体的实物老百姓参与的冬至庆祝活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帽”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形。北方的冬天往往冰天雪地,人们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是为“藏冻”,藏冻的蔬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路喆:冬至大如年

“冬至饺子夏至面”,除了官方的祭天地,民间的祭先祖、数九消寒、赠鞋帽、藏冰冻的习俗之外,在我们中原地带,目前,流传下来的冬至节最大的习俗莫过于吃饺子了。相传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太守任上告老还乡,随即在老家南阳开堂问诊,悬壶济世,他看到每到冬天冬至之后,乡人多有耳朵被冻裂者,医者大爱无疆,便和弟子一起在宛城搭起医棚,用牛羊等肉、辣椒葱姜剁碎为馅,用面叶包裹成耳朵形状的“角子”,叫“捏冻耳朵”,佐以中药材熬汤煮成“驱寒角耳汤”,在冬至这天开始,施舍给乡亲们食用,以此治好了乡亲们的冻坏的耳朵。“冻耳朵”和“角子”就是现在的“饺子”,人们认为冬至这天吃饺子可以防止冻坏耳朵,此后,逐渐相沿成习,“冬至到,吃水饺”,成为了冬至的一种重要的习俗,也是对医圣的一种纪念。有的地方有吃冬至面的习俗,“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长一线”和上文的“长一绳子”说得都是日照时间变长了,异曲同工的表述。而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此外,冬至还有吃狗肉驱寒、吃赤豆糯米驱邪,及吃馄饨、吃米糕等,都是利用吃的形式,来拜岁贺冬,拜祭天地、祭奠先祖、祈求平安。

“风袭草衰数九天,古来今日大如年。五谷馐馔祭天地,千家万户响砧板。冬到极致一阳生,日影渐长知夜短。相约轮流坐东席,围炉斟酌好消寒”。节气的冬至从自然气象日照时间方面定义了冬至的科学意义,节日的冬至则从历史地理人文习俗方面充实了冬至的文化内涵,节气和节日珠联璧合,互为补充,世代相传,相映成辉。时光匆匆,流水不复,冬至到了,让我们在冬日的阳光下,相约围坐,吃饺子、喝美酒,拥炉消寒,品味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