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兖州名门望族——袁氏家族略考

 日月存心 2020-12-21

        兖州袁氏家族,是明清及民国年间当地一个有名望的文化家族和官宦世家。

        兖州袁氏家族,其祖原隶籍山西省洪洞,于明初迁滋邑,世习儒业。

滋阳袁氏始祖家谱所记入滋始祖为尚京公,字龙江,大明监生。德配倪氏,生五子:九思、九念、九恩、九惠、九志。

        二世九恩成生二子,长子大猷。

        三世大猷字克振,世居老东门城外大槐树东邻,为邑庠生。遇事忠勇仗义,被邻里尊重并效法。《滋阳县志》卷九为之作列传,文称在雍正八年(1730),沂泗河水暴涨成灾,城东三河村及坝东一带民房被淹尽倒塌。老幼百余人被淹困在水中生命险危。大猷带领儿子及其家邻用长长的绳子拴住大瓮的沿下再绕一圈拴牢,放入水面,叫一善游者在前牵绳拉瓮引导,瓮后由一有经验者掌其平衡并指挥全局,瓮中坐着被救者,这种原始而又惊险的洪水中救人的方式,当地人称之“伐瓮”。这样一个个地依顺序把被困者救出来。又把救出来的人安置在袁氏宅院里,每日供给餐粥,一直待洪水退去,受灾者能回去才停止,当地官吏为表彰这一善举,赠送门匾给予奖励,敕封儒林郎,大猷生四子:之琳、之强、之玺、之礼。

        四世之礼字省三,庠生。生长子永辉。

        五世永辉为之礼所出,永辉之子有章。

        六世有章配严氏,受袁氏严谨家风的熏陶,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因遵从相夫教子,家训有方被旌表。

        袁氏家族与当地名门望族也多有姻亲关系。郡城东关武生袁公有声之女,与由行伍得官在满家硐当千总的甘公雨联为秦晋之好,另与兖州汤姓、姚姓、朱姓互联姻者多有书载。有章公之子家柟、家明为袁氏第七代孙。

        七世孙家柟字荫南,号樾村,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十二日,卒于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二十八日,终年八十岁。公幼失父,靠母亲严氏慈训严诲,得以成立。每当塾归,母亲自查考功课,如不满意即用木条训责。长及成年,家道渐衰,便离开儒业转操经商。即使在异乡奔波生意也必频写书信询问家母生活,并供给味道甘美的食物,历四十余年无少懈。公有位叔伯哥雪亭公,已分家多年异居,雪亭兄殁,公亲情笃实,殡葬之事皆一身任之。并安排寡嫂及侄子同院居家,呵护教养如亲生子女,并为侄子筹办婚嫁,尽心周全。还把自己置办的田地房产,划出一半给侄子供其生活。并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儿子:“兄弟为手足之情,骨血相存,难道能容忍冷漠不关心吗?希望你们能了解并体察为父的这番良苦用意”。公哀伤母亲为养育自己苦守节操,对母亲的辛勤劳累无以报答,于是具文事实,详情旌典,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连同有庄之妻刘氏等均被旌表。其母有病,公亲自熬药端汤,整月不解衣带,黑白守候在身边。等母病殁,哀痛欲绝,虽置兵荒马乱,烽火压境,丧葬办理仍尽按礼道。公常以家贫停止上学,不能继承祖先遗愿为憾,故决心教子进学成才。公配沈氏,生四子。长汝虔、次汝煊、三汝火龠、四汝宪、其烈生二子汝奇,次汝钧,是为七代孙。

        八世汝虔,厚德载才,积学有成。汝虔于咸丰二年(1852),汝火龠于同治三年(1864)分别经乡试成举人,家乡及族人都为之雀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汝虔继续艰苦奋进,终于在同治六年(1867年),又由殿试赐出身者成为进士,结束了滋阳县从道光初年经咸丰至同治初年四十余年间没出一位进士的尴尬局面。而后又经二十余年,于光绪十三年(1882)才又出了进士陈孝恪。袁氏家族由此大显,不久被吏部签分去江西省权乐县任知县,汝虔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体恤乡民,重视发展教育,恢复战火毁坏的学校,增加书院的投资,捐廉倡修,恢复文庙的功能。给贫寒士子以生活补贴,助其完成学业。1870年、1875年两届科考,该县学子多名入选,陆续考进省城。附近县城士子也纷纷登门受业。后又调文昌县任职,这儿是武夷山腹地,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盗匪猖獗,民不堪其扰。公赴任后,访贤察情,体听民风,断案公平持正,缉盗除暴,扶植民气士风,务必以便民利民为旨意。对土豪恶霸严惩不贷,士民感颂。上级考察因治理有方,成绩卓异,调他管理南城县,惜还未成行而突发疾病,卒于文昌官署任上。在南方做知县长达二十余年,柩归之日,行李简朴萧然,家中依旧寒素简陋,时人惜之。其三弟汝火龠中举后为候选教谕。

        另支八代孙汝焜,字炳乾,德配孔氏,生二子,长子其洵,次其庶,老长子八世孙汝奇生一子其烈,其烈生四子。汝钧武庠生、兖州营千总,生一子其智。

        九世其洵、字绍苏。以耕读传家,始攻岐黄术(中医学),潜心钻研,由于学有所成。加之医德高尚,前来求医者日增,遂把医学之术传之后人,成为春满杏林之家。其洵生二子长承恩、次承佑、均为庠生。其智任兖州营把总,生一子承矩。

        十世承佑,字仲孚,自幼聪慧,读私塾学业大进,博览医书,医术大增,成为兖州老东门内外著名中医,家道益兴,遂在府河北大井街(西起现在的东桥小学,东至北顺城街,因街中心有一高台大井得名)购买宅基地一处,几经修建由东门外老大街迁往新址。承佑生二子长世泰、次世法。承惠,字幼儿臣,生二子长世伦、次世硕。承矩清代未期任峄县讯把总,民国年间曾任新嘉驿保长,举家迁往新驿一村,生一子世贵。

        十一世世泰,袭承中医祖业,专心医术,又在老东门里路北购置宅基一处,亦为厅堂大院,有门头五间,成立了“志成号”杂货店,营销南北土特产及铁、杂货之类,雇员五名,这些生意及田产经营,均交给了他姐姐家的大外甥管理,他只从医看病。至此家业逐增,渐成兖州地方首富中一员,发展至鼎盛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流传民谣曰:“大井街,有唐槐、大井北,高门台,门里住着袁世泰,田千亩,大买卖、三进出、厅堂院,粮满仓,畜满圈,东西两座后花园,园里套着学屋院”。

        依据先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在战乱频繁军阀混战的年代,每当庄稼收起了后,一些入不付出的贫民便流入城内乞讨求生,逢吉日便有多至百余口,少由五、六十口,于上午十时左右结伙而来,坐在世泰公大门西草坡上等待施粥发饭,由扛活的老朱及两个摊煎饼的老妈来分发,平时每次每人是一碗(或一瓷茶缸)粥、两个煎饼(切成八页),年节时加量或给两个馍馍添勺炖菜,来接济难民。

        东城墙洞内住着一贫者王氏,以屠狗为生,嗜酒如命。冬日酒店几日不见,派人探视,知已死。保甲长告知世泰公,即出钱购薄板(棺)安葬入土,凡乡邻修桥补路之事,也多有义举。街坊乡邻来求医,家境困难者,叫药店记帐,不取分文。

        家大业大,就怕后继无人。世泰公元配无子,遂续配东桥北栅栏门束氏,生一子中立,一女中菊。聘一老学究仙姓,在学屋院设私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荒马乱,劫匪横行,连城里大街上“姚德和”商店二东家姚继顺,被绑架并残害致死一案,全县百姓无不为之震惊。大户人家大门紧闭,夜不出户,对孩子更是严禁外出,以防不测。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山东省最高的学府——山东大学,回到了人民怀抱,也迎来了它明媚的春天,一大批从国内外羣集而至的优秀专家学者及学术带头人先后来山大任教,高亨、萧涤非、陆侃如、冯沅君、高兰、连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成仿吾也来校任校长,真可谓群贤毕至,精英荟萃,“文史哲”校刊成为国内著名的学术刊物之一。山大文科与北大文科,南与复旦大学文科成三足鼎立之势。山大迎来了发展的美好颠峰春日,在这片肥田沃土里,各地的莘莘学子慕名而至。

        袁氏家族的老长支第十一世孙世硕君以优异成绩被山大录取,又以刻苦励志,勤奋好问被五四以来著名女作家文学史专家冯沅君教授所赏识,在毕业时被她提名留校当了助教,逢此良机,世硕君更加自励专攻明清文学(小说),辛勤耕耘,成绩斐然,著作纷然。更值得我们兖州人高兴的是这位年近九旬身体尚健、精力未减、尤致力于学术研究,更以故土乡情的赤子之心,鼎力兖州的文史研究事业。自2011年《兖州春秋》创刊,袁教授便热情为书题写刊名,并每期都为之撰文,这位朴实如兰的学者着实让我们为之动容。关于袁教授的生平业绩,本丛书第三期已载专文介绍。兖州的文史研究工作及《兖州春秋》有着专家学者的支持,实在是我们兖州人有幸,《兖州春秋》有幸!兖州袁氏家族有这么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又那么关心袁氏家族的发展,也是袁氏家族的荣誉。

        袁教授之妻闫氏容仙,亦为山东大学教授,生二子二女,长子岩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供职,次子在日本也颇有成就,其他子女也均学有所成。

        十一世滋长子锡钧,在抗日战争中在军中任营长,在著名的武汉保卫大战中英勇抗击日寇,牺牲在宜昌沙场。

        新嘉驿世贵生一子锡凯。锡凯后改名福生,1954年参加嵫阳县兽医培训班并加入共产党,是当年全县四大兽医之一,生三子,长绍华、次旭华、三中华。

        承士祖次子世河公,16岁即被日军劫持去东北当苦力,日本投降后即加入第四野战军,又随军入关南下,征淮海渡长江直下江西老苏区,后军转干,留在赣州糖厂任厂长,落籍江西。解放后坚守在故土的袁氏后人,依据各人所学之长或工或农。兖州运输公司、土产公司、盐业站等均设在火车站下,与东关袁氏祖居近邻,一些年轻力壮的袁氏有贤子孙便成了这些公司职工,他们秉承祖训家教,工作时不怕苦不叫累,为兖州建设兢兢业业。

        锡良公之子袁飞升入航天大学,锡山公之子袁彬考入西安防空学院,光振公之子自国,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世博之子袁征,北京军事学校毕业。世玉系唐山铁道学院毕业生,真乃群贤毕集,精英咸出,改革开放的时代造就了袁氏家族大发展大提升的美好局面。

        十二世中立由于自幼娇生惯养,不习读书,家业逐渐衰败。

        祸不单行,1947年正赶上围城战役打响,农民也进不了城,商业萧条,又逢承佑公及次子世法先后去世,发了两次大丧。元气从此大伤。

        1948年7月13日,兖州城解放,由于受国民党谣言的蛊惑,世泰公只身隐住在济宁小闸口,在民间以行医为业。刚刚解放,百废待举,新社会亟需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从事建设,兖州政府即把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包括袁中立及张梅园之孙张燕岭等近40名青年,派往东北抚顺技校学习,去学习的大多数青年,通过培训,结业回来到厂矿、街道上班当了职工或办事员。袁中立吃不下东北的苞米碴子又怕冷,受不了那分苦,没多时就逃回了家,在家又无所事是,自幼家里给订的“娃娃亲”也到了婚期,便成了家,并且生下三个男孩。

        袁家大院苦苦支撑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又因内部分财纠纷各怀异态,矛盾大发。解放战争年代,世泰一家把部分浮财藏匿在厨房内一地穴里,世泰公之弟世法早逝,留下关氏及孤女锡惠(乳名大宸),大宸嫁给了曲阜一位齐鲁大学毕业的孔姓,孔崇尚玄学,在那浮世图名的学风影响下,不务实,谈玄说禅的孔生,靠女方的资助,在济南市里购置住房一套,大宸到一家工厂上班当了职工,男方却放不下身架,不願就业,欲欲寡欢,沉溺冥冥玄谈之中,留下了几个孩子走了。

        “富户出纨绔”,袁氏父子及门婿都无力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门第,又都想把浮财多分些给本支子女,因而酿成了一场内讧互不相让,争斗的结果是宁肯充公也不能留给对方,于是把藏匿浮财之事向当地派出所告发。据当地观者讲:民警雇了五、六辆地牌车,每车拉了四、五麻袋银元、古董、玉石之类的东西,交公封存风波才算平息下来。这支袁氏家族很快败落下来,其原因有战争频繁,政局动乱,守城军阀强取豪夺。争浮财内讧。更由于家大业大,对后代溺爱有加,锦衣玉食,虽设私塾教后代文化,但缺乏为人做事的教育,不思进取,更不思勤学自励,以至出了败家子。至五十年代末,终于彻底败落,袁中立带着三个孩子过着居无立锥之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讨生活。按照兖州流传的老俗话:“富不过三代,贵不出五服”。三代五世更迭演变,这当中难道还有神秘莫测的哲学理念吗?

        十三世,绍华,生子海蛟。

        旭华后改名旭之。上世记八十年代初白手起家,从很小的五金交电个体工商户开始,经三十多年的商海拼搏,发展成为一位知名的民营企业家(旭之商城总经理),生一子,邦聚。

        中华,生一子,春科。

        十四世,海蛟,供职于新疆铁路工程处。邦聚,毕业于山东交通学院。春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

        面对袁氏家族的蓬勃发展,使我们不能不更加怀念袁氏先祖袁采公,他写了一部很有名也很有影响的家训《袁氏世范》,他是宋代的一位进士,初仕县令,为官廉明刚正,官至监登闻鼓院。这部书可与现存最早,也最有名的《颜氏家训》相媲美,堪为伯仲,足见其社会影响之大。

        《袁氏世范》即述袁氏家族为人处世之规范,是用来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的通俗家庭教育读本,其三卷,分睦亲、处已、治家三门,内容十分详尽。

        民国廿四年(1935),承佑公曾自费委托滋阳鲁光印刷社印制了数百本,在本族及本县士民中览阅。现存的兖州袁氏家族支系谱记(残缺本)也出自承佑公,为其长子世泰珍存,才得以流传于今。又经热心的后贤光迵公续修补充,才初备轮廓。

        欣逢盛世,续志修谱国家倡导,民风益盛。愿兖州所有的袁氏后人有贤之辈,寻祖归宗,追根朔源,整理出一部比较完整规范的族谱,实现先人的遗愿,以告慰祖宗,亦使后人不再遗憾,承接家训。对于谱牒中缺失较重的地方,我依据《滋阳县志》及袁氏碑文史料做了适当补遗。

        据七代孙家柟公墓志铭载:公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卒于同治九年(1870年)享年80岁。依据每代相距平均约为三十年的惯例,则来兖始祖尚京公时间当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已是明朝的末后期,于家柟公墓志铭:“其隶籍洪洞,明初迁滋邑”。中间尚缺近二百年,约五、六代,其中缺略及原因尚待查考。自尚京公至十三代孙(光字辈),有文字记载已历四百余年,凡十四代,人丁口数已逾半千。

        难能可贵的是在万象纷纭的世俗中,袁氏家族坚持恪守祖训,仍按族谱中预定世次,即“尚九大之永,有家汝其承,世锡光自厚,广传丕振兴”20字为后代命名,汲取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精髓,借鉴孔孟颜曾四大家族的传承优秀文明,使昭穆有序,长幼相遂,免失乱宗。

        一支繁衍昌盛、日益富裕、和谐进取,有着良好家训家风的袁氏家族,在兖州大地上正在崛起,对家乡的经济与文明建设定将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二〇一六年岁尾于书香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