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有一回我给正在外地的老爸写信……(于坚诗/霍俊明荐)

 凤凰诗刊 2020-12-21

于坚:有一回我给正在外地的老爸写信……

有一回我给正在外地的老爸写信

我把他的名字写成了一窝小跳蚤

这仨字我太生疏 在家里

他当然是唯我独尊 但我很少在纸上

书写父亲的姓名 他不是表格 他是一种

特殊的汗酸味 一个很重的

巴掌 高悬在我的作业本上

我习惯用母亲在胎盘里教我的发音

那些没法写的口语 缠着他

后来他躺在藤椅上嘲笑我的狗脚字

另一天我看见他的姓名被贴在大街上

用油漆刷刷成了黑体字  一笔一划

写得那么规范 那么标准 那么正确

白纸黑字 还划了红叉子

令人忍不住要高声朗诵出它们的拼音

那天我忽然失语 吃饭时

我只是默默地把牙签递给他

我不知道那个名字被大写出来的

某某份子与这个每天都要与我

一道共进晚餐的人 有何关系

应该怎么称呼

凤凰读诗

霍俊明荐语

我认为经历了中国先锋诗歌集体的理想主义的“出走”和“交游”之后,诗人的“远方”(历史和精神的远方)情结和抒写已经在1990年代彻底宣告终结。尤其是在当下的去除“地方性”的时代,我们已经没有“远方”。我们注意到在伦理化的底层和民生抒写热潮中诗人普遍丧失了个人化的历史想象能力。而于坚的《有一回我给正在外地的老爸写信》则是罕见地带有向历史性的“远方”和日常性的当下进行致敬的诗作。

实际上几年来我一直对于坚的诗歌不太满意,我觉得当年的于坚已经消失了。还好,在这首诗中我再次看到了久违的“于坚”。我也开始相信中国诗人同样可以进行“终身”写作。于坚具有这样的能力——在极其普通的日常细节中他能够如此不可思议地勾连起个人和家族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能够在那些不经意的事物身上发现“道成肉身”般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启示性和精神性的基质和纹理。他对日常的发现、掂量、捶打使得他具有一以贯之的同时灌注了“远方”和“当下”的巨大精神能量。这些沉淀了历史和情感记忆的老旧事物还能够稍稍安慰迅速狂奔年代里惊魂未定又无处归依的灵魂们。

诗人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云南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成名,为“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作品《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年—2006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荐者


霍俊明
(1975—)

河北丰润人,文学博士后,诗人、评论家,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有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变动、修辞与想象: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无能的右手》《新世纪诗歌精神考察》《从广场到地方》《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远方有大事发生》等。著有诗集《一个人的和声》《批评家的诗》《京郊的偶然》等。主编《诗坛的引渡者》《百年新诗大典》《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无端泪涌——陈超诗选》《年度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好诗·第一季》《2016天天诗历》等。曾获《星星》《诗选刊》年度批评家、首届扬子江诗学双年奖、第二届大昆仑文化奖杰出诗歌批评奖、首届江苏紫金优秀期刊诗歌奖、《南方文坛》年度论文奖、“诗探索”理论与批评家、《滇池》文学奖、首届德令哈海子诗歌奖、首届刘章诗歌奖批评家、“明天”双年奖批评奖、《山花》2015年度理论奖等。

凤凰读诗

  

  每周两期,均为自由来稿或《凤凰》诗刊选摘。不好不推送。

喜欢,就扫一扫

『凤凰』诗刊

  『凤凰』为诗歌半年刊,于2008年3月,在河北唐山创立。以强调青年性、先锋性、生活化、在场感,倡导好作品主义为办刊理念,深得广大诗人的喜爱。中国新乡土诗的奠基人姚振函曾评价说:“这是一本不逊于甚至优于某些官方刊物的民刊,它使我这个居于平原小城的老年人开了眼界,也再次领略了唐山这座了不起的城市。”入选2014年中国诗歌十大民刊,并荣获河北文学内刊贡献奖。 

  编辑团队:东篱,张非,唐小米,黄志萍,郑茂明

  设计团队:斌斌有理,聂颖,崔奕

  校对团队:清香柚子,因雅而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