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西大街上那个中华书局,还会再回来吗?

 唯我英才 2020-12-21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张老照片,说是在保定西大街上拍的,其中大字招牌竟然是老牛尤其喜欢的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这大牛字号,竟然开在了老保定的西大街上。之后咨询中华书局一位保定同乡,查阅中华书局的历史记载,竟然还真是有这么回事儿。

老牛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曾经开在保定西大街上的中华书局,还会再回来吗?这个问题,还是等着时间去回答吧。当然,中华书局也可以站出来回答一下。

推荐一篇文章,专门说说保定老马号的那些老书店。


这篇文章是吴蔚老师写的,发表在保定晚报。


文章说,保定的图书出版业可推至明代的刻印志书,清同治十年(1871年),保定在莲池设官刻印书局,分刻字、印刷两部,有200余名工人,为当时直隶省规模最大的印书局,除印刷《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县志外,承印莲池课艺、私人撰著,还承印各省分担的《四库全书》任务。


清末民初,保定建起百十家各种各类的学校,形成一座学生城,需要大批课本、书籍和文化用品,保定书(店)业有了发展机会。到1942年发展到27户。这些书店大多集中开在当时的西大街和老马号。

老马号经营书业的店铺一般称书局、书店、书馆,多属个人、家庭开办,也有的是一人经营。有的经营者自幼好学,年长后,先以贩书为业,后来开成了夫妻店。现在保定有个直隶尚书房,也是李建辉先生自己喜欢书,喜欢倒腾书才一直在坚持在开书店。有的是由一个走村串巷的书贩发展起来,后来有了固定的店铺。

1913年,保定开设了商务印书馆,馆址在马号天华牌楼,主要发行教科书、各种古典、传统经典书籍,如《四库全书》以及大型杂志,同时兼营文具。老马号同益商场北边有老赵开的旧书铺。向南再向东拐,正对路北是条南北街,路东有明道书店。


1919年五四运动后,欧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广泛和深入。有的老马号书商开始购销进步书刊,颇受群众特别是广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济善商场东街的文德堂书店,一排排洋装书挤满店堂,在当时很受欢迎。后来随着进步书刊需求量的增大,经理们看准卖外来书不如自己印刷出版获利更多,于是有的书店老板自己编印一些“新潮流”书刊,内容开始有了一些进步思想。

当时,中华书局在保定也设有分局,发行教科书的同时还发行一些中外畅销小说。有的图书发行大户包销中华书局、世界图书馆等出版的书籍,销售对象以学校、军队、机关、乡镇商贩为主,生意兴隆。

九一八事变以后,当局经常到书店查抄进步书籍。为避风头,马号书店老板开始经营一些适合一般市民口味的唱本、诗歌、百家姓等,主要是批发给农村的小贩。经营品种也日益趋向于一般书和古旧书,包括医学、剧本、连环画等。这个时期,老马号书店以销售京津畅销书为主,有的经过精心摸索开始自刻木版印制小书册,渐渐技精艺熟后改刻市场紧缺的各类书籍,因印刷精良、售价低廉,大受书贩支持。

老马号当时评书、大鼓等民间曲艺异常兴盛,书场爆满,听众观众渴望一窥评书、大鼓“书扣”的“下回分解”,反响热烈。书店老板们则投观众所好,引进了《三侠剑》《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话本曲本,用来满足评书、大鼓爱好者们“追书”的需求,销量很好。同时,老马号一些书店也开始代售京剧、评剧、西河大鼓等的留声机黑胶唱片,其中就有保定府王艳芬、蔡宝光等人的精彩演唱片段。

据记载,上世纪30年代老马号书店有:

第一楼有霖林阁,还有东光书局等。天华市场有文化书局。马号内还有正大山房、司法书局、成记书局、光明书局、文注堂、博文堂、北萃文阁等。

西大街再往西,还有协生书局、群玉山房等。那时候,真是书局林立呀。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马号内书店实行了公私合营,书籍业原户由新华书店派员进行巡视检查,直接由新华书店统一加以管理,公私合营完成后,马号内书店全部退出。

随着城市文化的复兴,说不定在哪天,西大街老马号那一带,还会重现书局林立的场面。万一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