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季壮:战争时“红色管家”,1955年错过授衔,否则至少上将

 汗青正浩 2020-12-21
军衔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国家对军人们的认可,中国现有军人200多万,军衔有效的调整了部队中军官与普通士兵的比例结构,既理顺了军队的编配关系,军衔的授予可以有效增强军人的荣誉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分为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第一次军衔制时期,及1988年后的恢复期。在第一次授衔时,我们的军衔方案受到苏联的影响,将军衔设为6等20级,分别是元帅3级、将官4级、校官3级、尉官4级、军士4级、士兵2级。

军队军衔,每个军人都渴望的荣誉

1955年9月在首都北京曾隆重的举行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军衔授勋典礼,在这公认的首次授勋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们获得了元帅军衔,粟裕、陈赓等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们就是新中国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除了这二十人,还有上千战功卓越的军人获得了授勋。
这次授勋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史上第一次授衔。虽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公认的军队授衔,但这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其领导部队的第一次授衔。
据史料记载,早在1945年的时候,为了让前往苏联军方谈判的六位我军代表匹配苏军的军衔,曾在我军内部就有过一次小范围的授衔仪式,分别授予六位代表中将、少将、上校等军衔,这几位后来大部分都没有参加过1955年的第一次授衔,但他们依然可以称为中华人民解放军中军衔最高的人,他们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依然铭记史册。
今天就来说一说其中的一位大家所不熟悉的人物——叶季壮。

出身穷困,却在危难时期担起军队财政大总管的重担

叶季壮于1893年出生在广东。他还在襁褓中时,母亲亡故,由奶妈一手拉扯大,生在国家危难之时,长于战乱初期,生活自然坎坷难言。
他19岁时考入广东的立法政学堂,毕业后在当地做过见习司法官,县总务科长等工作,也曾创办学校对当地人进行民主启蒙教育,还曾当过报纸总编辑,履历颇为曲折。
1925年叶季壮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他既参加过红军筹建,也经历过万里长征,但与许多被世人所熟知的一线将领不同,叶季壮负责的是后勤保障工作——筹集粮款供给一线,被誉为“红色管家”。
因为没有上过战场,其名声响亮度不高,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如果没有他的辛苦奔波,没有军饷,红军是没办法坚持到抗战胜利,所以叶季壮的贡献度不言而喻。
在长征初期,没有军饷,很多红军战士一边艰苦作战,一边用树叶草根果腹,有些甚至一路乞讨着前进,红军面临着瓦解的困境。叶季壮就是在此时临危受命,不惜代价的弄到了军资,为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与有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抢夺日本人留在东北的军用物资,我军派出了叶季壮等六人前往苏联,希望能获得苏联的支持。为了匹配苏军的军衔,在出行前我军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授衔仪式,任命叶季壮代表为中将。
在此期间,他不顾身体疾病,努力投身国家建设中。虽然这次授衔只是出于形势所需,但这确实是我军名义上的第一次授衔。

被“遗忘”的共和国元勋

叶季壮参加了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次授衔,但却错过了众所周知的第一次授衔。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季壮开始担任中央政府贸易部部长等职务,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其未参与军队的授衔。若其不是转到政府部门,依然在军队任职,相信以他的资历和贡献,授予上将军衔也不为过。
叶季壮在任期间工作勤恳,作风清廉,但在特殊时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遭到了批斗,1967年因病逝世。
莫文骅中将在追悼叶季壮时曾赋诗颂扬“秉公处事,清白无私,理财前辈,德行出众”,评价之高,令人肃然起敬,也可以说这是对这位卓越的“红色管家”的真实写照。虽然现在并没有太多的年轻人知道叶季壮,但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依然铭记史册,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