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8年,邓小平恢复军衔制,却下令取消元帅和大将军衔!为啥?

 老生常谈妙笔生花 2022-09-11 发布于上海
  • 【前言】

1979年2月南疆作战时,有支部队走到了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结果战士们却挤作一团,互不相让。为了维护纪律,一个自称师长的人站了出来,结果却没有一个战士听他的,因为大家都穿着一样的军装,身上都没有军衔等级标志,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师长。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远在北京的中央领导耳中,领导们深感是时候结束没有军衔的现状了。

次年3月,邓小平便提出了——“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

一番筹备后,终于在1988年9月14日,军衔制得到恢复。

这也是自1965年毛主席下令取消军衔制后,时隔2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授封军衔。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授衔机制与之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令人感到诧异的便是,授衔前夕,邓小平直接下令取消了元帅和大将军衔,最高级别仅为上将。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章图片1

想要说清这其中的缘由,我们自然还是要从我国军衔制的演变开始说起。


  • 【我国军衔制度的演变】

每每提到军衔制,我们便会想到1955年中南海怀仁堂内的那场盛大的授衔仪式。

其实,军衔制度在近代中国已有上百年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清末、民国、老蒋统治时期以及我军的军衔制。

清末军衔制:

事实上,我国最开始实行军衔制,还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国家侵略的影响。从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朝的一些大臣便纷纷上书,条陈时务,要求清政府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装力量。

清政府也深感中国旧式官阶制已不合时宜,为了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1901年,清政府下令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效法西洋,训练一支新式陆军,改变朝廷内部官职与军衔之间严重失调的现状。

1905年12月,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后,清朝陆军军官开始正式按照新的“三等九级”进行等级评定。当时清军军官的军衔等级主要设都统、参领、军校三级,并且各级又分别设为正、副、协三等,之下又设置了军士和兵的军衔。

文章图片2

自此,中国第一个军衔制度正式诞生。

民国军衔制:

辛亥革命过后,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也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总统,并在上任后对晚清时期的军衔制做出了一些改变。

孙中山所做的这些变动主要是取消了所有的品级,并按照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将军士和兵都改为2级。

可惜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仅成立了三个月,便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成立了北洋政府。同年8月,袁世凯又颁布了新的《陆军军官佐士兵等级表》,改用了新的军衔制。

而此次的北洋政府也没有做较大的改动,只是将上等官称将官,中等管称校官,初等兵称作尉官,每等区分为上中少三级,其余基本保持不变。

文章图片3

老蒋统治时期:

时间到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兵种的不断增加,军衔制的演变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后来蒋介石为了整顿海、陆、空三军内军衔混乱的状况,便先后颁布了《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其中《士兵等级表》中规定,将军官的军衔分为将、校 、尉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依旧是划分为上、中、少三个级别,并且军衔之前又加入了军种的名称,比如海军中将、陆军中将、空军中将等等。

除此之外,1935年的3月,上将级别中又增设了一个“特级上将”,且只授予了蒋介石一人。

文章图片4

我军的军衔制:

其实,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军便曾经历过两次短暂的军衔制。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为了顺利开启国共之间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并且为了统一管理,均按照国民革命军的军衔等级,为我军的各级人员授予军衔。

当时,只有朱老总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周恩来、林彪、叶剑英、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人,均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不过,这次的授衔只是在一些干部档案中有过记载,并没有广泛传扬,并且当时既没有举办授衔仪式,也没有要求佩戴领章。更为重要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没把国民党发的军衔当一回事,于是这次的军衔制度便没能正式施行。

文章图片5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当时为了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满足人民对于和平的期许,我党于重庆谈判期间与老蒋签订了“双十协定”。并在1946年1月31日,成功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从而迫使老蒋接受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式,1946年2月24日开始,中共中央提出准备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并在3月发布的《军队官兵阶级说明与规定》中规定道:参照国民党的6等16阶编制进行设定,分将校、尉、士、兵,每一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然后上将又分为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和特级上将。

可惜的是,我军这次的评衔工作才刚开展不久,便因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而被迫停止。

文章图片6

  • 【毛主席下令废除军衔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功绩,开启新中国军事新篇章,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正式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这标志着我国成立后第一次的军衔制度得以诞生。

这次军衔设定仿照的是苏联模式,共6等19级,其中元帅分为两级,分别是大元帅和元帅。

其中大元帅这一级是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因为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也是被授予了大元帅衔,但这个方案在被毛主席以“穿着一身军服不方便接近群众”为由给拒绝后,便没再实施。

而军官的军衔分为将、校 、尉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划分为大、上、中、少三个级别将级军官四级。下又分士官三级以及士兵两级。

文章图片7

待一切划分就绪后,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授衔仪正式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怀仁堂举行。在这次的授衔中,共有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2名。此外,还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

这也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正式步入了军衔制的新篇章。

文章图片8

按理说,这次授衔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国的军心、民心,对于战后重建正规化的军队,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那为何新中国的军衔制才刚刚实行了十年,却在1965年又被毛主席下令取消了呢?

在笔者看来,当时废除军衔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军衔晋升方面存在缺陷。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甚至我们连军制和军衔都是苏式。事实上,由于缺乏经验、作用、理论方面的研究,在1955年军衔制之前的准备阶段,我国基本上就是根据苏联顾问提出的经验方案进行的研究。

而当时苏联顾问给出的建议是,新中国正值建国初期,应尽量压低军衔,为以后的晋升留下通道。因此,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我国很多军官所授得的军衔与军职是并不相符的。

文章图片9

但事情的发展方向似乎并不是向苏联顾问说的那般,实际情况却是,军官们的军衔晋升机制并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

据记载,从1955年授衔一直到1959年11月底,四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晋升的军官,并且绝大多数的军衔与实际的军职也是相脱节的,这为日后军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除此之外,当时的军衔制度还存在着对女军官评定较为严格,军衔种类较为复杂,技术军官定级死板等一系列的缺陷,这在客观上也降低了评定军衔的公正性。

文章图片10

二是薪金制度的不合理。

除了压低军衔以外,当时中国向苏联军制学习的还有他们的薪金制度,而薪金不合理的问题,在60年代也开始逐渐得到了显现。

贺龙当初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很多军队的军官,薪金比地方上的同级干部要高80%。

从如此高的薪金中便可以看出当时军官的地位,再加上当时颁发了军衔以后,导致了一些论资排辈和攀比权力的问题出现,不仅日渐地拉帮结派,更是私下里搞“小团体”,这也引发了毛主席极大的不满。

文章图片11

三是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比如军官的退休制度,按照当时的规定来说,现役的军官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便可以申请退休,但退休之后,必然伴随着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我国当时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退休制度,如此一来,便导致军队中大量本应该退休的官员因无法得到保障,而选择继续留在军队中,不仅占据了大量的公职,更使得后辈的年轻官员难以晋升。

退休制度的保障问题,反映的虽然只是极小的一个方面,但也恰恰说明了军衔制的实施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庞大工程,它既需要我们制定好先前的准备工作,更需要我们规定好后续的保障工作。否则,军衔制的设立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军队正向风气的形成,还可能会造成后续更多的麻烦与争议。

也正是因为上述的这些缺陷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军衔制在后来实行的十年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军衔制被取消的主要原因。

文章图片12

后来随着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从苏联引进的军衔制更是被扣上了一个修正主义的帽子,这也加大了我党内部对于军衔制的否定,并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军衔制在中国的废除。

于是,1964年8月,在谈及军队高级干部减薪问题时,贺龙便借机提议道:“是不是连军衔一齐取消算了?”毛主席听到这句话后立即回答:“取消!这个牌牌我早就想把它摘掉了。”

最后在征得全军上下的同意后,次年5月,毛主席正式宣布取消军衔制。

文章图片13

至此,我军再次恢复到了无军衔的状态。


  • 【邓小平再次恢复军衔制】

此时也许不少看官会产生疑惑,既然毛主席当初已经下令取消了,那为何时隔了23年,邓小平又重新提出要恢复军衔制呢?

其实,总结起来也不过是四个字--时代所需。

进入到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军队出国执行任务也开始变得常态化。在此背景下,无军衔的状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国内情形。

试想,若是没有等级划分,在作战时,部队一旦被打散,则两支融合的部队又该由谁来指挥呢?就像文章刚开始讲述的那个事迹一般,若部队中起了争执,下级的士兵无法有效地辨认上司,则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便与中央军委领导们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决定是否恢复军衔制。

文章图片14

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想法,立即引来了国内上上下下的关注,“究竟该不该恢复”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从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军衔制的恢复无疑是利大于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军衔制的恢复可以方便指挥,便于作战,一旦有了军衔上的差别,便不会造成在战场上群龙无首的问题。其次,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军队中的晋升激励机制,从而鼓励更多的热血儿女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而恢复军衔制的第三点好处,便是有利于国际交往。八十年代的中国早已经打破封锁,逐步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在外交等诸多事宜上,也必须有军衔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这一系列的现状都表明了,恢复军衔制一事必须提上日程。

文章图片15

不过眼下,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到底是采用新制度?还是延续老制度呢?

按邓小平的话来说,我国恢复军衔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前的国情,整顿军纪,方便管理,所以此次采用的应是全新的军衔制度,既不是苏式的也不是西式的,而是适应中国当下的。

那么这个全新的军衔制究竟新在哪里呢?

新的军衔制决定采用3等11级,并且取消了元帅和大将的军衔,最高的级别是上将。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要知道,彼时的徐向前、聂荣臻与叶剑英三位开国元帅还健在,为何还要取消元帅与大将,不恢复他们原有的军衔呢?

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作出了具体的回应:“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文章图片16

邓小平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元帅和大将一般都是颁发给战功卓越的开国元帅,而如今正值和平年代,便不可能再有人立下如此卓越的战功,因此不再设置元帅和大将军衔在情理之中。

况且像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样的革命老前辈们,也早已经将功名利禄看淡,此时无论他们被授不授予元帅军衔,在老百姓眼中,他们始终都是救国救民、永垂不朽的大英雄。

就这样,从邓小平提出恢复军衔开始,准备了八年,终于在1988年的9月14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再次隆重举行了授衔仪式,其中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

随后几天,各大军区内又相继有1452人被授予了将军军衔,18万人被授予了校官军衔,40.5万人被授予了尉官军衔……

文章图片17

自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翻开了新军衔制的历史篇章。


  • 【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毛主席先前的一设一废,还是邓小平后来提出的再次恢复军衔制,其本质上都是为了顾全大局,适应本国国情发展的需要。

而邓小平下令“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一事,处理得也是十分巧妙。如此举动,不仅是对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革命先辈的告慰,更是时时刻刻地提醒后人,和平年代,更要铭记历史,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本期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品阅,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