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5年评衔有哪些标准,不是战功卓著就能当元帅的,还要这些条件!

 tmy1963 2018-08-23

百家号08-21 18:09

关注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这句话中缺少一个宾语,就是军人服从谁的命令呢?毫无疑问,是自己的上级的。所以说,军队必须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地方,这样谁听谁的命令,谁命令谁才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军队这个庞大而且特殊的机器才能够顺利无阻地运行起来。

在军队中,除了连长,团长等之类的编制中的军官名称之外,还有一种军衔制,也是用来划分士兵和军官们的等级的。我们在看一些美国大片的时候,会发现美国人并不会称呼他的的长官为连长或者团长之类,而是会以他们的军衔来称呼他们,比如说上尉,上校,一等兵之类。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我军现代化的历程开始的算是比较晚的,国共二次合作时期,我军也曾想要实施军衔制,一直拖延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却都没有真正地实施,最多只是有一些想法,而它们没有实施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当时的时局太过复杂了。

军衔制的实行一直拖延到了建国之后的1955年,我们都知道,在这一年中有过一个大型的授衔仪式,其中的故事之多,知道今天还被人反复讨论。这次授衔的原则和机制是通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商议才确定下来的,和之前的想法不同,之前我们的军衔设置和国民党的军衔设置很是相似,而这次我们参考了苏联的军衔设置,增设了大元帅和大将,之后依次往下排序。

评定一个人的军衔并不是只看他的战功如何的,有的人不仅没有打过一次仗,就连一个兵都没有带过,比如我们的开国上将李克农,有的人则是负责军队的后勤工作的,也不参与战争。评定军衔的标准有很多,比如你的资历如何,你是不是“老井冈”,是不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等重大事件?比如你参加过军队早期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吗?你是否领导参与了创立根据地?这些都是评定军衔非常重要的标准。

在当时评衔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四个人都是可以被评上元帅的,但是他们却因为不在军队中工作不予评衔为理由给拒绝了,很多人因此都没能参与到这次的评衔中来。比如上将李聚奎,他当时理应是上将或者大将,却没有被授衔,就是因为他当时已经离开军队了,他在58年重返军队的时候,才对他进行了补授。

在1965年,行政级别代替了军衔制,在1988年,军衔制才重新被使用,这两个时间点都是很特殊的,大将应该能猜到其中发生了什么。88年,我们取消了元帅和大将的军衔,于是当初的开国十大将和十大元帅也就成了唯一,最高的军衔成为了一级上将。

在这个远离战火的和平年代,元帅和大将这两个至高无上的军衔确实是不好轻易授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