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军衔还论高低吗?☆☆

 朝_五_晚_九 2022-12-09 发布于湖北

军衔当然论高低了,否则要军衔干嘛?

军人之间第一次见面,只要穿军装,第一眼看的就是“军衔”;不同国家的军人在一起更在乎军衔,这里不但有个人因素,还有国家间对等的因素。

先说一件本人经历的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和美国关系不错,两军的交流也很多。美国有一个国会军事代表团到中国南方某军事院校交流;代表团成员和中方人员有一个座谈会。

美方带队的是一个“准将”军官,我们带队的是一个“余”大校,这是对等接待。我国不设“准将”衔,大校是师级军官,余大校是某旅旅长,美国准将也是一个旅长。

一、军衔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欧洲

军衔从“列兵”到“元帅”,把军队里的指挥序列规范得特别清楚。但在15世纪以前,军队没有军衔,只有“管衔”,指挥关系的级别不多,呈现“扁平化”特征。

那时候的军队士兵要么是农奴、无业游民,要么是雇佣兵;而军官成分也比较复杂,要么是“骑士”、贵族或者职业军人。所以,军官指挥士兵非常不方便。

随着军队任务的多样化,“扁平化”指挥非常累,往往指挥官忙得要命也打不好仗。于是,让指挥按级、按层次进行的“军衔制”在欧洲出现了。

最初的军衔制和早期的军队编制一样,非常简单。早期军队一般由国王委派的指挥员指挥,军队以“团”的建制管理,一个团将近十个连,没有“营”的编制。

于是,连长就被授予“上尉”,团长被授予“上校”,副连长和副团长就是“中尉”和“中校”;国王派来的指挥员就是军队的“总管”,英语是“General Manager”,所以干脆军衔就叫“General ”,将军。

实行军衔制有很多的好处:首先,指挥按级开展,方便顺畅;其次,上升通道规范,打破贵族对军官的垄断,有利于下级士兵奋勇战斗;最后,规范了军队的日常管理和内务要求。

后来,随着热兵器的出现,一个团能干很多事,也有主攻兵力和掩护兵力,一个“上校”不够用了,而十个连也不方便分派任务,军队里出现了“营”的编制,对应的“校官”出现。

总之,军队越正规化、分工越细,军衔也就分得越清楚,逐渐完善成“元帅、将军、校官、尉官、士官”;每一个层次又分为上、中、下各级;就连“兵”也分成不同级别。

二、中国古代没有军衔,但级别设置上近似军衔

中国古代的军队在编制设置上其实很接近现在的军队,很早就有“帅”、“将”;到封建王朝时,有“太尉”、“提督”、“节度使”等不同的官职。

到清朝时,军队官员被分为“3级9等”:三级是“都统(将官)、参领(校官)、军校(尉官)”;每一级都分“正、副、协”三等,共九等。比如“副都统”就相当于“中将”。

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在军职设置上,对应“将、校、尉”设置为“将、佐、尉”,并且每一级都有四等,出现“大将、大佐、大尉”等衔级。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正式施行“军衔制度”,因为第一次正式实施,军队既多又杂,所以特意把军衔设置得细一些,共分6等20级。

1955年军衔

元帅两级:共和国大元帅、共和国元帅;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五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普通士兵也分为“军士”和“士兵”两等,军士三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两级是“上等兵”和“列兵”。

第一次的军衔制施行了十年,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队实行平等,没有级别分明的军衔,仅仅在服装上有个细小的区别:军官上衣是个口袋,士兵只有两个口袋。

因为没有军衔,军队里除非熟悉,大家见面都不知道级别,这在非常讲究资历和上下级关系的军队非常不便。

1988年7月1日起我军再次实行“军衔制”,这一次没有了“元帅”军衔,军官军衔也只有3等11级: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后来,“一级上将”军衔在1994年取消了,军官军衔变成“3等10级”;同时,在1995年9月规定了“3等8级”的预备役军官军衔: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被取消的“一级上将”

军衔代表军人级别、荣誉,也与待遇、职务一体,军人很在乎的。在军兵种交流、国家间互访时,军衔是唯一能清楚明示级别的标志。

在战时,军衔也是一种现成的指挥体系,在不明确职务的情况下,军衔高的指挥军衔低的,大家都有这个自觉。

三、太平洋战争后,美日互相授勋章,是因为“军衔”误会搞出来的无厘头事件

美日在太平洋战争中杀得你死我活,当时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时,第一航空队的指挥员叫“源田实”,这伙计是个猛将,也是个福将,战争打完,他活了下来。

源田实第一批轰炸珍珠港

美国为了拉拢日本,对日本使用二战军官也睁一眼闭一眼,源田实又在日本政府当官了,成为日本自卫队空军的装备部长、第一代航空总队司令、第三代航空幕僚长。

1963年,源田实代表日本岛美国采购F-104战斗机,当时他的职务对应的是“上将”,军衔是“三颗星”;到了美国后,美国人认为他是“中将”,因为美国准将一颗星,少将两颗星,中将三颗星,上将分四星和五星。

美军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中将规格接待了源田,就连礼炮也只有15响,而不是上将的17响,搞得源田非常不痛快,他认为美国人“恨”他当年炸珍珠港,故意羞辱他。

但源田又不好发作,于是第二天自己给自己的军衔上加了一颗星,成为“四星”;这不伦不类的军衔在日本根本没有。

美国人一见源田第二天挂着四颗星到处走,马上就懂了:这是嫌昨天的接待不好。为了顺利卖出飞机,美国人马上用上将的规模接待源田。

不但接待规模上去了,美国人还给源田授予了一枚“荣誉军团勋章”。要说美国人也真的不讲原则,这个“荣誉军团勋章”是美国发给二战反法西斯领袖级将领的,他们给斯大林、戴高乐、蒋介石、朱可夫这样的人物发过,源田实何德何能接受这样的容易。

美军“荣誉军团勋章”

源田实接受了这个勋章,一下子就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一方面,这是统帅级别的勋章,说明美国人把他当“帅”来看;另一方面,说明美国人不认为他是二战敌人了。

回到日本后,源田实的心久久不能平复,他要给美国人表个态,也给美国人授勋,要授就授最狠的:日本最高勋章、皇室“勋一等旭日大绶章”。

颁发给谁呢?源田实想到美国投下原子弹的飞行员,给他们授勋说明“日本不恨美国扔下原子弹”,这个表态美国应该满意。

李梅的“功绩”

但是一打听,美国投弹的人只是一个校级军官,级别实在太低了,日本这个勋章一般连“首相”都不容易得到;另外,给投原子弹的人授勋,日本人实在受不了。

于是,源田实建议:把勋章授给李梅将军。李梅是什么人呢?是他指挥美国空军用凝固汽油弹轰炸东京的,实际上被他烧死的日本人比原子弹炸死的还多。

因为李梅炸掉了一半东京,烧死了近十万东京人,烧伤的不计其数,日本全国都对他恨之入骨,连日本天皇都知道,这家伙是“鬼畜李梅”。

把最高荣誉给“鬼畜李梅”,日本很多人受不了,日本天皇也不干;但是,这时候的天皇没有实权了,说了不算,只好暗地里生气。

气得天皇都不出席

按照日本规定:日本最高“勋一等旭日大绶章”要由天皇亲自颁授,但这一次给李梅授勋,天皇死活不干,这是唯一不是天皇亲自颁授的日本最高勋章。

总之,军衔在军队非常重要,军人对自己的军衔都非常珍惜、也非常在乎。不同国家的军人到一起,第一眼看的基本都是对方军衔;同时,也非常在意自己军衔受到的待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