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审美赏析

 飓风居主人 2020-12-22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审美赏析

在《杜甫传》中记载,由于成都少尹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二月,听说朋友严武再度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加上严武来信相邀,于是诗人决定重返成都。这首《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就是诗人从阆州返回成都途中所作诗。诗题中的“严郑公”,即严武,广德元年严武被封为郑国公。全诗如下: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首联写道:“常苦沙崩损药拦,也从江槛落风湍。”“苦”即担忧。这两句的大意是说,(自离草堂后)常常担心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也许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从表面看来,诗人在说自己离开草堂后草堂的损害,实则表明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因为,草堂给了杜甫及其家人安定的生活。当然,看似写的自然环境,其实,从诗人所写草堂遭受“沙崩”而“落风湍”的结果,不但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风风雨雨,而且表现了诗人苦于动荡的社会现实。

颔联写道:“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两句承上而来,说怎样整理经过风雨之后的草堂。意思是说,(我)在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当时才是“新松”(不高的小树苗),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仞大树;对那些到处长满了的让人讨厌而憎恨竹子,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诗人之所以喜爱新松,是因松树峻秀挺拔,总是挺立于而不改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为恶竹乱而生。这里,诗人在“松”前加了“新”,在“竹”前加了“恶”,同时用“恨不”、“应须”予以强调,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爱憎态度。所以,清代学者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此二句“兼寓扶善疾恶意”。就是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它有“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对世事的爱憎。

颈联写道:“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故称。“金丹”即烧炼的丹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生活全靠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诗人不但照应诗题中的“寄严郑公”,而且还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可以说,诗人明确地表明了对朋友的信赖,也表现了对朋友真挚感谢。

尾联写道:“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尾联承上而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也暗示了对友人的感激。据资料记载,诗人杜甫自宝应元年(762)七月与严武分别,到广德二年(764)回到草堂,前后三年。上句说,这三年中,战争频繁,诗人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下句说,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现在多少事,才知道世间的艰辛,人生坎坷,真是“行路难”。“行路难”三字,可以说,在此具有多义性:一是指世间之路的弯曲;一是指人生之路的曲折;一是指仕途之路的坎坷。其中,诗人用了“信”字,这不但饱含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之后的感慨,而且也表明了自己对人生仕宦之路不顺的肯定。也可以说,是诗人一生追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感叹。

在艺术上,这首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通过想象手法情感。

诗歌的开始四句是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表明了诗人对草堂的深情,其中也暗含着对严武的感激,因为草堂就是严武他们支助修建的。

其次,写景与抒情结合

诗歌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时的欢乐,写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描写中,诗人把欢欣和感慨结合起来,不但表达了对朋友严武感激之情,也暗示了自己人生艰难处境。

再次,语言明了意蕴深刻

诗歌中,诗人用于简洁明了,意蕴深刻。比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可以说,读起来无障碍,但意蕴深厚。

第四,夸张手法的运用
  比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中“千尺”、“万竿”都是夸张。诗人通过夸张来表现了自己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