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维空间与中国汉字(第二章 宇和宙)(单渔泉)(Four-dimensional space & Chinese characters)

 单渔泉的书架 2020-12-22

第二章 宇和宙

宇宙是四维的,但这是仅仅狭义上的。“存在”即“道”则是“阴阳”的。

在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位于世界东方有一个古老的人类文明,中国人管它叫“伏羲文化时代”,中国的文字符号、道学哲学思想大都是源于这个时代,很多的神话传说,中国人的龙图腾也是源于“伏羲文化”。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中国人认为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公认“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中国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说起中国汉字的起源,不得不提到甲骨文。甲骨文大规模出现是在距今3600年的中国商代,此时的甲骨文已成体系,并在考古中得到了印证。考虑到文字符号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应有一个发展历程,那么距今3600年的中国商代已经发达的甲骨文体系应起源于更早的 “伏羲文化”时代。最早出现并经过考古证明的是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甲骨所显示的契刻符号的形成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这样,甲骨文文字符号的起源或可追溯到距今7000-8000年以前。

据《说文解字》论述,汉字的形成有指事、象形、象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途径。而现在人们往往只记住了象形,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汉子是“象形”文字。这实际上偏差很大,也一定程度地误导了对甲骨文和中国汉字的解读。

从甲骨文符号来看,象形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指事、会意、转注、假借才是主流。特别是描述事物“本源”的那些基本符号,指事和会意是最主要的方式。这些基本符号非常简单并且抽象,具有很深的哲学含义,甚至就是在对“本源”进行“定义”。如果一味地用“象形”去解释,则可能最终无法自圆其说。

在甲骨文的世界里,中国古人展现出的科学与严谨令人惊叹。从“一”开始,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一个符号定乾坤,真可谓在二维世界中,生动地展现了宇宙万物在四维空间的演绎,画出了哲学,绘出了科学。这也是会意、象形这种基于图形符号文字的独到之处,因为图形比编码的信息载量要大得多。

宇宙是四维的,“道”是阴阳的。这在起源于中国远古甚至于上古时代的甲骨文当中已经被揭示。

在上一章我们通过解读甲骨文“旦”符号,了解了甲骨文对宇宙诞生的描述,知道了宇宙最初仅仅是“旦”符号下面的那个“一”,“一”上面的“曰”则存在于宇宙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了解了道学最根本的哲学观点: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三生万物”是如何演绎的呢?同样,我们也不得不从“一”开始。

我们解读一下在甲骨文里对“宇”和“宙”是如何表述的,同时也会加深与甲骨文同源的“道学”对“存在”的描述的理解。

前面讲过,混沌的无极宇宙“一”初开为太极宇宙“二”,空间开始形成。“二”上面的一横在甲骨文的很多符号中也表示“极限”和“边缘”。然而横线只是最基本的符号。为了在由基本符号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符号里“会意”万物,这些基本符号往往会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形态。这种变化也是“三生万物”以及《易经》“变易、简易、不易”等哲学原理在文字中的体现,也是宇宙万物繁衍的客观展现。

【宀】如图2-4的“三”最上面的“一”两端向下延伸,形成了一个围起来的“空间”(如图3-1)。这个符号当然也具有空间极限的意思。符号内部代表三维空间,符号上面的突起则指向“空间”的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当然来自三维空间之外的第四维空间。后面我们将看到,在甲骨文中很多符号将在类似这样的空间中演绎。

图3-1的甲骨文符号在如今的汉字中写作“宀”,“宀”是汉字的偏旁之一。偏旁是汉字合体字的构字部件。中国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则将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类似这些偏旁在汉字中约有53个,如果加上独体字则大约250多个。

【于】如图3-2的符号现在写作“于”,在中文辞海中的解释很多,有广、大的意思,此时读音为[yū],在古文中通“迂”;也有自、从的意思,而此时读音为[yú]。符号中的那条竖线“|”示意“三生万物”的开始,它源自于 “三”中间的那一条横线并与其相接,表示“万物”来源于此,代表由基本元素演变出来的“实物”,而第二条横线则仍然可视为“法则”(可参考甲骨文“甲”符号,本文后面将进一步解读),同时也具有 “广阔”的含义。“于”符号会意:来源于基本元素并在法则下运行的事物或实物。

【由】如图3-3的符号现在写作“由”,在中文辞海中的解释是:原因、来历和自、从的意思。符号下面的“口”代表“周期”,尤其指“现在之世”(这一点本文后面将重点阐述),也可以理解为“当今世界”,上面是一个空心的像水滴一样的东西注入到了这个“区间”之中。这个东西中间是空心的,预示着并非三维空间内的实体。随着这个“中间空心的东西”的注入,时间就开始了,“现在之世” 就开始了,就像是小孩生下来拍他一下便开始哭出来,时间就开始了一样。符号会意:现在之世的开始,一切“由”此而生,缘“由”在此。

【宇】如图4-1的符号现在写作“宇”,中文辞海中的解释很多,其中包括一条:空间的总称。图中四个符号会意的重点有所不同。左边两个以描述“实物”在空间内的发展为重点,“于”代表看得见的实物的繁衍,为“阳”,右边两个则有了带有分叉的横线,表示伴随实物发展而发展的能量或信息(关于这一点本文后面将重点阐述),描述中包括了看不见的为“阴”的事物。图4-1最右侧的符号则强调了空间的“封闭” 属性。

如此,我们可以诠释甲骨文“宇”符号要会意的意思是:广阔的宇宙三维空间之内按照法则运行的万物。

【宙】如图4-2的符号现在写作“宙”,中文辞海中的解释是:时间的总称。两个符号会意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第一个符号跟“宇”有同样的外框,外框内同样代表三维空间内部,里面则是一个“由”符号。甲骨文“宙”符号要会意的意思是:随着那个“注入”,事物在宇宙内本周期的时间由此开始计时。图4-2中的第二个符号则重点会意:“封锁”,在暗示进来了就逃不出去。

不得不说,中国的古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时间”这个概念寓意深刻,也是科学的,因为对于“时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被广泛认可的科学解释,相反,这个符号给出的解释涉及的相关观点至今仍被最广泛的人类所接受。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

但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

爱因斯坦的这些观点在甲骨文“宇”和“宙”符号里可以得到某种意义上的解释:甲骨文“宙”符号里的“由”符号描述的是对“现在之世”的“注入”与“启动”,预示着时间仅仅与“世”相关,离开“世”,时间没有意义。

信息是永恒的。空间和时间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假象”,是出于对“道”或“存在”的局部感知,是基于人类自身周期性和身处周期性宇宙的认识。

人类生存在“木”(道学五行之一,本文后面将详细解读“五行”) 的环境中,这是一种三维结构发达的环境,人类的眼睛某种意义上“蒙骗”了自己。人们习惯成为自然,思维成了定式。而当人类把自己看成是一种“高尚而特殊”的“智慧” 生命时,就更加助长了“空间和时间即万物”的认识,从而把视线局限在了宇宙内部甚至是宇宙内部的一个阶段,错误地把“宇宙”或其一个阶段等同于“存在”。

单渔泉 2020年12月15日 

于中国·成都·青城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