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坏习惯需要治本

 杏叶书签 2020-12-22

杏叶书签

高智慧的人类个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坏习惯:有的坏习惯影响观瞻,有的坏习惯妨碍交往,有的坏习惯损害尊严,有的坏习惯改变命运,有的坏习侵害生命……如此种种,举不穷举。

改掉坏习惯往往都不容易。坏习惯有习惯成自然使然,有认知简单粗暴造就,也有心理畸异导致。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坏习惯,要改变都要外因与内因结合,使有不良习惯者从发自内心改变,直到好的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不是短暂掩人耳目的改变,而是长期向好的态势。这也就是改变坏习惯的治本法则。

我们先谈谈“外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有一种生命效应叫“鲶鱼效应”。据说马丁鱼容易死亡不宜保鲜,卖鱼人就在放养马丁鱼的储仓里放专吃鱼儿的鲶鱼。马丁鱼为了避免受到伤害,绷紧心弦,四处游动,得以延长生命周期。

这里讲的“鲶鱼效应”不是要证明生命在于运动,而是说明心理放松和心理不放松对人体产生的效果大有区别,从而让我们了解:心理放松不等于毫不在乎,泰然处之,也不是肆意放纵,不顾后果。过分放松便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的一切不良习惯毫不在意。也就是说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下,或者法律法规范畴下蔑视和禁止的事情,应该有所警觉。这个警觉就是外因在起作用,外因驱使他们警觉起来。这样大脑能够在警惕的情绪中,保持机体的生机与活力,已成自然的坏习惯就有可能收敛甚至是放弃。

内因发生隐现的觉悟,常常需要外因的激发与催化,有目标的催化,会使隐现的觉悟成为显性的行动。

“内因”在改变不良习惯中,作用仍然是决定性的。

心理学家高尔威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改变坏习惯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希望改变者设定“如果……那么……”的假定计划。方法是采用“如果……那么……”句式,详细明确你希望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实现怎样的改良目标。例如,如果你想要改掉在公共场所乱扔乱吐的坏习惯,那么,这个计划就可以在大脑里这么写:“如果”我在公共场所乱扔乱吐,“那么”我主动的再把乱扔的东西捡起来,把乱吐的脏物清理干净,以免心理过意不去。他要求“如果”这个词后面,跟着的是触发某个坏习惯的环境和条件;“那么”这个词后面,跟着的是你会相应采取的行动,这个行动可以让你改掉这个坏习惯。

实际上,如果真这么做了,那就是内因在起作用了,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改变了坏习惯,也就达到了治本的效果。

“如果……那么……”这个简单计划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坏习惯的原因就在于:它不需要让别人提醒自己要改掉某个坏习惯,只是自己大脑的一个抽象的提醒。它把一个抽象的提醒,变成了触发式的。因此,一旦坏习惯要出现,大脑反应出这样一个计划,行为收敛就自然而然了。

根据这个道理,谁弄丢了垃圾谁马上捡起来,谁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谁把烟雾“收”回来,谁在酒店大量剩饭剩菜摆阔浪费谁现场把它“买”回来……互相提醒是外因触发,显眼的地面垃圾、剩余的大量饭菜也是外因触发。自我制定“如果……那么……”式的潜意识计划是内因触发。这样避免了丢了垃圾有清洁工打扫的依赖心理,污了环境事不关己的无所谓心理,铺张浪费我有我愿的狭隘心理。这样一来,人人养成好习惯,人间一定会更加美好。

尝试着改变是人类的进步,尝试着怎么改变是社会的进步。改变坏习惯需要治本,否则,治理坏习惯造成的影响,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前面清除后面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