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期间的瞄准具

 不沉俾斯麦 2020-12-22
问:堂兄,今天提到歼-5的问题,看到航炮想起一点,二战期间的瞄准具都是怎样的,主要国家排名能怎么排,有陀螺仪和雷达技术了吗?为啥美国王牌会说,最好的瞄准是自己的口香糖?听说米格-15打不准,除了火炮后坐力大,和使用的瞄准具来自英国战斗机有关,是这样吗?

开始其实就是装个标记物,让人能有个参照就行了,甚至还有装个望远镜来冒充狙击手的设计。

随着技术进步,开始引入了陀螺稳定瞄准具,通过陀螺仪稳定瞄准点,并把光点投影在无穷远处来辅助瞄准。瞄准具还带有速率陀螺,飞行员可以根据目标的翼展设定瞄准具参数,把目标套入瞄准环以后,速率陀螺能直接测量目标移动速度和距离,从而产生提前量瞄准点。

图:VV环形瞄准具

图:零式战斗机的座舱,风挡玻璃后面就是瞄准具。

苏联战前搞出来PBP-1陀螺稳定瞄准具,但是因为本身不靠谱,战时生产更不靠谱,所以很多干脆换成了最简单的环形瞄准具完全靠心算。战后搞出来PKA-1瞄准具,基本算是山寨英国货,比美国二战货简单粗糙不少,跟F-86的更没法比了。

图:PBP-1瞄准具

二战时期的瞄准具,本身陀螺仪的精度有限,计算能力更是误差很大,所以对于老鸟来说,更喜欢的还是靠近到近距离,靠自己的经验来射击。

图:不管怎么瞄准,肯定是距离越近命中率越高,但占位也就越困难。二战常见开火距离是500米左右,也有喜欢接近到300米以内的高手。抗美援朝时我军飞行员王天保驾驶拉-11击落美军F-86,就是在300米距离几次开火没有命中,逼近都180米距离开火取得战绩。

米格-15的问题主要是两门炮的弹道相差太远,瞄准的时候很难兼顾到两者的火力覆盖范围,弹道弯曲都还算是小事。实际上37毫米炮相当平直,尤其是在远距离上,而未来使用很多,一直用到现在的23毫米炮才偏弯曲,后面使用大家也没啥抱怨。

图:米格-15有1门37炮、2门23炮。37炮是为了拦截对方轰炸机,大口径航炮命中一发就可能摧毁结构将其击落;小口径航炮是为了打击敌战斗机,口径小可以多带炮弹,射速也高,击落概率更大,但是因为两种航炮外弹道性能不同,几百米的距离上齐射时会出现23炮弹从目标上面飞过,37炮弹从目标下面飞过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