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政什么最重要?“找替手”才是真本事

 小学生STY 2020-12-22

在我国封建史上,曾国藩是一位克己笃学的名臣。在曾国藩的从政经历上,可供后人学习的地方有不少。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就是“找替手”的本事。

古往今来,但凡成就大业者,往往有个惊天动地的开头,却难以善始善终。曾国藩位高权重,最终,能在风口浪尖上功成身退,靠的是“锐”与“藏”的本事。之所以曾国藩能做到厚藏匿锐,关键在于他懂得如何为自己的事业寻找替手。

替手,未必是属下,也可以是政治场上荣辱与共的伙伴,还可以是接替自己事业的接班人。想要成就大业,就得找一个靠谱的合伙人。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名言:“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很多现代人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有所曲解,将这里面的“替手”理解成背锅的替罪山羊,实则不然。西方国家有一句名言为“权力之本质在于影响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曾国藩,之所以能保证自己的影响力从未消弭,靠的就是人事任命。

曾国藩找到的替手越多,替手的能力越强,他的影响力就越大。在官场中混迹的官僚,大多搞不懂这个道理。手握大权的时候,谁都难免颐指气使,眼高于顶。这一时期所任用之人,多为阿谀奉承的小人。

毕竟身居高位之人,便少了几分识人之能,将那些谄谀之人当成忠心义士。一旦到了多事之秋,这些人树倒猢狲散,往往在这时才会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而有些身居要职的高官,则为了自己的前途埋没人才,自断臂膀。

民间有句俗话叫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自然要有三个帮手。结党伐异虽不是什么君子之举,但“君子不党”却也不是正确的政治之路。曾国藩找替手的做法,其实,非常值得现代官员借鉴。

李鸿章过了古稀之年,体会自己几十年的从政之路,这才逐渐发现曾国藩找替手之策的妙处。晚清百姓都觉得李鸿章这辈子收获的功名在曾国藩之上,虽毁誉参半,但誉满天下,毁谤亦满天下。

可饶是如此,在找替手这件事上,李鸿章仍觉得不如老师曾国藩。曾国藩成就大事时,找了李鸿章这个替手。可李鸿章要做大事时,又该找谁为替手呢?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属相一样,两人都是属羊之人,曾国藩比李鸿章大十二岁。

乡野之间素有属羊之人命苦的民谚,放在曾、李的身上可谓十分贴切。曾国藩与李鸿章虽然都做到了位极人臣的程度,但他们活得却相当辛苦。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在道光二十四年投入曾国藩门下,当时的李鸿章意气风发,作下这首雄心壮志之作。或许正是因为这首诗,与曾国藩“余所见将才杰出者极少,但有志气,即可予以美名而奖成之”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他便将李鸿章纳入门下,准备将他打造成自己的替手。

一般来说,年轻人虽然踌躇满志,但难免太过傲气凌人,身上有太多棱棱角角。早年的李鸿章年轻气盛,被曾国藩扶持起来之后身上还带有颇多棱角。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后,曾国藩在与捻军一战中失利(太平军战术简单,捻军擅长游击,是以湘军对这种作战方式极不适应)。

当时,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听闻此事后逢人便说自己的老师年事已高,已打不了大仗。曾国藩听闻此事之后,在给朝廷上书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臣不敢以一战之功,遂自忘其丑陋。”这句话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李鸿章已听出老师这是在暗讽自己妄自菲薄。

李鸿章自惭形秽,从这以后再未说过老师的坏话。实际上,曾国藩何尝不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敲打李鸿章,以此来磨平他的棱角呢?随着李鸿章的阅历丰富,他越来越体会到老师话中的真意,理解了曾国藩的苦心。

“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或许在曾国藩眼中,李鸿章并不是替手的最佳人选。但曾国藩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对李鸿章进行“徐徐教育”,最终,将他打造成自己的接班人。

只可惜,李鸿章的悟性有限,未能学会曾国藩找替手的本事,以至于,晚清国政后继无人。

【《曾国藩》、《李鸿章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