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圣故里行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不是商人,但敬重商圣范蠡的雄才大略。在春天的季节里,到商圣故里,抒春秋之情,追吴越之事,凭范蠡之杰,确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我们迎着暖阳,驱车向楚三户遗址驶去。

楚三户遗址在淅川县大石桥乡柳家泉附近。东汉高诱《吕氏春秋》记载:“范蠡,楚宛三户人也,字少伯。”而《辞海》对三户的注释为:“古城名,故址在河南省淅川县西面。公元前491年晋执戎蛮子以畀楚师于三户,即此。”柳家泉是一个濒临丹江的美丽村庄。全村1000余人,200余户人家。村庄背靠龙山,面向虎岭,古时称龙虎之地。丹江从村前缓缓流过。村内村外,一排排柳树正吐着新绿,点燃了这古老村落的梦。村庄不大,横七竖八地站立着或新或旧或高或低的房屋。村后,有一眼深泉,叮叮咚咚,涌珠吐玑,日夜不休。一条窄窄的导渠,依着地势,曲曲弯弯,自由自在地向前延伸……这就是范蠡故里,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自然。问起范氏后裔,同行的老范道:“柳家泉无范姓,但隔河有大范洼,小范洼,范老人仓。大小范洼的人都姓范,范老人仓是商圣范蠡的仓库。传说这4个村子,在战国时,均为三户,是同一座小城。后因丹江改道,一分为二,我们范家便迁到丹江河南了。”

时值中午,我手拂柳枝,隔河相望,大小范洼已冒起了袅袅炊烟。这时,我想起了一个人,一首诗。这位与我一样敬仰范蠡的前辈就是唐朝乾宁年间的张宾。张宾到三户瞻仰了范蠡故里,心潮澎湃,赋诗曰:“一变姓名离百越,越城犹在范家无。他人不识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在张宾的眼里,范蠡是洒脱的,无牵无挂的,自由自在的。然而,范蠡真的那么洒脱?那么自由自在?那么 “却笑轻生泛五湖” ?其实,范蠡定居陶城后,曾多次潜回故里,看望乡亲。在他的灵魂深处,纵然踏遍万水千山,走遍天涯海角,走不出的,还是他对故乡的依恋啊!

范蠡的过人之处有二。一是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夫差后,牢记吴王“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之言,急忙功成身退,逃离越国。知已知彼,来去有度,这正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唐朝陆龟蒙写诗赞曰:“平吴专越祸胎深,岂是功成有去心。勾践不知嫌鸟喙,归来犹自铸良金。”二是范蠡弃官后,定居陶城,改名陶朱公。他经商有道,19年间治资巨万。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其原因在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其经商专著《致富奇书》,被后人誉为“经商法宝”。

站在三户遗址,叩问范氏后裔,多半商半农。“要想发,生意加庄稼!”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话,他们既继承了祖业,又赶上了好时代。家家富裕,户户平安,日子过得甜甜蜜蜜。想必其祖先范蠡在天上有知,也可高枕无忧了。

老范是地地道道的“三户”人。他讲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1979 年,洪水过后,他跟同村的小伙子一起,在丹江河洗澡,发现了砖瓦陶片,想必是战国留下的。可惜当时没有人重视,捞起后置于岸边,或被江水冲走,或埋于河底了。老范的话无可考究,但在三户城遗址上行走,举手投足,想必也沾了商圣不少灵气、财气。

暖阳高照,柳絮飘飘,炊烟袅袅。商圣故里,到处弥漫着春的活力!(乙酉年春于老城贫香居子夜,图片为丹江湖上游美景,由曹海山老师友情提供)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电话:13569243979

如果喜欢,请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