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氏圣地(一)古楚丹阳今何在?

 SC开卷 2018-12-11

 .                    
  丹阳是楚国立国后第一个国都,是景氏立姓后的第一个封地,理应是芈姓晋阳景氏家族的圣地,关于古丹阳的位置,众说纷纭,结合近年考古发现,笔者认为,古丹阳应该在丹水之阳,与析水交汇处,就是如今丹江口水库所在地(今河南淅川县丹阳镇)。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根据山水阴阳的理论,因都城位于丹水之北,故名丹阳[1],即丹淅说之理论依据。
  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流域淅川楚墓群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河南省淅川县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淅川楚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
  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从中原的三门峡灵宝,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为丹淅说之地理依据。
  西周中期的金文表明,周昭王时期楚国的政治中心位于汉水流域附近,所以周人必须“涉汉伐楚”; 而《楚居》中汌水、夷屯的考定,证明了楚人自商代晚期就居于丹水流域附近,河南丹水附近的楚长城即为实物证据。到楚武王时期,楚国的国都从河南淅川迁移至荆州市郢城镇。
  楚熊氏一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中《离骚》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原始祝融八族之一,也就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后裔。楚人从豫西西去,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一带。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发端于中原,经历夏商,楚国崛起于西周,强盛于春秋,衰亡于战国末期。当其全盛之时,曾执霸主牛耳,其问鼎中原之实力,令周天子心惊肉跳,让诸侯国退避三舍。到战国时,天下虽然出现“七雄”纷争的局面,但真正强大者唯秦、楚两国而已。
  人们都认为楚国最为辉煌的历史发生云梦泽,但自上世纪70-80年代,考古界对河南省淅川县的多次发掘,丹江北岸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淅川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201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三期走进河南博物院更是将淅川出土的云纹铜禁作为镇馆之宝呈献给观众。它是目前经科学发掘最早的禁酒器物,见证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反映了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更是采用技艺精湛的失蜡法铸造,将中国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历史提早至春秋时代。观众对于中国古人如此之高超的工匠技艺叹为观止,中国有制造器物领先世界的基因,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对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鬻熊是楚人始祖祝融的后裔,在殷商衰落周族兴起之际,他率族投奔周文王姬昌,曾担任“文王之师”,史称“鬻子”。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
  而“丹阳”究在何处?一直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史记》谓熊绎都丹阳,据清代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其理由是:《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楚右尹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熊绎既建都于丹阳,又“辟在荆山”,可见丹阳距荆山应不太远,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脚下。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所记周瑜就曾说过:“昔者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说明熊绎受封之始就居于荆山旁边。而在今商县附近,丹江上游一带,古有楚山三座(秦王山、刘岭、商山),楚水二条(南秦河、三十里铺河)。
  丹江上游北部偏东诸水源中,又有名荆水和大荆川、西荆川者。而且这些楚山楚水早在魏晋六朝时已见于文献记载,其历史渊源之久,可以想见。“荆”、“楚”二字,上古通用,则楚山亦可称之为荆山。而荆山脚下,正是商州之所在的“丹江之阳”河谷平原。这同商末、周初楚人早期活动的场所,熊绎所居的“丹阳”和“辟在荆山”的地望与名称皆能相合。商于道又是逾秦岭、蓝关,通往关中平原、西周王都的大道,正符合西周初年周、楚交往较密的史事。西周初年,熊绎所居的丹阳地理环境较为艰苦,近旁有高山,荒芜偏僻,但也应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
  周王朝之所以封鬻熊、熊绎的部族为“楚”,当与其居住的地名有关。《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命之氏”。意思是说,周天子封建诸侯,根据出生地而赐给姓,根据分封土地而称氏。楚国之所以得名为“楚”,当渊源于丹阳附近这些楚山和楚水。
  楚人居丹阳时,属立国之初,地僻民贫,势弱位卑,因受艰苦生产条件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只能“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不可能缔造出自己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同周边小国的文化接触也不多,因而当时它的文化主要是受周文化的薰陶和影响。直到春秋中期,楚方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以一种完全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历史屏幕之上。
  楚人本是中原部族,殷周之际南迁到丹阳,《史记·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楚怀王十七年,秦人“大破楚师于丹、淅”。《索隐》说:“二水名。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索隐》所说的“丹水”即丹水河,发源于西峡县丹水镇孤垛山南麓,在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村李楼注入七峪水库。“淅”即古析水,今名灌河,是西峡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自古为西峡通丹江、达汉水的重要水路。古人对地名的命名惯例,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丹阳是位于丹水之阳的城邑。
  西峡一带有楚方城的遗迹。关于楚方城,《国语·齐语》说:“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韦昭注:“方城,楚北之厄塞也。”现存楚长城东靠桐柏山,南临江汉平原,西依秦岭,北邻伏牛山脉,整体轮廓呈门字形。与此相关联,内乡、西峡一带还有长城河、长城驿、长城铺等地名。
  楚人“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载楚臣屈完语),从西峡一带发展到整个江汉平原,并逐步向东、向南扩张。在其鼎盛时期,楚人曾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到了战国时期,楚人与崛起于西方的秦人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影响中国先秦史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楚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原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吸收、整合所扩展地区各部族的文化因子,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楚辞及其代表人物屈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库区淹没的腑地就是楚国的古都丹阳。屈原流放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国殇》里描写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丹江岸上河南省四大古刹之一的香严寺又给游览区镶嵌上了一颗灿烂的明珠,雄伟的古代建筑群,从山腰到山脚隐于古柏绿树之中,幽雅神秘,处处藏秀。在丹江沿岸约4公里内就有20余处文物景观,帖山下小岛上的龙剿寺。曾是宋代大学士欧阳修的读书处。

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丫杨河古墓、丹朱家、杜湾洞穴蛇山、龟山、磊山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融汇在一起,使丹江更加神秘瑰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