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马先生“老河口丹阳说”是一幕“张飞大战秦叔宝”的闹剧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3-31

(原文附后二)一文,卧马先生李敦彦在文中称楚国古都丹阳在老河口,倡议湖北省简称“鄂改楚”。说实话,我与卧马先生李敦彦未曾见过面,此前我读过他的《屈原一生疑从来没去过秭归的乐平里》等文章,深深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其中有些观点我是赞同的。楚国昌盛时期都城在湖北,湖北省简称“鄂改楚”的倡议也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卧马先生的楚国古都丹阳在老河口之说,笔者不敢苟同。文中诸多论据违背了历史文献,违背了地理地望,特别是此文基础论据“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存在时间上的谬误,好比是一幕“张飞大战秦叔宝”的闹剧。就是这样的文还被《今日头条》称为是“大手笔”,真的令人汗颜。

谬误之一:划分标准错误,历史事件时间错误,误把郢都做丹阳。

纵观《大手笔,卧马先生要湖北设立“楚国市”申遗保护楚方城传承楚文化》一文中,卧马先生的“老河口丹阳说”的一切论据都是建立在“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基础之上的。卧马先生就是以这句话为基础,以老河口中心,与发现的楚长城遗址相印证,粗暴而又错误地画出楚国初期五十里楚国疆域和丹阳故城位置。其实,“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是,这句话不能作为楚国早期疆域范围的划分标准和丹阳故城的定位坐标。因为,这句话表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楚国迁都以后,与楚国早期都城根本就不是一个时期。这句话出自《左传》,原文如下:

四年春,齐候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准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这场战争发生在鲁僖公4年夏天,也就是公元前655年。《左传》中记载的“楚子”是楚成王。楚成王是楚文王的儿子,楚武王的孙子。楚文王死后,中间还有一个熊艰做了五年楚王(没有谥号)。楚人迁都从楚武王就开始准备,但至死没有成功。他的儿子楚文王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郢都,具体时间是公元前689年。也就是说,齐候与屈完唇枪舌战的时候,楚国都城已经从丹阳迁到郢都35年了。屈完说的“以方城为城”指的虽然是楚长城,但当时防御的中心其实是楚国都城郢都而不是丹阳,更不是老河口,“以汉水为池”并不是说汉水就是郢都的护城河,而是说楚国有汉水这道天然屏障,这也是楚武王、楚文王迁都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这道天然屏障,才是齐候率领的多国部队不敢轻举妄动。

既然“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发生在迁都以后,那就不能作为楚国早期疆域和都城丹阳的划分标准,卧马先生连最基本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没有搞清楚,误把郢都做丹阳,还死拉硬扯到老河口。由于卧马先生的整个文章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切论述都不攻自破。

谬误之二:无视重要文献,无视河流山川地望,误把汉江作丹江,粗暴乱点楚国早期疆域。

《史记·楚世家:'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稍微懂一点地理的人都知道,丹江是汉江的支流,丹江在丹江口并入汉江。因此,老河口没有丹江,只有汉江。既然没有丹江,丹江之阳又从何而来?卧马先生在《屈原一生疑从来没去过秭归的乐平里》一文里,老先生为了自己的学说,硬是在地图上把丹江往南圈了100余公里,硬说汉江就是丹江;而在《大手笔 卧马先生要湖北设立“楚国市”申遗保护楚方城传承楚文化》一文里,卧马对《史记》这一楚始都丹阳的重要论据只字不提,只是一味地找楚长城,还把老河口距离邓县朱连山(实际在今淅川与邓县交接地带)等地的距离采用直线计算,把近百公里的距离说成20余公里。殊不知,楚长城的修建已经到了楚国的中后期。在楚国迁都前,楚国就根本没有能力来修建楚长城。看来,卧马老先生为了老河口丹阳说也是够拼的啦。

谬误之三:误把南北东西,把丹阳城画到了老河口的“丹江河”里

丹阳,顾名思义,就是在丹水之阳。古时候,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丹阳,就是丹水之北。随便在电脑上搜一个地图,不,从卧马先生文中的地图就不难看出,丹江只有在淅川境内的大石桥到小三峡段是东西流向;过了淅川境内的小三峡,就变成了南北流向。并入汉江后,自丹江口以下,一直到茨河镇,还是南北流向。这看起来是一条河流的流向问题,但是,丹阳在丹水之阳,也就是在丹江的北边。卧马先生在《屈原一生疑从来没去过秭归的乐平里》和《大手笔,卧马先生要湖北设立“楚国市”申遗保护楚方城传承楚文化》文章里,采用的地图根本就无视河流走向。如果真如卧马先生说的丹阳在老河口,莫非这座古城建在汉江河里不成?或者,按照卧马先生的论断,直接把楚始都丹阳改成“汉阴水城”好了。

那么楚国始都丹阳究竟在哪儿?近代学术界主要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现在公认的是丹淅说。关于这些历史公案,现在已经明朗,我就不再一一引述,只说两个方的公认证据。一是公认的地望。古时候,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丹阳,顾名思义,就是丹水之北。而丹水就是丹江。而丹江只有淅川境内的大石桥至小三峡段为东西走向,符合“丹水之阳”的地望。二是公认的文献。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正史。在《中国通史》第三卷第1007页第一段:“(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百度百科说的更直接,“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现在公认的是丹淅说(即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这个丹水与淅水交汇的地方现在隶属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其具体遗址名叫双河镇,已经在1971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被丹江水淹没。

楚国国姓为芈(mi)姓,熊氏。自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册封楚国为子爵诸侯国,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亡,楚国先后经历了42位国君,819年。楚国曾在丹阳(淅川)、郢(荆州)、陈、矩阳、寿春等地建都,其中,在淅川丹阳建都时间最长,大约在353年左右。楚国42位国君,有18位国君在丹阳生活和工作过。关于淅川在楚国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笔者已经在《丹阳古城,沉没在丹江湖下的大楚风云》(刊发于2014年《中华遗产》11期,后被收录为百度百科)一文中表述很清楚,原文附在文后一,这里就不再赘述。

附件一:《丹阳古城,沉没在丹江湖下的楚国风云》

  编者按此文刊发于世界四大地理杂志之一的《中国国家地理》之《中华遗产》2014年第11期,并被收录编辑成“百度百科”,成为迄今为止淅川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的有力证据之一。由于《中国国家地理》治学高度严谨,要求每一句话必须要出处,有依据。笔者撰稿耗时一个多月,查阅资料上百万字,修改十二次,如今看来仍未有遗憾之处。感谢编辑陈立长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刊发,希望淅川以及关心淅川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工,丹江随着丹江口水库也逐渐为世人所知。然而在历史上,丹江还有着世人所不知的辉煌:它塑造了一个辉煌的城市—丹阳,而这座城市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第一强国—楚国。

《山海经》中有一条河叫“丹水”,它在“南山”地区似乎无处不在:它出于丹穴之山,又出于竹山、南山、上山、蟲尾山,其间跨度千里;它物产丰富:预兆盛世的凤凰飞于河上,神奇的人鱼在水中游荡,五色的农作物“丹木”两岸丰收,各种玉石铺满了河床。而最为神奇的是,这条《山海经》中的丹水不是传说,它就是今天的丹江。

丹江,古称丹水,干流多源,主要发源于陕西凤凰山南麓,西出秦岭,流经陕西省丹凤县河南淅川县,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全长约378公里,丹江流域的郧县绿松石和南阳独山玉驰名天下,流域所属的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粮仓,看来一向玄虚的《山海经》对丹江的描写却近乎写实。其实,丹江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第一个印记时间可能比《山海经》更早:《尚书·逸篇》有记载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渊就是今日丹江流域的淅川地区。据传说,这个不肖的丹朱来到丹渊地区后表现极好,他带领当地部落治理水患以致劳累而死,为淅川进入中原文明体系奠定了基础。

楚人定了都

丹朱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00年左右。约1100年之后的殷商中晚期时,丹江迎来了一批新的移民—位于关中地区的祝融部落,他们因合作伙伴鬼方部落的西迁,难以继续独立对抗商朝,祝融族的新首领季连遂率领族人进行战略转移。祝融部落原定居在楚丘,人称楚人。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宏伟教授考证:楚丘在关中丹江源头区域—凤凰山山麓,楚人从这里出发,带着先楚文化和凤凰崇拜,沿着丹江顺流而下,最后定居在丹江下游的淅川地区。

季连选择淅川地区作为立身之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这里曾是丹朱的封地,有一定的文明基础,且在丹淅一带早有祝融后裔活动,楚人来投,含有认族和互相依托的意思;其二,这里是丹江与淅水交汇之地,由丹江与淅水冲刷而成的淅川、板桥川、顺阳川等三川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三是丹江、淅水两条黄金水路。若形势一旦有变,楚人可沿丹江,继续逃亡。丹淅之地最终成为族人的最后一站,这片沃土让楚人得到休养生息,成功实现了命运的逆转。

不过,让楚人逆转的那个人并不是季连,而是殷商晚期的另外一个荆楚部落首领芈鬻(音:米育)熊芈鬻熊以“芈”为姓,以“熊”为氏,自称“熊方国”。所谓方国,是经过商王朝册封的、低于王国而高于部落的、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诸多方国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强大的殷商王朝。但是,荆楚并没有得到殷商王朝的册封,再加之季连部落只是原来楚丘陆终(楚人先祖,曾于鬼方联姻)部落的八大分支中的一支,所以,在商王朝的眼里,当时的楚人只不过是一支弱小的部落而已,但芈鬻熊坚持自己群体足够强大成为方国且不需商朝册封,故自称为“熊方国”。

殷商时期,各国诸侯为了表明自己对商王朝的忠心,都会亲自或者派自己的长子到殷都做官,其实质是做人质。芈鬻熊与商纣王处于同一个时期。为了能够缓和与商朝的关系,芈鬻熊也曾到殷都做了商纣王的臣子。但芈鬻熊认为纣王不贤殷商将倾,于是,他偷偷地逃出殷都,回到熊方国,开始率领族人大规模的修建城池,开拓疆土。

芈鬻熊最终决定在丹阳之地建城。水北为阳,丹阳顾名思义,就是丹水之北。据史学家白寿彝考证,“(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这个丹淅交汇的地方现在隶属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已经在1971年修建丹江口水库时淹没。

芈鬻熊将都城选在这里,主要有三个“水”因。一是军事防御。丹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可谓是易守难攻,且一旦难守可顺丹江下汉江,向南有广阔的战略空间。二是交通便利。熊方国四周有诸多方国,各方国可以通过丹江和淅水水路到丹阳贸易。三是利于农业发展,商周时期农业严重依赖河流。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二卷记载,淅川下王岗遗址中,发现直径4.36米的圆形吊楼式粮仓。下王岗遗址形成于铜石并用时代,早于或相当于芈鬻熊时期,且距离丹阳遗址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可见,当时的丹淅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甚至有余粮可存。

凭借丹淅的地理优势,建城后的楚族迅速强大了起来。此时商周大战爆发,楚人面临一次站队的选择。选商楚人可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正式册封,摆脱“山寨”方国的地位;而选周则可能会面临无数战争,且必然打断族群的发展。当然如果周取得胜利,则可获得更多的利益。两难之下,芈鬻熊只身朝见周文王,成为“文王师”,但楚人远离商周大战,军事保持中立。这个决策为熊方国赢得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机会。

周王灭商后,周成王封芈鬻熊重孙熊绎为子爵,自此,熊方国更名为楚国,并且正式在周王朝中有了诸侯国的地位。公元前1042年,楚人以丹阳为都,以熊为氏,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祝融为远祖,芈鬻熊为始祖,辉煌的楚文化从丹淅之地流淌开来。

成就大国之路

楚国虽然有了子爵的封号,但是,熊绎这个诸侯当得一点也不顺心。《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喉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周成王分给其他4位诸侯以珍宝之器(镇国之宝),而单单没有熊绎的份儿,不仅如此,楚国还需要每年向周天子进贡:“贡包茅以缩酒,桃弧棘矢以事王事”。这三种东西都是春秋时期丹淅流域的特产。包茅是一种香草,用此过滤酒糟,酒味芳香而纯正;桃弧棘矢是用桃木做成的弓和用枣木做成的箭,可以用来祭祀和驱魔辟邪。熊绎得到的是与责任与功劳不相匹的地位。

《左传》记载了熊绎后代对自己活得不公平待遇的理解:“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是以无分,而彼皆有。”楚国与周王室即不同姓,又没有姻亲关系,加之楚国位于中原边缘的丹淅流域,周王朝当然不会把楚国当姬姓诸侯一起看待了。熊绎没有向周王室表示任何不满,但内心的屈辱可想而知,这种屈辱成了楚国图强的动力。熊绎回到丹阳,立志图强,要报周王室不公之恨。《左传》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记载熊绎的奋斗过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熊绎之后,经过五代不断地努力和156年的韬光养晦,楚国将迎来第一个辉煌。公元前886年,熊渠即位,成为楚国新一代诸侯王。熊渠上任后将眼光又一次投向了丹江这条河流,但不同于先辈,熊渠从这里看到的是丹江以下的千里疆土。熊渠是一个勇武而又智谋的人。《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门”。弈是后羿,雄渠即熊渠,当时人们认为连射落过九个太阳的后羿,其箭术也无法与熊渠媲美,可见熊渠之勇武。同时熊渠还极具战略眼光。当时,江汉平原分布着诸多小国,楚国要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收服这些小国,熊渠使用“联近攻远”的策略,开始楚国的扩张战略。

汉江之上,楚国后方,位今湖北西部的庸国,是熊渠第一个目标。熊渠自丹阳出发,顺丹江而下,至汉江逆水西上,突袭庸国边疆,毫无准备的庸国很快败退,熊渠占领了庸国在今天湖北西部和北部的全部领土。稳定了后方的熊渠更加大胆,被百越之一的杨越所占据的江汉平原又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举全国之兵出丹江,下汉江,攻占了杨越。春秋时期,铜是制作生产工具和战斗武器的重要原料,楚国需要更多的青铜来支持武备发展,位于长江中游、今天湖北鄂州的鄂国拥有丰富的铜矿,如果能占领了鄂国,就等于撬开了铜库的大门,才有巩固和发展国家的可能。坐汉望江,熊渠又以杨越为据点,沿长江东下,占领了鄂国。丹江、汉江与长江的便利水路,成就了熊渠的“闪电战”。

庸、鄂、扬越三国距离丹阳都很远,楚国沿河而战,离河流较远的小国仍然存在,楚国虽然得到了这些领土,管理却甚难。丹江航运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熊渠派自己三个儿子去管理新开辟的领土,同时以丹、汉、江三水为交通,互为犄角,在稳定江河沿岸的同时,继续拓展疆土。

公元前741年,当楚武王登台的时候,楚国基本扫清了周边的小国,实现了“地跨千里”的国土扩张目标,《左传》记载:“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一个雄踞江汉的大国,出现在了诸侯之间。

乱世的鼓声

楚国疆域扩大以后,丹淅流域的三川平原已经显得狭小局促,不能支撑一个大国的继续发展,而周朝统治下的中原各诸侯国迅速发展,丹淅之地成为了中原文明与荆楚文明碰撞的前沿,丹阳,到舍弃的时候了。

公元前689年,丹江河道上,千舟齐发,楚文王带领着楚人再次沿江直下,直奔郢都(今湖北省江陵纪南城)而去,那里有富庶广袤的江汉平原,还有令所有诸侯艳羡的云梦大泽。此一迁徙,楚国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与舞台,他们的春秋霸业将在这里展开。那么丹阳呢?

《水经注·丹水》记载了郦道元听到的一个传说:“水(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步行水上。”步行水上,犹如水上飞。隐于传说背后的,应该是先民对畅行水路的诉求。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了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禹贡释地》对这条路线的解释是:“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约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可见,丹水是这条沟通江汉、关中、中原三地水路的关键所在,也就成为楚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1971年春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离丹阳古城东南10余公里处,挖掘了另外一座被当地人称为“龙城”的楚国古城遗址。“龙城”城墙为夯土,宽8米,最高处3.3米。夯土内含有西周、东周时期的陶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断,“龙城”建设于西周晚期或者东周时期,毁于汉代。而在丹阳古城东西20公里范围内的丹江河两岸,挖掘出了2000余座楚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数以万计,时间涉及楚国早期、中期和晚期。它们证明文王迁都以后,因丹阳与郢都可以通过丹江和汉江实现互航,且楚国宗庙依然在丹阳,丹阳并没有衰败,甚至可以推测,丹阳在很长时间内仍是楚国最繁荣富庶的城市。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丹阳的兴衰,与楚人迁都无关,与水有关。因为,与楚国毗邻的秦国也把目光投向了淅水—丹江—汉江—长江这条战略大动脉。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受秦使张仪蛊惑,贪图商於600里土地,与盟国齐国断交,事后秦国拒绝割地,使楚国空得败盟之名。上当后的楚怀王大怒,派屈丐为主帅,率领十万大军讨伐秦国,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战国时期的两个大国的战事就此展开,而战火就在丹阳点燃。

丹阳地处关中、中原与荆楚的交界,由陆路可北上中原,沿水陆可直扼秦之咽喉,顺流直下,则可直破郢都。于秦而言,有了丹阳,就有了丹江水道,咽喉方可舒缓;对楚而论,无丹阳则门户无存。

《史记·韩世家》载:“韩宣惠王二十一年,秦、楚大战于丹淅之汇,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丹江和淅水成了血河,丹阳落于秦手,战争的鼓声成了丹阳挽歌的开始,丹阳处于丹淅拉锯战的核心,反复为两国所争夺,丹阳百姓朝秦暮楚无宁日。丹阳大战后不久,楚国又收复丹阳,后楚为报丹阳之仇,兵克武关,直奔咸阳,蓝田之战爆发,楚国独战六国,楚军先退,秦得汉中,丹阳暴露于前线;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沿丹江而下,再与楚军大战于丹淅之地,大败楚军,斩首五万,丹淅之地尽归于秦。最终是秦国站稳了丹阳,鼓声远去,挽歌落幕,那些从传说时代兴起的城池、宗庙、村落也化成了灰烬。

丹阳,这座承载着楚国文明的古都,由水而兴,因水而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末年,当楚国诗人屈原登岵山、以《国殇》凭吊丹阳之战死难的楚国将士时,丹阳城剩下的只有残垣废墟,辉煌的楚都从此渐渐沉寂。

附件二:卧马先生原文:

大手笔 卧马先生要湖北设立“楚国市”申遗保护楚方城传承楚文化

《楚国方城综合防御体系布防分布军事地图》 图

搜索参看:航拍湖北河南省界楚方城山寨遗迹 有高清现场航拍视频

汉水楚方城之荆阮塞、冥阸塞、连堤分布图

“五十里楚国丹阳”与相临诸侯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汉水丹水“五十里楚国丹阳”疆域四至 图

五十里楚国丹阳与彭国庸国谷国绞国鄀国邓国申国卢国罗国夔国诸侯临国示意图

航拍湖北河南省界上的楚方城截图1

航拍湖北河南省界上的楚方城截图2

隐藏在浓密山林中的三尖山楚方城寨

建在山顶的堰寨山顶上的圆形荆阮楚方城寨

参看:朱连山下的二劈山“鸿磐寨”卫星图 山顶上有洞 洞可藏兵 洞外有寨城的二劈山古称“洞儿山”是标准

老河口与邓州交界的大山寨卫星地图

朱连山营寨与丹水一堤之隔的隔堤寺北方环山相连的连堤楚方城城墙

楚国梦地的老河口市孟桥川源头的时消时现的如梦之桥“梦桥、自生桥” 图

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嘴肖湾鬼谷王洞石洞遗址地西侧山冈 图

鬼谷王洞遗址图1

老河口市洪山咀镇肖湾发现的鬼谷子王禅修行的王洞石洞遗址(淤积的洞口) 图

湖北省简称“鄂改楚”之路可谓曲折漫长,自2002年湖北省社科院刘玉堂副院长提出湖北省简称“鄂改楚”建议十五年来,2011年9月28日湖北商人的简称由“鄂商改楚商”踏上破冰之路。2016年3月14日卧马先生发表一篇“发现湖北“鄂改楚”强证不花一分钱妙招”为鄂改楚找到解决之道,掀起一股鄂改楚新风。2017年4月24日“鄂菜更名楚菜”的研讨会一年后2018年8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湖北菜简称统一规范为楚菜。鄂菜改楚菜再次助推湖北省简称“鄂改楚”。虽然湖北省多年来有积极争取楚文化行动,湖北省何时能把鄂改为楚依然是未知数?

湖北省鄂改楚看似仅一个字的改变,其实牵涉很多楚文化根源的学术问题。除涉及改名费用外,省领导之所以迟迟难下决心改,与相临的湖南河南陕西安徽等多省多地跟湖北省争楚国争丹阳存在考古论证质疑等学术问题有关。卧马先生直言,至今包括湖北考古史学专家连早期五十里楚国丹阳在哪儿都不知道?存在楚国源头方向证据错误等严重问题。湖北省考古学术界关于楚国丹阳的考古考察和论证一直是难以让楚文化权威专家信服广受各界专家质疑的学术争端是直接影响湖北省简称“鄂”改“楚”进程的关键。

湖北省简称想顺利实现“鄂改楚”,首先需准确找到早期的楚国到底在哪儿?找到五十里楚国丹阳在哪儿的过硬证据,让所有史学专家考古专家心服口服无话可说,才能摆正湖北省是楚国丹阳楚文化之源的历史地位。

而湖北省的楚文化考古研究七十年来一直没有挖掘到楚国丹阳的正点上?周夷王七年的公元前863年,楚王熊渠灭鄂国,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都城在今湖北鄂州市城区东,此时的鄂国只有2880年属楚国历史。湖北省在古荆州纪南城刨了四十多年只发掘考古出2200多年的战国郢都证据。荆门市沙洋县古权国于公元前738年被楚国灭而设中国第一县权县,只有2755年属于楚国的历史。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国, 古属邓国的襄阳邓城只有2695年的楚国附庸国历史。公元前676-656年楚国灭谷国的今天谷城县,只有2693年属楚国的历史。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为了扩张势力,灭掉了卢罗两国的今宜城市南漳县,同年楚国灭今天随州市的随国,卢国、罗国、随国,只有2707年的属楚国的历史。公元前700年绞国今丹江口市被楚国所灭,只有2717年属于楚国的历史。公元前622年秦国攻入今淅川县的鄀都商密,鄀国人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为上鄀。迁徙之后鄀国成为楚国附庸国,只有2639年属于楚国的历史。

宜昌市秭归县的夔国公元前634年为楚国所灭,只有2651年属于楚国的历史,加上公元前877前后熊绎的六世孙熊渠的嫡子熊挚,由于身体育残疾不能立为王封其别居于夔(今湖北秭归县东),作为楚国的附庸国,称为夔子国之始,也只有2894年历史。公元前701年《左传》“楚屈瑕将盟贰、轸”的贰国今广水市,只有2718属于楚国的历史。公元前675年之后《左传》桓公十一年的郧国地处今安陆市云梦县一带并在此灭国。郧国的今安陆市只有2692年属于楚国的历史。公元前655年轸国被楚成王大军所灭,其地归于楚国的今应城市,只有2672年属于楚国的历史。公元前623年,被楚国所灭的江国今江陵县,只有2640年的属于楚国历史。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灭州国的今洪湖市,只有2718年历史。公元前710年楚国灭彭国的今保康县,只有2727属于楚国的历史。

湖北省考古发掘这么多古遗址,却一直在楚国灭亡的附庸国里转悠,连楚国的国门儿都没入?就是在保康随州有再多的考古发现,也只证明是楚国附庸国彭国随国曾国的历史。这些与楚国为临被楚国所灭的诸侯国属楚国附庸国的历史也没一个超过2900年的。而无被楚国灭亡历史,真正符合与楚国疆域东西毗邻的阴国今老河口,却被湖北省考古专家遗忘外连系列重大铁证的发现也不屑一顾?

关于早期的楚国到底在哪儿?找到五十里楚国丹阳在哪儿的如山铁证,其实自2014年4月15日第一次提出楚国丹阳在老河口,到2017年4月10日间湖北省已经发现汉水丹水楚方城等系列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大量证据。

自2016年10月航拍湖北省河南省界上的楚方城,考察还原《楚方城综合防御体系布防分布军事地图》,一楚方城城池方位军事防御主体为依据,核查510年前1506-1521年明正德以前楚方城所在地的区域归属,准确发现楚方城内外以江山为界划江而治的五十里楚国丹阳疆域四至的山水地理历史证据。参看:正德《光化县志》辅证“五十里楚国丹阳”疆域四至。楚方城下发现符合楚国云梦地望云台山梦桥(自生桥)的云梦确地,在老河口霸王坟发现证明楚武王陵楚文王墓的记载鬻拳生平的楚简证据等。

楚国以抵御外侵和军事防御为主要目的的楚方城位置,决定了攻防防御主体的楚国方位,老河口楚方城遗址的准确发现,为寻找早期楚国丹阳地找到了完全能够准确定位楚国地望的依据。可惜因明清民国以后省市区域划分与历史变迁的缘故,早期的五十里楚国丹阳虽然山水依旧,因以楚方城为界的划分,已分别被湖北省老河口市、丹江口市和河南省的淅川县、邓州市两省四县市管辖,不是一个完整属地了。

好在河南省和湖北省省界的淅川县、老河口市与邓州市的部分边界线,是以建筑在以山峰分水岭走向的楚方城寨墙为界只划出了汉江丹江口以东,楚方城寨以北的淅川县3-5公里山林坡地在防御地以外,老河口市大部在楚方城以南,明确划分出楚国防御范围以内的楚国丹阳主体全属老河口市辖。查看今老河口地图的北方界线楚方城走向清晰可见。

楚方城地研究论证,不同于古墓葬,需要申请申报才能够发掘和论证,楚方城的遗迹是地上文物遗迹,老河口已经在湖北河南省界发现符合《左传》“以方城为城”的“楚方城”,与楚方城唇齿相依千年流淌不曾改道“汉水为池”的汉江之池,并历经数年实地考察研究航拍楚方城遗址视频资料,在楚方城遗址地准确的找到符合历史记载的“荆阮、冥阸、连堤”等楚方城确址。查到东晋时代东晋时代侨置魏郡于襄阳在(今湖北省光化县北),且在楚方城遗址下光化县北今老河口市洪山咀及付家寨地区准确找到符合郭仲产《襄阳记》中“楚方城在苦菜於东之间”的茯苓沟、艾家沟苦菜之地及袁冲乡四河淤以东的於东地。发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用郭仲产《襄阳记》把楚方城注到“河南省方城县黄城山”的证据错误的根源。公元前567年古缯国灭亡的历史证明,在公元前656年楚国大夫屈完说“楚国方城为城汉水为池”退齐桓公伐楚之军并与楚国结盟的楚方城时,早于缯国灭亡89年。缯国的历史清楚的记载了古缯国今河南省方城县与当公元前656年时已经建成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的楚国方城无关等史实证据。

明正德《光化县志》封建沿革表载:春秋,楚阴。左传、迁阴于下阴。清(光绪)卷一《光化县志》沿革载“光化县即古阴国。周阴仍为国,后入于楚”。老河口关于楚收阴的历史,只有“楚阴”和“周阴仍为国,后入于楚”的十一个字,把阴国春秋时期阴国入于楚的历史时间记载的很清楚。与《左传》记载的公元前758-741年先君蚡冒在位时“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楚厉王服陉隰收复阴国的历史相吻合。老河口早期唯一仅存的古阴国与楚国历史,与先秦前后汉唐宋多代均以酂城县和阴城县,明正德年以前光化县境四至东西南北正好在纵横五十里之内,符合古人划江而治传统,证明楚方城内外西至汉江北至丹江属光化县辖,老河口以纵贯南北的分水岭二劈山为界东为阴国阴城县西侧酂城县的二县历史,为寻找楚国丹阳地提供区域划分的史证。

且在以明正德年以前光化县境四至东西南北正好在纵横五十里之内,准确的发现了符合楚国历史的荆阮、冥阸、连堤、苦菜、於东”等众多楚方城确址地外,境内还发现了周昭王攻打楚国丹阳的老河口安岗霸王坟楚简的文物证据,发现了楚国云梦田猎场的楚国之梦的孟桥川之源的孟桥(自生桥、梦桥)、发现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中云梦之侧的“阴林”,发现了屈氏之祖屈瑕宗庙封地的屈家殿,在肖湾王洞发现了鬼谷子王禅修行的鬼谷地与鬼谷洞,在荆家棚发现古荆国等证明楚国荆山遗迹,在老河口与邓州市交界地发现了清华简《楚居》中的“季连初降于隈山”的“析隈山”,发现《左传》中”“楚武王伐随,除道梁溠”的大梁河等等大量能够证明五十里楚国丹阳的山水地理历史证据。这么多关于楚国丹阳的山水地理历史遗迹,能在五十里范围内的老河口准确集中的发现,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第一次看到湖北省关于“鄂商改楚商”、“鄂菜改楚菜”等“鄂改楚”时,卧马先生曾幻想过,湖北省史学专家如充分挖掘湖北省历史文化考古论定早期五十里楚国丹阳地后,在湖北省的楚国丹阳地范围内设立个“楚国市”就好了?

如今虽然发现的五十里楚国丹阳,因属地变迁不能完整再现楚国丹阳历史全貌外,极不利于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严重制约和影响楚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令人堪忧。作为楚国丹阳所在地的湖北省,应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东风,积极开展关于楚方城、楚国丹阳等相关楚文化历史挖掘,把楚方城和楚国丹阳问题,彻彻底底的综合考察和坐实论定不再留任何历史遗憾。

纵横五千里的楚国,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发现楚国丹阳是中国历史的重大突破。卧马先生建议湖北省在论定楚方城楚国丹阳地望的同时,妥善规划和协调河南省相关市县,将历史上属于五十里丹阳的楚国疆域重新划回一个统一管辖范围之内,设立“楚国市”。这样即可形成便于统一规划管理,更利于申报历史文化遗产及传承和保护。将平息所有关于楚国、丹阳、楚方城、周昭王溺汉地、云梦、沧浪等一系列楚文化之争的楚国历史文化乱象,彻底终结两千年的楚国丹阳之争,真正达到正本清源,还原楚国历史本来面目保护传承楚文化的目的。

如果湖北省有了“楚国市”地理坐标的明确定位,再也不会上演几千年寻找楚国在哪儿的历史尴尬,任何省市没有这么多符合五十里楚国丹阳的史实证据的话,都将无法撼动湖北省楚国丹阳的楚文化根源的历史地位。

您认为:为了楚方城合理有效保护和楚文化传承,湖北是该不该为楚方城申遗设立“楚国市”?

2018.8.18 文字考古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