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的故乡在淅川县丹阳古城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淅川丹阳不仅是楚国始都,而且是楚国的宗庙所在地,更是屈原的故里。




屈原的故乡在淅川县丹阳古城

文/朱吉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1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屈原的故乡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古城。我们从丹阳的地望考证史料得以佐证。
 丹阳名称的由来与丹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地名命名的规律是:以山为名,山之南为阳;以水为名,水之北为阳。丹阳,顾名思义,就是丹水之北。而丹水就是丹江。而丹江只有淅川境内的大石桥至小三峡段为东西走向,符合“丹水之阳”的地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索隐曰:“丹、淅”二水名也。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皆为县名,在弘农。”
丹阳地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该书云:“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史记·楚世家》载:“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对丹阳具体解释说:“丹水,水出上洛冢岭山,东至析水入匀(汮)水,其水盖在弘农丹水、析水两县之间,武关之外也。秦楚交战,当在此水之阳,丹阳亦称丹淅。”清人宋翔凤在《过庭录·卷九·楚鬻熊居丹阳武王迁郢考》中作了详细考证,认为:“战国丹阳在商於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析。鬻熊所封,正处于此。”
丹江又称丹水,古称丹水,主要发源于陕西凤凰山南麓,古称冢岭山,西出秦岭,流经陕西省丹凤县、河南淅川县,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全长约378公里。郦道元《水经注》说“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一名高猪山),东南流过其县南。又东南过商县东南,历少习,出武关。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东南,迳三户城。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东南流,至其县南,黄水注入。又南迳南乡县故城东北。又东流,迳南乡县北。历於中之北,又南合均水,谓之析口。”臼口,即今淅川县荆紫关,从这里开始下游200多里河道流贯淅川全境,成为淅川的母亲河。

《吕氏春秋·召类》载:“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指荆蛮)。”《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云:“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说明帝尧时代,荆蛮在丹水流域。《尚书·逸篇》记载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渊就是今日丹江流域的淅川地区。传说,这个不肖的丹朱来到丹渊地区后表现极好,他带领当地部落治理水患以致劳累而死,为淅川进入中原文明体系奠定了基础。
先秦《诗经》云:“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说明荆楚国家位于周土的南乡之地。淅川境内古时候就有南乡地名,其属地大体含今淅川县境域中部和南部地区。《左传》昭公九年说:“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上述记载言及诸国的顺序,“巴、濮、楚、邓”反映了这几个国家由西向东的次序,说明楚国在濮国与邓国之间。
据考证,当时的濮国在武当山以北的汉水沿岸今湖北省均县一带;邓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襄阳县境的汉水以北及河南省邓州一带。楚国位于濮国和邓国之间,正是今淅川县境域。由于邓国与楚国为邻,两国关系较为密切友好,互通婚姻,楚武王娶邓国女邓曼为妻,就说明这一点。此记载说明丹阳位于汉水流域,西距蓝田、东距邓国都不远。从现在的地理位置看,丹江源头与蓝田仅有一岭(秦岭)之隔,丹阳故地今淅川与邓州为邻。丹江从淅川出境入汉水,成为汉水主要支流。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第1007页第一段:“(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由谭其骧教授主持编绘的我国权威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明确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丹阳在今淅川县境丹江北岸荆紫关至丹淅之会处。
百度百科说的更直接,“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现在公认的是丹淅说(即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这个丹水与淅水交汇的地方现在隶属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其具体遗址名叫双河镇,已经在1971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被丹江水淹没。既然楚国始都丹阳在淅川,那么,屈原故里就在淅川。
丹江塑造了一个辉煌的城市——丹阳,而这座城市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第一强国——楚国。

2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屈原的故乡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古城。我们从楚国疆域范围及屈邑册封相关史料得以佐证。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丹阳,是楚国祖先建国立业的出发之地,筚路蓝缕的拓荒之地。《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人是商盘庚后人的一支,属于山地民族。早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楚人芈(mǐ)季连部落率领族人,自陕西凤凰山山麓出发,沿着水路丹江顺流而下,一路迁徙,最终在丹江与淅水交汇的丹阳定居。《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通常指苗蛮)。”《帝王世纪》:诸侯有苗氏处南蛮不服,尧征克之于丹水之浦。丹水之浦即今丹江沿岸,至今淅川县仍然有蛮子营村落。
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正式册封芈鬻熊之重孙熊绎为为子爵诸侯国,熊方国便正式命名为楚国,定都丹阳,楚国就这样正式建立了。自此,楚国以淅川丹阳为中心,依靠丹阳提供的富庶与安全,逐步向汉江、长江流域发展,楚国迅速强大起来,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一。
自楚国被正式册封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亡,历42位国君819年,先后曾在丹阳、郢(荆州)、陈、矩阳、寿春等地建都,其中,在淅川丹阳建都时间最长,大约在353年左右,有18位国君曾在丹阳生活和工作。强盛时期的楚国人口多达500万人,疆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全部为楚国领土。

楚武王是楚国第十七代君王,名熊通,公元前740年登基,在位51年,是楚国第二个在位时间长的君王,仅次于楚惠王(在位57年)。在楚武王登基前,也就是公元前740年前,楚国的疆域面积很小,《史记》记载,楚国“土不过同”。“同”为春秋时期的计量单位,100里为1同。也就是说,那时候,楚国的疆土面积方圆不超过100里,大致在现在淅川的老城、滔河、大石桥、荆紫关、马蹬、盛湾、上集、香花等地,可能包括与淅川相邻的郧阳部分地方。楚国是自楚武王以后才大范围扩展疆土的。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其先祖从二世熊丽开始称荆王,它有三大望族——屈、景、昭,屈族与楚王是同姓公族。屈邑是楚武王登基后封给屈瑕的封地,屈瑕在得到封地后才改姓为“屈”姓。因为,楚武王给屈瑕的官职是“莫敖”。“莫敖”是一个仅次于令尹的军事指挥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元帅级别。在此后,楚武王南征北战的战役中,屈瑕每次都是主帅。由此可见,屈邑就在淅川境内,且距离丹阳不远。
约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丹阳。楚怀王时,屈原任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认为三闾乃邑名:“余考楚有三户,盖即三闾也。”据《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所载“三户”:“故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公元前491年晋执戎蛮子,以畀楚师于三户,即此。”又据《水经注》载“丹水又经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春秋之三户矣。杜预曰:县北有三户亭。”明嘉靖《南阳府志》载“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丹水之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淅川是屈原祖籍地。
丹阳地处淅川境内的丹江与淅水交汇之地,关中、中原与荆楚的交界,三面环水,一面靠岵山,由陆路可北上中原,沿水陆可直扼秦之咽喉,顺流直下,则可直破郢都。对秦国而言,有了丹阳,就有了丹江水道,咽喉方可舒缓;对楚国而言,没有了丹阳则门户无存。在冷兵器时代,丹阳可谓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楚国疆域扩大以后,丹阳成为中原文明与荆楚文明碰撞的前沿。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带领着楚人再次沿丹江河道,千舟齐发,一路直下,直奔郢都,丹阳作为楚国的故都,与新都郢通过丹江和汉江实现互航,而且楚国的宗庙依然在丹阳,楚国的重大祭典往往在这里进行。
丹江口水库蓄水前,在丹阳古城20公里范围内的丹江河两岸,挖掘出了2000余座楚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数以万计,时间涉及楚国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些证明了楚文王迁都以后,丹阳并没有停滞不前或衰败,而且在很长时期内,丹阳依然是楚国最繁荣富庶的前沿城市。自楚怀王开始,因为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等原因导致国势渐衰。自此,楚国开始进入逃亡政府时期,打仗一败再败,国君一逃再逃,国都一迁再迁。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国临时国都寿春,楚国灭亡。

3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屈原的故乡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古城。我们从战国中期,屈原耳闻目睹的发生在丹阳的秦楚丹阳大战说起。
屈原当时所处的战国中期,经过连年的征战兼并,所谓战国“七雄”,实际只是秦、楚、齐三国争雄而已。而真正能做到统一天下,无论是从国力、人才资源,还是从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来看,最有希望与可能的,只有秦、楚两国。所以《战国策·楚策一》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担任了楚怀王的左徒官。他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深得器重,参与和执掌了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起草宪令,修正法度,选用贤能,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国才能。
屈原曾经亲自到各国联络,后在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了六国联盟,共同对抗强秦的扩张,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候。但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忌恨,不断地在怀王面前挑拨是非,引起了怀王对屈原日渐不满。
为了破坏六国联盟,让楚怀王不再信任屈原。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使臣张仪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楚国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到了秦国境内,张仪假装摔伤,称病不出长达数月时间,拒绝会见楚国使者。一直到第二年初,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此时,当楚国使者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此时,楚怀王发觉上了当,怒火中烧,立即派屈丐为主帅,率领十万大军讨伐秦国,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战国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事就此展开。
战场就在在丹阳一带,直杀得尸骨遍地、血流成河,楚军以8万将士的生命代价一败涂地。秦国一举占领楚国的汉中郡等十数座城市。此时,丹江和淅水成了血河,丹阳落于秦手,战争的鼓声成了丹阳挽歌的开始。期间,丹阳处于丹淅拉锯战的核心,反复成为秦楚两国争夺的对象,这就是历史上的朝秦暮楚。

楚怀王败北而回,越想越恼怒,咽不下这口怨气,决心与秦国一赌输赢,调集全国所有部队,再次攻秦。面对楚国军队的强劲攻势,秦军采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的战术,舍弃前次战役占领的楚国城邑,一直退兵到秦岭蓝田关一带,以逸待劳。蓝田关仅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行,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楚军孤军深入,长途跋涉,刚到达这里,便遭到秦军的猛烈打击。此时,楚国的敌国韩国和魏国乘楚国出兵攻秦国内空虚之机,出兵南下攻楚,楚军不得不撤军回国。
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又伐楚。攻占楚国8座城镇后,秦昭王给楚怀王传信,约他到武关会面,结盟为友后,秦国就撤兵。怀王在进退两难之际,不得不前往。结果中计,被埋伏在武关的秦兵擒获。秦昭王要求楚怀王先割巫和黔中之郡给秦国,然后再和他订立盟约。怀王面对秦王的欺诈手段,勃然大怒,坚决拒绝割地给秦国。于是秦王就扣留楚怀王,不让他回国。楚国眼看国君被秦国扣留,国内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立熊横为新王(顷襄王)以应对秦国。
秦昭王看楚怀王不仅不答应他提出的条件,反而重新立王,誓与他为敌,恼羞成怒,遂发兵出武关,沿丹江而下,再次与楚军大战于丹淅之地,大败楚军,斩首五万,丹淅之地尽归于秦。这场大战造成楚国宗庙被毁,楚人逃离,那些从建都开始兴起的城池、宗庙、村落变成了残垣断壁,一片瓦砾,自此丹阳陷入了千年的沉寂。
秦楚丹阳之战又叫秦楚丹淅之战。《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对于楚国来说,真是成也丹阳,败也丹阳。当初熊绎封在丹阳,楚国由此进入历史舞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而丹阳之战则成为楚国由强到弱的转折点,楚国从此渐渐走向衰微。
战国末年,屈原来到丹阳战场,登丹江岸边的岵山,观丹阳之战遗址,以哀伤悲愤的心情留下了千古绝唱《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4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屈原的故乡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古城。我们从出土的各类楚文物及考古发现得以佐证。
淅川文化遗址众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具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多重元素。淅川古墓葬星罗棋布,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淅川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一带的楚墓被抢救发掘,尽管多数墓已经严重失盗,仍然出土14600多件楚国文物。文物的时间包含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在如此之小的范围,发掘如此之多的楚国早期文物,为楚都丹阳在淅川提供了实物佐证。其中,出土的楚国文物铜禁、编钟、王子午鼎、克黄升鼎等震惊海内外。
升鼎,多出于楚系各国高级贵族墓中,见于淅川下寺一、二号墓、和尚岭楚墓,以及曾侯乙墓、楚幽王墓等,这些升鼎中,以克黄升鼎的时代最早。克黄升鼎出土于和尚岭1号墓。根据文献记载,克黄是楚成王时令尹子文的孙子,其父斗般(即子扬)系楚庄王时的令尹,克黄是楚庄王时的箴尹,曾出使齐国,归至宋,听说楚国发生了以令尹子越(即斗椒,又名伯棼)为首的若敖氏叛乱,其家族若敖氏被诛灭,克黄以国事为重,毅然回国复命。楚庄王念克黄的祖父子文治楚有功,释放克黄,同时改其名为生。也就是说,从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命克黄改名开始,以前的名字叫克黄,以后则只能叫生,那么克黄升鼎、克黄壶的铸造年代只能在楚庄王九年及其以前。因此,和尚岭1号墓出土的克黄升鼎、克黄壶也只能是公元前605年以前的铜器,是典型的春秋中期的楚器。
下寺2号墓出土的王子午升鼎最大,重达110公斤。王子午又名子庚,是淅川已发掘的楚墓人物中官位最高者。据《左传》记载,王子午于楚康王二年为令尹,康王八年卒,为令尹七年,对康王忠心耿耿。康王十五年,郑国发生内讧,郑大夫子孔想借楚国力量消灭对方,暗中通知子庚出师伐郑,他作为内应。子庚没有理会。

楚康王知道后,责备子庚不愿出兵。子庚出于对国君的忠诚,遵照康王的意见,遂即出师伐郑,但对康王说:“请与晋国建立友好关系,臣先试探着进攻。如果晋国愿意出兵助战,大王就继续派兵攻郑。如果晋国不愿出兵相助,臣立即收师而还,这样可以避免遭受大的损失。”结果是,郑国人已经知道子孔的阴谋,有了准备,子孔也不敢出来接应。楚师败北,无功而归。虽然如此,但由于子庚事先的建议,楚国避免了惨败。子庚死后,享受到了厚葬的礼遇。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了现存的龙城遗址。该城地处丹江东岸,略呈方形,北墙长974米,南墙长1030米,西墙长915米,东墙长730米。墙体厚约8米,残高1~3.3米。夯筑而成,夯窝直径8~10厘米,夯土层内含有西周时期的陶器残片。地表残存有汉代的砖瓦碎块。
众所周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君、帝王就是真龙天子。以此推之,一座城池能够称为龙城,一定与真龙天子有关。那么,龙城就极有可能是国君坐镇的地方,也就是国都,而这个国都只能是楚国国都。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与龙城隔江相望的山陵叫龙山的,正是春秋楚墓集中埋葬地。这座山的形状与龙的形状毫不相干,因此,龙山也极有可能就是埋葬楚王的地方。另外,在龙山附近还有太子山,它无疑也与楚王有关。上述龙城、龙山、太子山等与皇家帝王有关的标志物,在丹江两岸遥相呼应,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楚始都丹阳。
龙城周围的环境很符合熊绎封地的情况,据《史记·孔子世家》云:“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说明熊绎的封地为方圆五十里。而该地地处丹江川地,沿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与方圆五十里基本相符。平原四周,群山环抱,野兽出没;丹江纵贯其境,水肥多鱼;两岸土地肥沃,阡陌纵横,交通方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便于人们渔猎和农桑耕作,这无疑对楚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赐条件。
20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古丹阳地今香花镇、丹江口水库宋岗码头北部的白岭岗,发掘了75座墓葬。该墓群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墓葬呈东西向,间距15.5米左右,非常有规律,大多数墓中随葬铜剑,专家认为该墓地就是秦楚丹阳大战中楚国阵亡军士的埋葬地。
另外,在淅川发掘的吉岗楚国古墓群多为乱葬坟,最大的一个墓坑埋葬有20多具尸体。除了兵器以外,没有任何陪葬品。据专家推测,吉岗楚国古墓群系秦楚丹淅大战中的士兵坟,这也成为屈原写《国殇》为士兵招魂的有力佐证。

5
屈原的故乡在哪里?屈原的故乡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古城。我们从当今人们对楚文化及楚辞的研究的最新成果得以佐证。
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利用他娴熟的地理知识对《水经注》中关于“湘、资、沅、澧”四水的记载进行了剖析,认为《水经注》中记载的发生在这几条河流上的事件实际上是发生在汉江上的事件,《水经注》记载的四水流向与湖南的四水流向不符,而记载的一些地名可在汉水流域找到。因此,石泉先生得出结论,战国时期的四水在汉江流域,秦以后,一直存在汉水流域与湖南共存“湘、资、沅、澧”四水称呼的局面,直到汉以后,“湘、资、沅、澧”四水才成为湖南专属的河流。
当代青年学人黄守愚认为,“溆浦”原意就是水边或江河交汇处,“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坐船坐久了,深感困倦,就把船驾到水边或河汊去了。今日湖南“溆浦”之“溆水”,古称“序水”。“溆浦”置县是唐武德五年,并非屈原时代就有一个湖南“溆浦”县。
因此,黄守愚更是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他认为屈原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过湖南,自汉代以后流传屈原流放湖南和汨罗江自杀一事,大约是个美丽的“谬论”。所谓《九歌》是在湖湘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说法也难以成立。因为在《楚辞》中,有许多中原文化的成分,当时的湖南地区尚处在文化蛮荒时代,是不可能“侵入”如此成熟的中原文化。
2007年11月24日,黄守愚在新浪博客里写道:“事实上,尧帝、舜帝也根本没有来过湖南,湖南九嶷山的舜帝庙是后人附会历史虚构的。到目前为止,根本没有先秦文献和考古证据证明尧帝、舜帝到过湖南。”
近现代以来,一代代学者仁人,无论是石泉还是黄守愚,为了还屈原故里一个端直,他们坚定地站在文化良知的峰巅,发出自己的声音。
1957年4月,安徽寿县八公山乡一位农民发现四块铜制如竹节般的物件,由此使得考古工作者对该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考古,发现该处原是战国末期的楚国都城,而这些节状物就是楚国当时陆路和水路运输的通关文书。该文书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其子鄂君启的,所以叫《鄂君启节》。其中水路运输通关文书被命名为《鄂君启舟节》,陆路运输通关文书被命名为《鄂君启车节》。
《鄂君启节》共出土5件,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文字错金,其中《鄂君启舟节》长31厘米,宽7.2厘米,厚0.7厘米,弧宽8厘米。从形制上看,一共有铭文9列,每列都是18字,计162字。但实际字数为165字。《鄂君启节》用铜铸成,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节”迄今为止仅此一件,因而极为珍贵。
《鄂君启节》在制作时为防奸杜伪,在镶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错金银”再创作,故又称《错金鄂君启金节》。其方法是在青铜器铸造时铸出腰槽,将金银片、丝放入槽内,锤打后错实磨平。这一工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应用至今。
《鄂君启节》铭文挺拔秀丽,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舟节》上出现了许多屈原《楚辞》上的地名,如鄂、湘、沅、澧、江,等等。我们从中可以想象鄂君持舟节率领船队经过条条江流、水道的情景以及广袤的楚地上水陆繁忙的景象。
《鄂君启节》所载湘水就是现在的汉江丹江口到旬阳江段,沅水就是淅川县境内的淅水,澧水就是现在淅川境内的淇河,因为鄂君回封地不可能南辕北辙跑到湖南。《鄂君启舟节》的出土,为解决《楚辞》研究中出现的分歧提供了可能。钱穆、石泉等人以“湘”、“资”、“沅”、“澧”作为基准研究,再次得出了吻合屈赋汉北学说的结论。
当代屈原研究学者凌智民,从《鄂君启舟节》这一地下新材料入手,用高等数学的数论探路,通过上万次缜密的逻辑运算,同时用近20年的实地考察,终于破译了神秘的《鄂君启舟节》,证明了湘、沅、澧、洞庭等一系列古代地名的实际位置,战国时的湘、资、沅、澧四水确实在汉北,洞庭在汉北,屈赋中相关的地望在汉北。同时,他认为屈原没到过湖湘。《楚辞》中被认为是神话想象的浪漫诗,其实都是纪行诗,人物、地点、事件全部与真实吻合,由此解开了困惑人们2000多年的地理密码。
战国末年,屈原创作了《楚辞》,把楚国的文学艺术推向了高峰。楚辞是啥?楚辞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后被固定为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是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淅川是楚国的发源地,楚国的一切方言、文学都是从淅川发源,然后经过400多年流向楚国大地,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丹江、汉江流域的岵山、沧浪江、析水等诸多古地名都被屈原写进了作品。
《抽思》中的诗句,写屈原由汉南涉汉江到达汉北,同时还不时回望南方的郢都。“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一句,说明淅川属于汉北之地。“长濑湍流,溯江潭兮。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符合淅川丹江地貌特征。“狂顾南行”意思是坐船逆水而行的时候,不停地向南远望。因为郢都在南方,屈原思君优国,可绝对不是向南行走,而是自南向北逆江而上。“轸石崴嵬,蹇吾愿兮”的地理特征最符合淅川丹江小三峡地貌特征。
《思美人》中说:“指皤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皤冢山”,位于今陕西秦岭,汉水发源地,屈原所居丹阳距离汉水源头较近。“南人”指哪里人?楚人,楚国都城人。屈原在汉北,相对而言,汉南楚都的人就是南人。

《九歌》更是创作于汉水流域,因为《九歌》是《诗经》“周南”、“召南”的遗风影响的结果,而且湖南“湘域在两汉时,尚为蛮陬荒区,岂得先秦之世已有此美妙典则之民歌哉?”
楚国建国后,历朝历代都设立主管祭祀的官员,屈原曾经担任的三闾大夫其主要职责就是主管祭祀。《国殇》出自屈原《九歌》。《九歌》是屈原在流放时创作或收集整理的祭祀悼歌。楚国祭祀招魂一般还要有悼歌,官府的叫《大招》,民间的叫《小招》等。《九歌》收录的全是祭祀的悼歌,题材多为鬼神,是屈原在淅川、西峡、郧阳、丹江口一带民间悼谣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唯独《国殇》是纪实性的祭祀诗歌,也就是说,《国殇》是屈原为楚国阵亡将士写的招魂的悼歌,类似于《大招》、《小招》。
《国殇》是屈原居丹阳的作品,丹阳是秦楚交兵频繁之地,楚兵的几次大败仗就在这一带。屈原触景伤怀,故有此作。“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轂兮短兵接。严杀尽兮弃原壄,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等等,全部写陆地之战,皆写的丹阳北方战事,根本就不是写南方战事,南方战事应有水战。
因此,淅川丹阳不仅是楚国始都,而且是楚国的宗庙所在地,更是屈原的故里。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何侵权行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