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着乡亲去脱贫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人物小传:石清杰,男,57岁,中共党员,老城镇马沟村党支部书记。因为在家排行老二,村民们都叫他石老二。石老二原是做粮食生意的,当过老板,驾过大船。敢吃亏,威信高。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原来是做粮食生意的,那个时候火呀,河南、湖北、陕西大车大车地调运粮食,可以说是日进斗金。2010年春天,在我的人生进入不惑之年的这一年,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年收入70余万元的粮食收购生意,回到我的家乡马沟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亲友们不理解,问我当这个村支书每个月能拿多少工资,我说,我当村支书不是为了钱,而是能够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位于老城西南部,是老城为数不多的深度山区村。全村257户,1060人,分散在十余个山洼里。我上任那一年,仅有一条水泥路通往村部,其他十几个自然组都是狭窄的崎岖山路。一遇下雨,就连行人都举步维艰,更别说摩托与汽车了。在相当长的日子里,由于缺少便利的交通作基础,马沟村经济发展缓慢,一度的贫穷落后使得村里大批的青壮年不得不远赴他乡为生活而打拼,留守村庄的就剩老人与小孩了。

“要想富,先修路”。摆在我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带领全体村民修水泥路,可是,纵然能够获得政府支持,但是,按照村村通公路的财政扶持政策,路基需要村组自筹资金修建。我与村两委经过仔细核算,全村需要修建的路共有8条,7公里,由于地处深山区,单单路基就需要60余万元,这对于马沟村来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路基修不出来,就不可能做到组组通公路。但是,如果按照常规方法,把费用分到每家每户,这更是行不通。因为,村里大部分农户家庭底子薄,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怎么办?经过一段思考,我决定采用捐款筹资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金通保鲜公司老总全新昌是我们马沟村七组人,从村部到七组,这段路最长,需要的资金也最多。我来到他的公司找他。我对他说:“全总,你是咱们马沟人,修公路你得支持。”全总问:“需要多少钱?”我说:“其它公路你不管,你只要把从村部到你老家那段路的路基费用拿出来就可以了。”可是,当全新昌得知需要30万元的时候,他有些犹豫了。那时候,公司正在运营项目,资金也不宽裕。不过,在我的劝说下,他最终答应了我的请求。他对我说:“老二,你能丢下自己的生意为村里出力,我拿这点钱算不了什么。”

修路筹款第一枪打响后,我便开始给马沟村在外工作、创业、打工的人一个一个打电话,一个一个动员。通往九组和十组的路山大路陡,困难大,耗资大。马沟村九组卞少峰在南阳做生意,一家人一二年也不回老家一趟。可是,他听说老家修路后,二话不说,就给我打回1万元。石元成、石保成等马沟籍在外人员纷纷解囊相助,60余万元路基款终于筹齐,开始了全村8条六米宽7公里长水泥路的砌石路基和修建工作。

为了早日修通这条脱贫致富路,我和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工地上,村里的老人,小孩也纷纷自觉的加入到修路的行动中来。特别是修建村部通往黑进沟自然组的公路中,我带领党员干部,用绳子拴在腰间,下到半山腰打炮眼,硬是从悬崖峭壁中开出了一条公路。当公路通车的那一刻,乡亲们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我的心情也是无比的喜悦。为此,马沟村群众自发在硬化的路面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阳光透入马沟村,老二为民操碎心;书记为村把路修,老二为村光吃亏。”

路修通了,我又开始琢磨怎么确定致富项目。在做生意的时候,我曾经往陕西富平、铜川等地调运过油菜籽、芝麻等油料产品。开始,我想不通,以为那里的土地不能种植油料作物。后来,一位在铜川县药王山镇做上门女婿的淅川老乡对我说:“这里不是不产油料作物,而是种这些作物不划算。你看,这漫山遍野都是苹果、寿桃,一亩地的收入能买十亩地的油菜籽呀。”我想,马沟村能不能也发展林果业?通过外出观摩学习,我们决定把杏李作为马沟村的支柱产业。

为了带领群众致富,我要求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们带头种植。我自己种了20亩,村文书石秀朝种了60亩,村主任石群法种了18亩。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的群众都行动起来了,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我们村成立了杏李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可是,在产业发展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原来,马沟村在外务工多,劳力少,许多家庭因为全家外出务工造成土地撂荒,根本没有人来打理。因为杏林是中线产业,一般群众都不愿意租赁这些撂荒土地。怎么办?于是,我自己掏钱组织群众代表帮助挖窝、移栽、打药、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有人问我说:“老二,你把杏李给人家种好了,人家要是回来要,你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笑着说:“他们啥时间回来,我就啥时间把挂果的林子分文不取地交给他们。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呀。”

二年过去了,如今,马沟村共种植杏李1700亩,不仅耕地种上了杏李,就连荒山也变成了花果山。2019年,全村将有1000亩左右的杏李进入挂果期,头年挂过按最低亩产3000元计算,全村将收入300万元。有了这些摇钱树,马沟村民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红火。

我无愧于乡亲,却对自己的家庭感到愧疚。在修建马沟村公路的时候,我的妻子因患三岔神经病需要到郑州做开颅治疗手术。当时,村里正在修建村部到黑进沟组的公路,爆破量大。我只好安排孩子们去,一直到出院回家,我才见到她。父亲、母亲已经80余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症,每天都需要照顾。这些工作原来都是我亲自做的,可是,为了工作,却把这一重任交给了身体也不好的妻子。我的三弟患肺癌多年,曾花去医疗费30余万元,很多群众说谁都可以不使低保,唯有我弟弟石老三才能享受。我告诉评委,按条件一点不错,可谁让他有我这个支部书记的哥哥呢,低保,不能优亲厚友呀。有人看我忙里忙外,贴钱办事,累出了一身病,劝我别干支部书记了。我却总是高兴的说:“只要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富起来了,群众满意了,我这个干部就没有白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马沟村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但离美丽乡村还有距离;产业已初见成效,但还没有发展壮大;村民的精神风貌已有提升,但还有些短视自私,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给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撰稿:田野 曹海山,摄影:曹海山)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