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鬻子到老子,浅谈《道德经》的形成及与淅川的渊源(淅川文化探索之八十五)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今天的话题先从老子和鬻子这两个重要人物说起。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的传世之作《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影响力。

鬻子,芈姓,熊氏,史称芈鬻熊,春秋早期人。鬻子是楚国的先祖,杰出的巫师和政治家,道家开山之祖。鬻子的传世之作《鬻子》被称为是起子书之始。

关于老子和鬻子的出生年月,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史学家通过其他史料和历史事件推理:老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鬻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两个历史人物。不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思想却是无限的。笔者经过多次研读、考证,发现老子的《道德经》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诸多前人的思想,特别是在《鬻子》一书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老子出关,或是在淅川寻找丢失的周朝典籍。

一、鬻子和老子先后在周朝为官,这为老子接触《鬻子》一书创造了条件

芈鬻熊是祝融氏之后代、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楚人奉颛(zhuan)顼(xu)帝高阳氏为先祖,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其子孙都以熊为姓。殷商时期,商纣王无道,芈鬻熊投靠商纣王未被重用,便转投周文王。《史记·楚世家》 记载,楚武王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商朝末年,鬻熊作为老师扶助姬昌起兵灭商,并成为推翻商朝后的首席火师。贾谊《新书》说,周朝文王、武王、成王三代都以鬻熊为师,问以国事。芈鬻熊死后, 周成王感念他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以子男之田,居丹阳”,自此,楚国开始建国。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1042年。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即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周朝大学问家常枞(商容)的学生。公元前551年,21岁的老子进入周王朝为官,先后在周灵王、周景王、周敬王时期做守藏室史。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至此,老子担任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长达30年(中间被免职5年)之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解释:“收藏室史”就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长,其主要职责史管图书。可不要小看老子这个图书馆长的官职,因为远古时代图书稀少,十分珍贵,只要达官贵人才有资格阅读书籍,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芈鬻熊是周朝三代帝王的老师,他的传世之作《鬻子》主要内容就是向周天子讲解治国、做人和处事道理的。芈鬻熊死后,他的著作《鬻子》作为周朝重要典籍进入国家图书馆收藏,这是不容置疑的。老子作为周王朝三代帝王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阅读国家图书馆所有的图书。当然,第一个把“道”写进文章之中的鸿篇巨著《鬻子》一书,一定是老子重点研读的对象。这种研读为老子研究和升华鬻子思想,形成千古不灭的思想神话《道德经》创造了条件。

二、老子与鬻子的传世之作印证《道德经》是在《鬻子》的基础上升华形成的

《鬻子》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中说:“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内容“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鬻子·逢行圭序》)。

芈鬻熊是第一个提出“道”字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什么是“道”呢?鬻熊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为天下人谋福祉,就是“道”。这在商末周初的奴隶制社会,提出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治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他说:“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君子遵道而行,能不能被君主接受,这要看君主是贤明还是昏庸。所以,他又说: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这说明,只有君明臣贤,二者相遇合,才能得到推行应用。因此,贤臣的作用能否发挥,要视君主是否贤明而定。

《汉书·艺文志》就将他列为“道家”,并载有《鬻子》二十二篇。道家的开山之祖只能追溯鬻熊,再往前就没有了,《鬻子》也被称为是起子书之始。

《道德经》创作于公元前485年,老子在函谷关应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邀请而作。《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道德经》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道德经》一书的主旨。他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可见,《鬻子》与《道德经》都是以“道”为主要内容的,并且他们治理国家的基本点都在“民”上。不过,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提出了“天道”,并在“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德”。但是,这些“天道”与“德”在《鬻子》是否有所体现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具体的比较。

芈鬻熊在《鬻子》中说:“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生随死。”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鬻子与老子在看待事物的发展上是惊人的相似,他们都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他们这一共同观点的核心就是辩证法,但是,老子这个观点的形成已经比鬻子晚了500余年。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但是,老子的思想形成一定受到鬻子的影响,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这一点,不容置疑。

三、《楚居》等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表明,老子可能在淅川及其附近长期活动,老子出关,可能是为了在淅川寻求丢失的典籍

老子出关是在公元前485年,当时,老子已经87岁了。相传,老子是骑着大青牛走的,后归隐修炼于景室山(现更名为老君山”)。老君山位于栾川与西峡交界处,海拔2217米,是八百里伏牛山主峰。西峡县境内,现有老君洞,与老君山只有一山之隔,这个地方距离淅川境内不足百里。

老子已经87岁了,为啥还要云游和隐居?道教中,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性”指的道德,“命”指的寿命。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就是源于老子的追求。老子是高寿之人,他活了101岁。可是,鬻子究竟活了多长时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典籍中推算中鬻子的寿命。

《史记.楚世家》记载,芈鬻熊见周文王时候,已经90岁了。见面时,文王说:“噫,老矣。”鬻熊说:“使臣捕兽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少。”文王听了,改容相待,尊为老师。芈鬻熊寿命实在是太长了,他活着的时候,儿子、孙子都死了。以至于他死后,周成王封他的曾孙熊绎“子男之田”。周文王是公元前1056年去世的,周成王是公元前1043年继位的。鬻子当过文王、武王、成王三代皇帝的老师,他至少活了103岁。

前文说过,鬻子对老子的思想形成影响很大,老子在修身之外,追求养生之道,鬻子的养生之道可能也是他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子出关很有可能是寻找他丢失的典籍,其中,包括《鬻子》一书。此外,可能还有大量的青铜器。

据《左传》记载,老子是被周敬王免去国家图书馆馆长职务的。这件事发生在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而被免职。王子朝原名姬朝,周景王死后,周悼王继位。姬朝举兵赶走周悼王,占据都城洛邑。王子朝当皇帝五年而败,携周室典籍和大量青铜器奔楚

王子朝携带的是什么书?史书上没有说。但是,王子朝去楚国,老子应该是胁迫跟随的。当时,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是动荡不安。因此,王子朝并没有到达楚国的都城郢都,而是停留在淅川丹阳一带,并被周敬王派人杀死。周敬王始终没有得到典籍,这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去向成为了历史之谜。

清华简《楚居》出土后,淅川是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已经没有争议,芈鬻熊在淅川丹江和淅水流域开辟疆土没有争议。此外,淅川发现了以令尹子庚墓为代表的大量贵族墓群,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可见,淅川是楚国活动的重要区域。

这些证据表明,老子出关后,可能长期在淅川一带活动,其重要目的是寻找典籍,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图书。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子寻找的周朝图书会在淅川大地上出土,并重见光日。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