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众汽车再造一个新能源帝国?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0-12-23


汽车汽车中国市场转向新能源,欧洲市场强调零排放,身处两大市场的大众集团,在新能源转型上更迫切,更果决。




童济仁汽车评论丨李梦晨


舆论总是盼望着热点话题出现,如果没有热点话题,就去自己炒作一个。

所以,才有了诺基亚卖给微软时“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这样的毒鸡汤,甚至某些造车新势力的核心人物,也将其作为推翻传统汽车行业霸主的隐喻。

但是,诺基亚并没有消亡,它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苹果远没有能一手遮天,周期论也正在苹果身上应验。



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想聊的是大众汽车——一头汽车行业的大象,它向电动化的奋进,却可能是态度最决绝的那一个。

它不想成为人们口中的诺基亚,也一定不会是。

2019年底,大众发布未来五年投资计划。当时,拟定的投资额是600亿欧元。其中,330亿欧元用于电动出行,270亿欧元用于混合动力与数字化投资。

到了2020年11月,大众对这一投资计划进行了调整,投资额将增加到730亿欧元。其中,电动出行增加为350亿欧元,数字化投资专门有270亿欧元,而混合动力也有110亿欧元。


需要指出的是,这项未来五年投资计划不包括中国市场。

在大众集团看来,中国市场实在太重要了,投资计划也会单独进行。2020年,大众在华投资40亿欧元,其中40%用于电动出行领域。具体执行情况,可以再等等大众释放的相关信息。


至于产品投放节奏和销量预期,大众集团勾勒了更为宏伟的十年发展计划。

到2029年,大众集团将会推出75款纯电产品,十年间,累计销量目标是2600万辆。其中,出自于MEB平台的产品销量约2000万辆,PPE平台的产品销量为600万辆。

作为燃油向纯电的过渡技术,大众仍会坚持发展PHEV车型。在十年计划中,将推出60款PHEV车型,累计销量也要达到600万辆。


MEB平台:大众变革的“风暴之眼”

在燃油车时代,大众力推MQB平台。当进入电动车时代,大众将MEB平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兵法上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大众集团看来,纯电平台是进入下一个时代的“粮草”。

MEB平台由大众汽车完成开发,主要用于大众、斯柯达、西雅特等子品牌,奥迪部分车型及大众商用车也有覆盖,足够说明MEB平台的可拓展性非常强,代表车型有大众ID系列和奥迪Q4 e-tron。


在电动时代,各家车企比较推崇技术共享,大众MEB平台也将对外开放,福特将会共享这一平台。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摊薄成本和提高效率。

除了MEB平台,大众集团还有一个PPE平台,但主要由奥迪和保时捷联合开发,相关车型定位更高,主要用于奥迪、保时捷、宾利等品牌。预计2021年将会推出PPE平台的第一代车型。


有了平台,即可以模块化造车,而追求规模效应仍是大众的关键抓手。预计到2022年,大众集团将在全球完成布局8座MEB工厂,并陆续下线相关车型。其中,德国有4座工厂,捷克1座、美国1座、中国2座。

在中国,目前有上海安亭MEB工厂和广东佛山MEB工厂,南北大众的ID.4分别在两家工厂生产,各自规划的MEB车型年产能是30万辆。


中国市场:大众电气化的主战场

大众集团非常看重中国市场,单独设定投资计划。将来,新能源的决胜之战,大概率也会发生在中国。

在燃油车时代,大众集团最擅长“车海战术”,借助于模块化平台,迅速推出一系列的产品。

最典型的案例是,自2017年起,大众抓住最后的时机,开启在华SUV攻势,仅用了2年时间,将各细分市场的产品悉数补齐,而一汽-大众更成为SUV攻势的直接受益者。


进入电动时代,大众集团仍会延续这一基本思路。到2025年,大众将在中国市场推出30款新能源车型,并将完成150万辆新能源车的销售目标。更远一点,在2028年以后,大众集团约50%的新能源销量都将来自中国市场。

销量目标非常宏伟,预判也比较乐观,执行战术仍是“双线并行”,既有PHEV车型的投放,也有纯电车型的投放。慢慢地,纯电车型会承担更加主要的销量任务。

目前,途观L、探岳等主销车型已经加入了PHEV版本,ID.4纯电SUV也已预售,一系列的平台产品将会陆续推出。洪流已至,转型决绝。


不可忽视的力量:落子合肥,凤栖梧桐

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以达到近20%,主要是由南北两家合作伙伴共同贡献的。未来,MEB平台最主流的纯电车型,也将主要出自于这两家大众。

目前,大众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增加到第3家,也就是“江淮大众”。

由于大众投资10亿欧元获得了江淮集团50%的股份,所以增持江淮大众股份到75%。12月初,“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大众集团掌握管理权。


大众与合肥,是一个双向选择。

“在中国,为中国,源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成了大众押宝安徽合肥的“投名状”。大众集团的电动化战略全面提速,产能需要开足马力,而南北大众MEB工厂的总产能是60万辆,2025年要完成150万辆新能源车交付目标,剩下的空白既要靠插电混动车型,更要靠安徽工厂的全面发力。

后续,大众集团将会把MEB平台拿到安徽工厂进行生产,预计可能是入门车型。大众还将在安徽建立研发中心,加码本土作战,还将带动周边一整串的汽车产业链。而大众创造的庞大周边价值,以及丰富的工作岗位,更是为安徽合肥政府所看重的。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与注资江淮几乎同步,大众投资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的股份,而国轩高科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将成为大众集团重要的供应商。


未来更高的制胜点:数字化与自动驾驶

大众ID.3在最初上市的时候,遭遇了一场陌生领域的“滑铁卢”。由于软件问题,一直无法交付于用户,直到今年9月,相关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

或许是受到ID.3问题的触动,大众集团在数字化领域继续加大投资。如果将大众近几年一系列投资动作联系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大众押注的不仅是新能源,智能化更是其渴求补齐的那一块并不熟悉的短板。


罗列几个集团层面投资布局的时间点。

2019年6月,大众集团成立软件部门Car.Software,为旗下车型开发操作系统vw.os,而ID.3已经搭载上来vw.os系统,并具备OTA能力。

2019年7月,大众宣布与福特在自动驾驶领域与福特展开合作,并对Argo AI投资26亿美元。

2019年10月,大众设立自动驾驶公司VWAT,亲自下场,朝着新方向奋勇狂奔,仍会与Argo AI保持深度合作。

自动驾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不能再晚了,不然赶不上互联网资本跨界的节奏了。


至于,在新车销量最大,驾驶路况更趋复杂,而决战力量最多的中国市场,大众集团又将如何落地智能化战略?

行业里盛行的说法是“软件定义汽车”,因为在智能化的趋势下,软件是传统车企不擅长的地方,但软件能力正变得非常重要。

首先是软件的迭代速度非常快,而硬件则在保持了一定的成熟度之后,迭代速度大幅放缓,那么,决定汽车“新鲜感”的是软件,不是硬件。此外,当智能化的重要性被放大之后,整个供应链体系将会重塑,话语权的格局也会被改写。

大众是燃油车时代的“巨无霸”,在电动车时代,要完成平稳的销量过渡,不可能将核心技术假手于人,如果存在短板,那就补齐短板。


2017年,大众中国向创业公司出门问问投资1.8亿美元,并借此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大众问问”,为旗下车型定制智能语音服务,而首款搭载该系统的车型是“江淮大众”思皓E20X。

2019年3月,一汽大众和大众中国成立新合资公司摩斯智联,该公司专注于网联业务,将为一汽-大众生产的大众品牌车型提供数字化服务,以及MEB平台上的新能源车型。

2020年4月,上汽大众发布新一代智慧车联网系统,取代了之前的MIB和CNS车机系统,有了专属ID,也有了云服务的概念,可以OTA升级,正在追赶大屏之下的代际差。

2020年8月,大众启动无人驾驶出租车测试项目,踏入了Robotaxi领域,运营地点再一次指向了合肥。


又是合肥!这里有一个大背景,合肥正决心打造一个智慧城市项目,而大众集团获得了合肥市颁发的首张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牌照。目前只是道路测试,预计从2021年起,由奥迪e-tron组成奕秒车队可以面向居民提供载客服务。

无论是智能网联,还是自动驾驶,包括数字化服务,大众在每一环节均有布局,正在一点点改变现有的产品局面。

顶层意志是关键,决定了拔锚启航远赴何方,而组织架构是实现愿景的前提,因为人是围绕组织架构展开的。今年最火的词“数字化”,不只停留于产品和服务层面,而且应该从内部解决意识问题和效率问题。

大象转身,或许得慢慢来,但当转身之后,奔跑起来的威力是不可忽视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