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慰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23

本文作者:弓俊


得悉家乡脱贫了,一种欣慰之感油然而升!一股暖流瞬间在全身流淌起来!首先,得感谢国家之政策得当,财力之足,也感谢为家乡脱贫奉献的各级领导和同仁!

晋·王羲之说:“荒民惠怀最要也,甚以欣慰。”(《杂贴三》)家乡虽不是荒漠,但它不富;家乡人也不是荒民,但他们需要富起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游子欣慰家乡巨变

说起家乡,人人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一种各自怀着的独有的情愫。尽管有“乡愁”之语,但一个“愁”字又怎能统括得了。家乡,尽管是高寒山区,尽管是岭光树稀之地,尽管是沟壑纵横坡粱相望,但那里的空气清新,早晨起来,深深吸上一口,瞬间舒服遍身。盛夏,当别处炎热无比时,这里却凉爽怡然,不时地,一丝看不见的微风略过,惬意连连。家乡,是我们的母亲,是她用那里的一草一木将我们养大;也是这位母亲,带着她独有的恩情犹苍耳般将我们撒向四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唐·孟郊)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我们家乡这位伟大的母亲!

家乡的伟大,同我们民族的伟大紧密相连着。自近代以来,她跟随时代的脚步一步也没落下。民国初年,外蒙武装分裂分子在沙俄的支持下大举进攻祖国北部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给予平叛者大力的支持,致使自身遭受了叛乱者疯狂的杀掠。至今家乡人民对“红腿腿”强盗的行为口口相传,无法忘却!当局势稍平,还没喘过口气,封建的遗毒“王公”卷土重来,全不顾放垦时的“印照”之约,大肆掠夺耕牛牧羊,随后数年间诉讼官司直至归绥、张家口,人民步步被掏空。

黎明,像一把利剑,劈开了夜幕,迎来了阳光

尽管如此,顽强的先辈们仍然努力奋斗,积极办学,自身强壮。有气力的甚至把子弟远送到省外,融入大革命的洪流。然而踏入中华大地的日本的走狗们早早把魔爪伸向了这里,一时间,匪乱伴生,人民苦不堪言。当“绥远抗日”风暴起时,先辈们奋然加入了抗击外敌的洪流之中,出人出钱出粮,援风不断。当全民抗战开始,短时间内这里便成了抗日模范根据地,援物尽其所有,参与不怕杀头!很快,犹智五娃式的战士加入了民族独立和解放阵营,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载入共和国史册的谭氏兄弟就是这里的代表。

谭家居耕僻静,数代经营,行善至上,彼有名气!八路军初入绥地便成了同志,各级首脑更是他家常客。谭家一次性开“粮窖”支援八路军粮食四百五十石,一次性支援全鞍辔战马几十匹。连李井泉政委都激动不已!

很快,通文识字的谭克勤便成了八路军,工作于群众之中,从“动委会”到区里,发展队伍,筹款运粮,彼有建树!侵略者早已恨之入骨,屡次抓捕均空手而归,终于在一九四一年八月,借着收田之际,将他围在村中。然而,鬼子大肆搜查就是没有他的身影,气急败坏的鬼子采用惯用手段,抓起了村里百姓。谭克勤闻讯,大义凛然地走出来,高声断喝:“我就是谭克勤,放了老百姓!”据说,鬼子翻译官战战兢兢,哆嗦着差点说不出话来,可见谭克勤如虹之气势。鬼子当着被捆绑着的谭克勤的面,开始劫掠谭家财产,连牛“笼嘴”(耕牛耕地时带在嘴上的竹编带孔圆型嘴帽)都不放过。而后放了一把火,押着谭克勤,车马浩荡,黄魔成队,才算离开。

当谭克勤被绑上旧式“戏台”,魔鬼们却驱赶着百姓前来“看戏”,居心何其之毒!谭克勤却利用余生之极短时光做起了抗日号召,其行何其伟大!脑羞成怒的鬼子,端起闪着寒光刺刀的长枪,轮着向他刺来!魔鬼们先走到他跟前,确定落刃位置,然后退后几步,使足了力气,猛地向他刺下!一刀、两刀、三刀……魔风舞动!故意把他胸膛位置留在最后,慢慢地折磨着他。谭克勤面无惧色,奋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的口号一声比一声小下来,然而一声比一声飞得高远,一声比一声传得久远!他牺牲了,年仅二十四岁。他家中也有贤妻,也有幼子。从他的口号声中,你能读懂他:一位有着崇高信仰的志士,他恨出卖他的叛徒,他更恨全民族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

家乡的向日葵灿烂绽放

谭克勤牺牲了,哥哥谭成宽,这位德高望重的开明绅士,处理了后事,毅然没有后退一步!他家,仍然是人民军队的“堡垒户”,当省委领导,乃至姚喆司令员来慰问他家时,他就一句话:“不后悔!”这是多么朴实的英雄!全国解放后,苏谦益书记代表政府要归还他家的粮食时,他用简短的“不要了,以后不要再提这个事了”作为回复,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

晚年,老人说他还有个任务没有完成,他跟当年这群为了民族解放聚在一起“转山头”的仁人志士们有个约定,在他们“第二故乡”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之时去看他们,把这片红色土地的人民心声带给他们。然而,祖国之大,将军们、志士们的岗位遍布大江南北,何其容易啊!尽管艰难,老人仍没有食言,虽然没有一一看望到,但还是见到了持家勤俭的李井泉,又听了一遍他有板有眼的“红都”话;见到了姚喆司令员,又看了看他脸上那道光荣疤;见到了杨植霖,同他又说了会儿家乡话……他遗憾当年还未下战马老远就吆喝着他的直嗓长脸的康健民旅长早他先逝。他数算起来,还有很多,白如冰、高克林、张达志……但身体已不再允许旅途颠簸了。见到了昔日共处的这些将军志士们,都问他同一个问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都是这句话:“没有,甚也都挺好。只是想你们了!”这就是家乡前辈的胸怀,尽管他还是位老农民。

家乡人杰地灵,自然环境钟灵毓秀!祖辈们善良谦和、诚实智慧、勤劳踏实、独立务实。农者,耕耘田地而不忘齐家;商者,行走天下而不忘修身;仕者,居于乱世而不忘立德。

再穷不能穷教育——爱心捐赠大滩中心学校

重要的一点是对教育的重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早已是家乡的规矩。因此,先生的地位从来就不低。教书先生从外地来到这里,通过教书在这里养家、置地从而融入其中,类似的经历在这里并不稀奇。既使是文革时期,这里的教育普及率也不落后。也正是这些优良的传统,一百多年来,人口日增,改革开放后人口达到了顶峰。倍出的人才今日遍布祖国各地,甚至于国外。他们中不乏国家的栋梁之材。专家教授,企业高管,业务精英等遍布于诸多领域,甚至是高新领域。他们有个共同点,无论身处何方何位,都把家乡人骨子里的优良品德尽展尽现。

一位教师,到外地任教,他的教学方法被当地推为“示范”教学方法。

一位交通专家,设计中屡出奇招,为国家节省不菲投资。

一位建设专家,当被行业内判定死刑的已建大型工程,他出手妙招连连,不拆重固,为国家挽回了大笔资金。

一位炼铁业者,通过材料上的优化,日积月累地给国企节约着资源。

一位地质从业者,凭着知识与勤奋,给国家黄金版图上插上了诸多小红旗,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和成熟的技术。

……

这片伟大的土地,养育了许多优秀的儿女。只是这片位于大青山北麓充满着沧桑的大地,高寒干旱,多风少雨,成了“贫穷”之地。如今,这顶“贫”帽已脱,怎不让人欣喜?在外游子又怎不欣慰?更祝愿家乡越来越美,也祝福家乡人越来越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