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二十二,颛桥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颛这个字用得很少。甲骨文以及更早的骨刻文,显示一个圆头圆脑的人在专心致志地做事,似乎是耕种,是一个会意字,是“专”的本字,专的古体字可以是專(叀),也可以是耑。

从金文开始,如果是表示专心、专门的本义,就用这个本字“專”。如果是引申义,在耑字边上加一个代表人头的“頁”字旁,这个引申义是“体面和守法的人,忠厚善良的人。”再引申为“社会精英人士,拥有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士。”这形成一个新字“颛”,是形声字。

颛字的演化: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据说颛顼帝最大的优点是和善、谨慎。当年,颛桥老镇跨六磊塘有一座安众石拱桥,俗称砖桥,后来改成颛桥,取纪念颛顼帝之意,希望本镇百姓和善、谨慎。

中沟路六磊塘桥,可能是原安众桥的位置

颛顼帝在位时,最大的一件事是“绝地通天”,有几部古籍中都记载了。《国语.楚语》的记载比较有代表性:“.......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这其实是很大的一件事,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它代表的是神权与君权的分离。从此以后,天上一套系统和地上一套系统是平行的,互不干扰,天上的老大(比如玉皇大帝)管不了地上的老大(比如皇帝)。比如孔子还是相信有上天的存在,但他也只能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因此,纯粹的宗教在中国很难发展起来,外来的宗教,即便进入中国,也会被改头换面,以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铜树,可能是古籍中记载的“建木”或者“扶桑”,远古时,人和神可以顺着这样的神树上下天庭。颛顼派遣重和黎,绝地天通。从此以后,人神分途,不能自由沟通,只能通过巫师传达。周朝建立后,巫师也被禁止沟通天地,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能专注于现实世界,无法触及更加丰富多彩的鬼神世界。

颛桥人对于这个地名的来历,有自己的说法:

古时候,生老病死都是要占卜的,在北桥地方,有一个卖卜的老先生,他在横沥桥头设摊算命,大概就是放鹤桥头。他凭着三寸竹管、六个铜钿,断人吉凶祸福,生意兴隆,名声不小,渐渐的大家把这座横沥桥叫做“卜桥”。

这时候,在颛桥镇十字街头的神农桥边上也来了一个卖卜先生,他自夸本事要比卜桥的那位大,四处传扬,而且将神农桥改名为占桥。占字是卜字下面多个口,意思是要一口把卜桥吃掉。这位算命先生口气大,于是也名声远扬。

一占一卜南北相对,结果是谁也没有吃掉谁,不过占桥和卜桥的地名流传下来。后人感觉这占、卜两字不上台面,遂将卜桥改为北桥,改占桥为颛桥。

颛兴路横沥港桥

1921年,出生于老闵行的李英石,开始张罗修建沪闵南柘公路,以开发上海南乡,到1922年底,沪闵公路段全线通车,大大促进了闵行地区的发展,这段沪闵公路和今天的沪闵路不完全重合,从漕河泾开始是走梅陇、朱行一线,到颛桥后往南,和今天的沪闵路重合,那一段沪闵公路现在改叫老沪闵路。

沪闵路与老沪闵路在颛兴路口重合,上面是地铁五号线

当年修建沪闵公路,经过北桥时,拆除了明心教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唐代,曾经号称“东南一大丛林”,清乾隆年间,曾有僧侣上千名,寺房5048间。后来寺中和尚欺压良善,在一次冲突中被焚烧,使其突然衰败,一蹶不振。

当李英石的公司修路至此,拆除大批寺房,寺中仅有苦守寺院的定根和尚起来抗争,他觉得为修一条路,而轻易毁掉一座千年古寺,实在可惜。李英石是辛亥元老,1911年,曾亲自督军攻占了清军占据的江南机器制造局,为上海光复立下战功。后来与上海都督陈其美不和,离开军界政界,但对付一个破落寺庙的和尚,还是绰绰有余。

定根和尚因为一再要求公路改道,被送进监狱关了二个月,等他出来时,寺庙已经被强拆,公路已经修好。此后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而明心教寺不断缩小,最后只留下两棵银杏树,还立在沪闵路边,默默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和车。


颛桥的剪纸据说很出名,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号线经过颛桥的一段,桥柱上都贴上了剪纸

在老街上,还保留了一家编结站,据说前几年还收购手工钩针编结产品,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坚持,真是不容易。

六磊塘南岸还有一些看着有年代的老房子,但看北岸的样子,估计离被拆除也不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