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107第一季,第七天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2016105

Day7, 7天耒阳店->衡南->衡阳市石鼓书院->回雁峰->衡阳保卫战纪念馆->衡阳县->汉庭衡阳南岳衡山店,131km

从耒阳往北进入湘中地区,基本上是低山丘陵,海拔不高,但路并不平坦,不断地有缓上缓下坡。

今天从这儿开始

周敦颐出生于道州营道楼田堡(今道县楼田村),8岁时随母亲投靠衡州的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十三年后随郑向迁润州丹徒县。庆历4年冬,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后,周敦颐任桂阳令(今汝城县)。二年后,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周敦颐在官场不是很得意,他的学说在活着的时候也并没有很大影响。熙宁五年贫困中的周敦颐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第二年六月中,病死于此,终年57岁。耒阳此地的爱莲第、周家牌楼,不知和这位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有何关系?

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十四日,徐霞客从耒阳出来,沿耒水航行,六十里到排前,再六十里到新城市,是耒阳县和衡阳县的分界处,再六十里到相公滩,据说耒阳县城四十里处有座相公山,是诸葛亮驻兵的地方,这个滩是否也是诸葛亮的遗迹呢?再六十里,是前吉渡,今泉溪,在衡南东境,耒水东岸。徐霞客从这儿渡西岸登陆而行,十里到陡林铺,十里到路口铺,再十里渡过湘江,到达衡阳城的南关外。

从春江铺的爱莲第向北不远进入衡南县境,明代这儿属于衡阳县,那时候的衡阳县一定很大。湘江在今天永州的零陵区汇入营水,水非常清澈叫潇,营水便是著名的潇水,潇湘一词来自于此,之后湘江东北流经祁阳县南,这个县名一直没有变,湘江流到的下一个县是重安县,中间这一大段的湘江河谷崇山峻岭,没有合适的地点建立大的集镇。湘江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酃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承水就是蒸水,发源于邵东县;重安县西汉时为钟武县,东汉改名为重安县,故址在今天衡阳县三湖镇的福民村,酃县故址在衡阳市东郊酃湖乡的酃湖町。这一段记载一定有错误,承水不可能从东南方向注入湘江,除非是有立交桥,福民村的重安县故址可能是西汉的钟武县,东汉改名重安县后,县治可能移到今天衡南县的位置。西汉重安县西有舜庙,庙在承水之南,承水往东汇入略塘,相传说此塘中有铜神,南北朝还经常听到水中有铜声,水马上变绿,有铜腥臭,鱼为之死。承水再东流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县就是西汉的酃县,县也是湘东郡治。

耒水的一条小支流,不远处汇入耒水

三国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湘东郡,郡旧治在湘水东,所以叫湘东郡,现在的衡阳市区在湘江的西岸。县里有一个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据说敲击它,声闻数十里,但郦道元的时代此鼓没有声音了,衡阳市石鼓区的名字从这儿来的。

11:30左右,进入湘江东岸的衡阳市区,在衡阳七中旁边找了一家饭店午饭,生意真的很差,除了我就没看到别的客人。这家饭店位于衡州大道和船山大道的中间,这二条大道都有跨越湘江的大桥,石鼓书院和回雁峰景区在湘江对岸,其中回雁峰已经在这家饭店的南边了。我决定饭后先去稍北面一点的石鼓书院,回头再去回雁峰,然后一路向西,去衡阳保卫战纪念馆。这样一番来来回回,大概要绕上二十公里。

衡阳市区的湘江

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宋朝时,石鼓书院和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实际位置是在湘江和蒸水交汇处的一块三角形的尖尖上,是为承口,而耒口还要稍微往东一点。景色气候应该都不错,是个读书的好去处。如今书院前有一个石鼓七贤广场,指的是创院始祖李宽、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朱熹、张栻和黄斡,多少都和石鼓书院有些渊源。

蒸水口,青草桥

石鼓书院

石鼓七贤

回雁峰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故称南岳第一峰,所谓“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而归,所以称回雁峰。元好问如果有机会来此游览,“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的诗句可能更显凄凉,或许可以改为:老翅到此回首。穿过雁峰广场,从那个南岳第一峰的大门进去,迎面那块大石上刻着王勃的诗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骚客咏歌大雁和回雁峰,但没有人能够超越这二位的。

南岳衡山是一个庞大的山系,最南边的就是回雁峰,所以山不高,一直绵延到长沙城外的岳麓山,岳麓山是整个南岳的山麓,山也不高,而这一南一北二座低山,与南岳镇附近高峻的祝融和天柱齐名。

明末清初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出生于回雁峰王衙坪,其隐居地衡阳县曲兰乡附近山上一块巨石形状如倒扣水中的大船。以石寓志,自称王船山。和顾炎武、黄宗羲一样,王夫之早年积极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壮志未酬,被迫隐居,著书立说,涵盖了方方面面,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

衡阳保卫战纪念馆位于衡阳市区西部的陆家新屋,是清朝记名提督、振威将军陆成祖于光绪七年建造。前往纪念馆的道路有一段属于322国道,G322的起点是衡阳蔡伦大道与107国道的交点,终点是广西凭祥的友谊关。据说衡阳保卫战期间,陆家新屋先是被日军一小队骑兵占领,国军得知消息派了一排兵力进行围剿,双方激战达半月之久,致使陆家新屋遭受严重创伤,至今南向墙面尚保留数10处当年留下的弹痕,右侧厢房封火墙山屏上的一个弹洞,直径达1米左右,是衡阳保卫战抗日保卫战难得的历史见证。后来陆家新屋成为日军黑濑联队的指挥部,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攻打衡阳的战争中,日军这个联队负责攻打张家山、枫树山守军阵地,战斗异常残酷。为了攻占这两个阵地,日军不断地使用“人海战术”,每次冲锋都用一个小队,没有多少时间就被守军全部消灭,最后日军的尸体硬是将几十米深的战壕填满,他们再用尸体做梯子,继续进攻。战争结束后,这个一万多人的联队,完好无损的只剩下二十多人。在损失的士兵中,还包括一个台湾高山族“义勇军”中队。

一个排围剿一个班,居然要激战半月之久?一天打死一个人,也要不了半个月啊。如果那场战斗使得陆家新屋受到严重创伤,后来是不可能成为日军联队指挥部的,纪念馆内确实有一张照片显示了那个直径1米左右的弹洞,但现在被修补掉了,也就是说只有那张照片成了历史见证,不知那些决定修补的肉食者怎么想的。还有,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国军的一个团,一二千人,最多三千人,怎么会有一万多人?日军一个甲种旅团的人数也没有一万人。而日军在衡阳攻防战中伤亡总共也就一万二到二万之间,哪来一个联队伤亡一万人的可能呢?无视事实,无视常识,无视历史遗产,随意粉饰,如何面对当年死难的同胞和将士?

衡阳保卫战

19443月,美军决定实施夺取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之后在历时三个月的登陆作战中,美军先后攻占了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基本全歼了三个岛的守备部队约七万余人,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大本营规定的“绝对国防圈”由于核心地区的丧失而面临崩溃,日本本土将遭到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直接空袭,并使美军获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马里亚纳群岛的失陷,极大震撼了日本,在巨大压力下,东条内阁于战役进行中下台。

事实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之前,日本联合海军已经无法对抗美国海军,日军参谋总部意识到从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线迟早会被切断。因此,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经中国大陆到朝鲜釜山的大陆交通线将成为最后东亚大陆作战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在中国的河南、湖南和广西等地还为中国军队所控制。为此,19442月,日军参谋总部向中国派遣军下达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命令。这一战役,中国抗战史称为豫湘桂大会战。

豫湘桂大会战的第二阶段在湖南,目标为攻占湘桂铁路(衡阳到来宾),主战场在长沙和衡阳,又被称为长衡会战。长沙保卫战坚持了不到3天,被日军占领,日军得以继续向衡阳进攻。整个长衡会战甚至是整个豫湘桂大会战中,只有衡阳保卫战,中国军队打得像点样子,其他战场国军基本是一触即溃,失地千里,无数名城陷入敌手,国军士气跌入谷底,在第三阶段的桂柳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军溃退入贵州。日军仅以3000余人的兵力沿黔桂公路追击,如入无人之境,1944122日攻至贵州独山,逼近四川,震动重庆。事实上日军也是强弩之末,第29军军长孙元良率领900人反击后,这部分日军被迫撤回广西河池。国军如此拙劣的表现,与盟军在其他战场的节节胜利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在开罗会议中好不容易争得一个大国地位的国民政府脸面尽失,让盟军对这个腐败政府的信心大跌,抗战胜利后,国共开战,西方国家不太情愿支持国民党一方,伏笔在这一战中已经打下了。

所以要大力宣传衡阳保卫战,此战本身打得很惨烈,但围绕衡阳的一系列攻防战,国军无论从战役还是战术层面都太拙劣,比如整个长衡会战中,国军先后投入16个军,40多个师,约35-38万人;日军先后投入10个师团,约25-28万人。而在衡阳战场,中国守军是国军第10军,下辖第3师、第190师、预备第10师,实际兵力7个团,加上配属的暂编541个团,总兵力为8个团,1.7万人;日军先后投入横山勇11军的4个师团,即68师团、116师团、 58师团、13师团,约9万人,空军有第5航空军全力配合,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为5.3:130多万的国军面对15万的日军,眼睁睁看着第10军被优势日军围攻1个半月,束手无策,怎么都是无法解释得通的。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这一点存疑),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在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抗击近6倍于己的日军,血战了整整47天,衡阳城守将方先觉,中将军衔, 1903年出生于安徽宿州,黄浦三期,衡阳之战前刚刚升任第十军军长,当时军委会对第十军下达的作战命令是坚守衡阳城1015天。

我看过葛先才将军的回忆录,葛先才(19041997),湖北汉川人,黄埔四期,和林彪同期,衡阳保卫战时是第十军预备第10师师长,战后所余仅600人,葛将军认为十军将士无愧于抗战军人的身份。兵法上讲到,如无必援之军,则无必守之城,以有限兵力有限火力有限储备,作战时间超过计划的三倍,责任一定不在守城将士,而是在城外。国军援军乏力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从194310月开始的缅北滇西反击战,当时抽调了一些精锐部队和大批的物资到滇西战场。

第十军共13000余人放下了武器,其中约9000人是伤员。日军五个师团伤亡人数,据日军第一次统计是1.9万人,第二次统计又增加到了2.9万人,而日本一军官又说是3.9万人,中国估计是3.9万到7万人之间。

衡阳战事结束后,日军感佩第十军的忠勇,果然信守约定,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因泄愤而屠杀投降的官兵和伤员。并将第十军改为“先和军”,仍以方为军长,各级军官也都是旧部。之后,第十军主要将领陆续逃脱。方先觉在军统特工的安排下,逃回重庆。衡阳战事是88日结束的,此时马里亚纳海战已经结束一个多月,美军B-29大型远程轰炸机进驻塞班岛的空军基地,开始向日本本土的各个城市投下大量燃烧弹,几乎在同一时间,盟军登陆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这些才是严重打击日军士气的事实,认为日军是感佩于衡阳守军的忠勇才没有屠杀国军,有点痴人说话。


衡阳保卫战双方态势示意图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年轻的康熙皇帝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遂诏令尽撤全藩。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马上意识到下一个矛头将指向自己,在同年七月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意旨。年纪较大的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认为三藩不可迁移,年纪较小的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力请徙藩。康熙皇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又以为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谅吴、耿二人不能发动变乱,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吴三桂、耿精忠疏请移藩,实迫于形势,并非本意。吴三桂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云南的先例。等到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与心腹聚谋,暗中部署兵马……又与耿精忠联络应和,准备叛乱。当年八月清廷命礼部侍郎哲尔肯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赴福建,各持敕谕,会同该藩及督抚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陕西总督鄂善总督云南,宁夏总兵官桑额提督云南。

吴三桂的难题是没有起兵反叛的名义,要是立明朝后裔以号召天下,缅甸之役中吴三桂灭了南明的最后一点人马,又残忍地杀害永历帝,让这个名义立不住脚;吴三桂还想利用撤藩的机会,把大军带到中原,据腹心之地举兵,这更不可能。最后,吴三桂只能在云南起兵,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紧接着,耿精忠叛于福建,尚之信叛于广东,史称三藩之乱。

起兵后,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双方在长江中游一带对峙,吴三桂把指挥部设在衡阳城,自称“周王”。此后几年,康熙在巨大的压力下迅速成长成熟成才,纵横捭阖,扭转乾坤,而吴三桂困居衡阳城中,迅速老去,无复当年之勇之智,渐渐落于下风。康熙十七年(1678年),年已74岁的吴三桂自感来日无多,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给手下将士加官进爵,但无法挽救颓势。当年秋天,吴三桂病死,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康熙二十年底,清军进逼云南,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平定。


所以在历史上,衡阳曾经是一个地方政权的首都,尽管时间不长。吴三桂此人先叛大明,再叛大清,与儒家的道德法则违背,不管他曾经多么骁勇善战,多么战功显赫,他都不会得到主流社会和精英阶层的好评,连带着这个都城的历史也被湮灭了,似乎从来没有过这一段历史似的。相反的,他的对手康熙皇帝,因为是胜利者,他年少轻狂,盲目撤藩,逼迫功臣反抗,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事实上,从此以后,大清皇朝迅速走向中央(集)极权,社会活力顿失,被西方世界迅速超越,这才是更加深重的灾难,而三藩之乱仅仅是一个开始。

衡阳至衡山

横跨蒸水G322的第一座桥梁

接下来前往南岳镇,有二条路可以走,一条逆着当年徐霞客从方广寺出发绕行马迹、岣嵝峰的山路,一条是G107的大路。前一条路可以游览到衡山山脉的大部分景区,像方广寺、岣嵝峰、天柱峰、莲花峰,但是要多走三十多公里,而且大部分是曲折的山路,不是不想这样走,实在体力不支了。我走的是G107,基本是平路。下面录自《楚游日记》:

二十七日早闻雨,餐后行少止。由寺西循天柱南一里,又西上二里,越南分之脊,转而北,循天柱西一里,上西来之脊,遂由脊上西南行,于是循华盖之东矣。一里,转华盖南,西行三里,循华盖西而北下。风雨大至,自是持盖行。北过一小坪,复上岭,共一里,转而西行岭脊上。连度三脊,或循岭北,或循岭南,共三里而复上岭。于是直上二里,是为观音峰矣。由峰北树中行三里,雨始止,而沉霾殊甚。又西南下一里,得观音庵,始知路不迷。又下一里,为罗汉台。有路自北坞至者,即南沟来道。于是复南上二里,连度二脊,丛木亦尽,峰皆茅矣。既逾高顶,南下一里,得丛木一丘,是为云雾堂。中有老僧,号东窗,年九十八,犹能与客同拜起。时雾稍开,又南下一里半,得东来大路,遂转西下,又一里半至涧,渡桥而西,即方广寺(今已重修。右有纪念朱熹、张栻的二贤祠,前有洗衲等石刻。)寺正殿崇祯初被灾,三佛俱雨中。盖大岭之南,石廪峰分支四下,为莲花诸峰;大岭之北,云雾顶分支西下,为泉室、天台诸峰。夹而成坞,寺在其中,寺始于梁天监中。水口西去,环锁甚隘,亦胜地也。宋晦庵、南轩诸迹,俱没于火。寺西有洗衲池,补衣石在涧旁。渡水口桥,即北上山,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寺有僧全撰,名僧也。适他出,其徒中立以芽茶馈。盖泉室峰又西起高顶,突为天台峰。西垂一支,环转而南,若大尾之掉,几东接其南下之支。南面水仅成峡,内环一坞如玦,在高原之上,与方广可称上下二奇。返宿方广庆禅、宁禅房。

先是,余欲由南沟趋罗汉台至方广;比登古龙池,乃东上侧刀峰,误出天柱东;及宿福严,适佛鼎师通道取木,遂复辟罗汉台路。余乃得循之西行,且自天柱、华盖、观音、云雾至大坳,皆衡山来脉之脊,得一览无遗,实意中之事也。由南沟趋罗汉台亦迂,不若径登天台,然后南岳之胜乃尽。

二十八日早起,风雨不收。宁禅、庆禅二僧固坚持留,余强别之。庆禅送至补衲台而别。遂沿涧西行,南北两界,山俱茅秃。五里,始有石树萦溪,崖影溪声,上下交映。又二里,隔溪前山,有峡自东南来,与方广水合流西去。北向登崖,崖下石树愈密,涧在深壑,其中有黑、白、黄三龙潭,两崖峭削,故路折而上,闻声而已,不能见也。已而平行山半,共三里,过鹅公嘴,得龙潭寺(在拜殿乡)。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为双髻峰。盖天台、双髻夹而西来,以成龙潭之流;潭北上即为寺,寺西为狮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峰,至此而尽;其南隔溪即双髻西峰,而莲花以西之峰,亦至此而尽;过九龙,犹平行山半,五里,自狮子峰南绕其西,下山又五里,为马迹桥(现有马迹镇),而衡山西面之山始尽。桥东去龙潭十里,西去湘乡界四十里(现在是衡阳县),西北去白高三十里(现在叫白果镇,在衡山县西北,但在马迹镇正北),南至衡阳界孟公坳五里。自马迹桥南渡一涧,涧即方广九龙水去白高者。即东南行,四里至田心。又越一小桥,一里,上一低坳,不知其为界头也(现界牌)。过坳又五里,有水自东北山间悬崖而下,其高数十仞,是为小响水塘,盖亦衡山之余波也。又二里,有水自北山悬崖而下,是为大响水塘。阔大过前崖,而水分两级,转下峡间,初见上级,后见下级,故觉其不及前崖飞流直下也。前即宁水桥(今银溪村),问水从何处,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桥。盖自马迹南五里孟公坳分衡阳、衡山界处,其水北下者,即由白高下一殒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桥,是孟公坳不特两县分界,而实衡山西来过脉也。第其坳甚平,其西来山即不甚高,故不之觉耳。始悟衡山来脉非自南来,乃由此坳东峙双髻,又东为莲花峰后山,又东起为石廪峰,始分南北二支,南为岣嵝、白石诸峰,北为云雾、观音以峙天柱。使不由西路,必谓岣嵝、白石乃其来脉矣。

由宁水桥饭而南,五里,过国清亭,逾一小岭,为穆家洞。其洞回环圆整,水自东南绕至东北,乃石廪峰西南峡中水;山亦如之,而东附于衡山之西。径洞二里,复南逾一岭,一里,是为陶朱下洞,其洞甚狭,水直西去。路又南入峡,二里,复逾一岭,为陶朱中洞,其水亦西去。又南二里,上一岭,其坳甚隘,为陶朱三洞,其洞较宽于前二洞,而不及穆洞之回环也。二里,又逾一岭,为界江,其水由东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为大海岭。溯水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脉又西度为大海岭者。其坳北之水,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水,即东南下横口者也。逾坳共一里,为傍塘,即随水东南行。五里,为黑山,又五里,水口,两山逼凑,水由其内破壁而入,路逾其上。一里,水始出峡,路亦就夷平。又一里,是为横口。傍塘、黑山之水南下,岣嵝之水西南来,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嵝、白石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是日共行六十里。

二十九日早起,雨如注,乃踯躅泥途中。沿溪南行,逾一小岭,是为上梨坪。又逾一小岭,五里,是为下梨坪,复与溪遇。又循溪东南下,十里,为杨梅滩,有石梁南北跨溪上,溪由梁下东去,路越梁东南行。五里入排冲,又行排中五里,南逾青山坳,排冲者,冈自谭碧岭东南至青山,分为两支,俱西北转,两冈排闼门,夹成长坞,缭绕为田,路由之入,至青山而坞穷。乃逾坳而南,陂陀高下,滑泞几不留足,而衣絮沾透,亦疲而不觉其寒。十里,下望日坳(现为望城坳,已进入衡阳市区北),为黄沙湾,则蒸江自西南沿山而来,路遂随江东南下,又五里为草桥(现为蒸阳北路桥),即衡州府矣。觅静闻,暮得之绿竹庵天母殿瑞光师处。亟投之,就火炙衣,而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先是,予过古太坪,上古龙池,于山半问路静室,而融止及其师兄应庵双瞽。苦留余。余急辞去,至是已先会静闻,知余踪迹。盖融止扶应庵将南返桂林七星岩,故道出于此,而复与之遇,亦一缘也。 

我骑到了徐霞客走出南岳山区的那条路口,里面应该是李家坳,我往里骑了一二百米的样子,算是和徐霞客同过路了。

徐霞客走出南岳山区的路口

再沿着107国道骑了二十公里左右,可以看到岣嵝峰了。晋代郭朴注《山海经》有“今衡山在衡阳郡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当年的南岳和衡山可能是此山,此山海拔1106米,比1300米的祝融峰要低不少,而且远离大路,交通不便,所以让位于祝融峰。


岣嵝峰

岣嵝峰有禹王殿,始建于西汉元朔二年,有禹碑,高7尺、宽5尺、厚1尺。相传大禹治水遇挫,在岣嵝峰得宝书金简玉牒,治水成功后,便立下77字金文碑刻,碑文形似蝌蚪,又似鸟篆,乃石刻之最古,至今无人能辨。禹王殿下有嫘祖庙,据说嫘祖随黄帝南巡,留在岣嵝峰,教民种桑养蚕,缫丝织布,后人为纪念嫘祖而建殿。嫘祖是黄帝的老婆,不知道为啥一个人留在岣嵝峰?后来娥皇女英一路追着舜帝到了九嶷山,中间应该越过了南岳山系,是否吸取了嫘祖的教训?

黄昏时分接近南岳衡山,路边上卖香的店铺多了起来,主要就是二种香:平安香和发财香。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梦,当人们面对着千年信奉的神祗,神马核心价值都是浮云,只有发财和平安,才是永恒的企求和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