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崛起前,只是诸侯国中打杂角色!后来因为这事才成为南方霸主

 林歌作品 2020-12-23

春秋时期,除了秦国在西方称霸,南方也崛起了一个足以称霸的大国——楚国。

顾名思义,楚国就是在南方荆楚之地建立的国家。

在远古时期,氏族间征战不断,旧氏族消亡、新氏族兴起。

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族群,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融合才能够形成,更遑论发展壮大成为“国家”这一最高统治形式。

而楚国,也是在远古先民历经长期磨合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的族群的基础上,又经过长时间发展,最终成形的国家。

楚国兴起于春秋初年,位于中原以南地域。

楚国的祖先可以上溯至黄帝之孙颛顼。

颛顼是“五帝”之一,又称为高阳氏,因而楚人屈原在其《离骚》中自表:“帝高阳之苗裔兮。”

颛顼以下代代相传,依次诞生了称、卷章、重黎。

重黎作为颛的曾孙,担任帝喾高辛氏的火正,掌管宗教。

重、黎本来是两个氏姓,因氏族发展融合而合并为一。

重黎担任火正,具有取火存火以照明天下的能力,因而又被赐名为“祝融”,乃是“大明”“光明正大”之意。

重黎在共工氏叛乱中被帝喾委任平叛,但执行不力,没有将叛军赶尽杀绝,因而触怒了帝喾,招来杀身之祸。

重黎死后,他的弟弟吴回接任了他的职位,仍为火正,被称为“祝融”。

吴回之子名为陆终,陆终又生六子,分别是: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

几个儿子的名字皆与其所封之地有关。

季连姓芈,是楚国王族的先祖,他的后人或散落在各个城市,或远赴边远地区,史书中记载寥寥,无法详细得知。

不过,以族裔中其他分支的命运作为参照,昆吾和彭祖的后代也都一度兴盛,然而先后为商汤、商纣所灭。

而楚国先人各个族裔在当时频繁的部族争战,以及强势的商朝不断挤压中向南迁移也属正常行为。

直到商末周初,季连的后人中有一支叫作鬻熊。

鬻熊一面依附于当时已经风雨飘摇的商纣王朝,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新兴的周朝,为西伯姬昌出谋划策,后来在周文王的朝中成为元老重臣。

这样的荣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族群地位,并在后世很长时间成为了楚国赖以生存和谋求发展的政治资本。

鬻熊的后人熊绎所处的年代是周成王时。

熊绎本身立有功勋,加之祖上又是有功之臣,因而被成王赏赐一块封地,位于南方,定都于丹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秭归。

这就是楚国最初的雏形。

事实上这次封赏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意味着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存在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

除了熊绎之外,当时共同侍奉周成王的还有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等人。

这也初步体现了以周成王为中心的诸侯分布情况。

熊绎得到的封地,面积虽然不大,质量却极高。

首先它处于三省交界之处的战略要道,地理条件优越;其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说极尽地利,为楚国的生存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然而楚国和周王朝并不是铁板一块,原因在于周王朝始终把楚国当作“蛮夷小邦”来对待,虽然承认其存在,却不给予相应的尊重和政治地位。

楚国国君在天子会盟的时候只是被喊去做一些杂务,却无法列席诸侯,这之于楚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屈辱。

于是,楚国对周王朝心怀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了。

而周王朝对迅速兴起的楚国也采取提防打压的政策,甚至数次出兵劫掠征讨楚国。

不过,楚国羽翼渐丰,已非吴下阿蒙,在面对周王朝的讨伐时非但没有吃亏,还屡屡取胜,把周朝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不仅丧失了“六师”,连国君(周昭王)都“客死”。

周夷王姬燮主政天下的时候,周王室进入了衰退阶段,诸侯国纷纷怀有不臣之心,而各诸侯国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互相讨伐的事情很多。

楚国的掌控者,熊绎后人熊渠此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发兵攻打周边小国,将土地扩张到江汉流域,通过一系列政策,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熊渠的扩张,使楚国占据了庸、杨粤、鄂等地。

这些地方盛产粮食、铜矿,这为楚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楚国势力的增强,使熊渠的底气越来越足。

他不满周王朝给他的封号名分,封自己的长子熊毋康做句亶王,次子熊红做鄂王,幼子熊执疵做越章王,都促进和睦、亲善友邦。

然而楚国的称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举行会盟,在周边国家中,只有随国与黄国没有来。

武王一方面派章去谴责黄国,另一方面出兵亲征伐随。

随君不听良将忠言,反而采纳少师浅薄之语贸然出兵。

楚、随二国会战于汉、淮之间,随军大败,国君溃逃,少师遭俘,不得不罢战求和,与楚国签订城下之盟。

经此,楚国名动四方。

一年之后,巴国遣使来到,言愿帮助楚国结识邓国,希望借此能和楚国通好。

楚国于是派使者和巴国使节一同赴邓。

然而,在邓国境内竟然遭到劫杀,二人均遭毒手。

楚国问责,邓国推托不肯认错。

于是,楚国联合巴国共同发兵,攻击邓国。

邓军三次进击巴军皆不得手,楚军将领大夫斗廉将楚军匿于巴军之列,诈败引诱邓军追击,待其孤军深入后合围,邓军不敌。

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楚国又挫败了郧、随、绞、州、蓼五个小国合力攻打自己的阴谋。

屈瑕、斗廉二人,在未将局势报予楚王、没有请求援军的情况下,兵分两路,前者抵御四国联军,后者突袭郧国都城,大获全胜,并成功与贰国和轸国缔结盟约。

次年,为了报复,楚国讨伐绞国,利用绞国急躁轻浮、贪图小利的心态,采用诱敌策略,攻破了绞国的城池。

但是,楚国的胜利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两年以后,此前战功累累的屈瑕领兵攻打罗国,过往不断的胜利麻痹了他的心性,让他变得骄纵狂傲、刚愎自用。

在军队渡河之时不加提防,遭到突袭,惨败,缢于荒谷之中,以谢国人。

这一败严重挫伤了楚国的锐气,打击了楚国的国力,导致楚国在以后数年都处于休养生息之中,停下了外扩的脚步。

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此时楚国已经养精蓄锐十年,农业、手工业、军力都稳中有升。

特别是在军备上,大力发展戟兵,利用戟作为矛、戈复合体既能刺又能砍的特点研发出了新的作战阵形—“荆阵”。

同年,随侯迫于周天子压力,为自己承认楚王的自封而赔礼认错,这触怒了武王,并惹来了兵祸。

楚王年届七十,仍要率军亲征。

临行前忽感心神不宁,遂问于夫人邓氏,夫人叹道武王年岁已尽,命不久矣,感到心神不安乃是祖宗召唤,率军出征凶多吉少,能保大军不失已是幸事。

武王不听,执意亲征,途中病发死于树下。

楚军秘不发丧,仍大举开向随国,把随国围得水泄不通。

随君心知不敌,只得再度求和。

领军将官屈重便以武王名义在汉水转向之地与之相见会盟,随后方才回军。

待到楚军回归境内,才发布消息,举国治丧,并由楚文王继位。

武王在位50余年,将楚国由一个地方性强国,治理成能够称霸一方、震慑诸侯并觊觎中原乃至撼动周朝的大国。

在他的领导下,楚国屡战屡胜,吞并疆土,成为江南地区名副其实的霸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