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灭韩《史记》仅记载数十字,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慕已成双 2020-12-23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派秦军攻占了韩国的南阳,第二年,驻守在南阳的秦军向韩国都城新郑进兵,韩国几乎未做抵抗都城就被攻破,韩国最后一任国君韩王安被俘,灭韩进展的异常顺利,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王政灭韩的总字数只有几十个字。韩国成了六国中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为秦王政的一统天下正式拉开了序幕。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甚至未组织起一次有效的抵抗?窃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改革不力,公元前355年,商鞅变法的第二年,韩国的第七代国君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

韩昭侯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注意到申不害,这个意外事件就是魏国攻打韩国,魏国在战国初期是非常强大的国家,魏军兵临城下,韩昭侯和大臣们束手无策,这时申不害向韩昭侯建议说:“您应当执圭(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朝拜天子时拿的玉器)去拜见魏王,魏王看到您用如此隆重的礼节来朝拜他,他一定会下令撤军。”韩昭侯听了申不害的意见,魏王果然撤军。这件事让韩昭侯发现了申不害的才能。

申不害变法的核心是术,是国君驾驭臣子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故事来了解申不害变法的效果在何处。

第一个故事叫禾苗事件:有一次,使者出去视察回来后,韩昭侯让使者讲讲见闻,使者说国都南门外有牛犊在吃禾苗,韩昭侯听后让使者为这件事保密。随后韩昭侯下令,在庄稼生长期间,不允许任何牲口到田里吃庄稼。大臣们对此命令不以为然,不久韩昭侯又下了第二道命令,如果发现牲口到田里吃庄稼,要及时上报,如果隐瞒不报或所报不实,重重责罚。韩昭侯在上报的报告里没有发现南门之事,便说:“未尽也。”大臣们又去查,果然发现南门之事没有上报,惊恐之余,大臣们都以为昭侯明察秋毫,从此再也不敢对昭侯的命令有所懈怠了。

第二个故事叫浴盆事件:有一次,韩昭侯去洗澡,发现浴盆里有瓦砾,韩昭侯非常生气,但是,韩昭侯转念一想,主管此事的官员再糊涂也不至于糊涂至此,他认为应该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韩昭侯没有声张此事,照旧洗完澡后,跟身边的人说:“如今的尚浴(主管洗澡的官职)不称职,你们再推荐一位。”众人推荐的新尚浴来拜见韩昭侯,韩昭侯见到他就问:“你为什么在我的浴盆里放砖头瓦块呢?”新尚浴吓得肝胆俱裂,赶忙招供。

从以上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韩昭侯是一个聪明人,但他从申不害那里所学到的主要是怎么驾驭臣僚,进而牢牢抓住权力,从好处看确实有利于君主专制,使得韩国行政效率得到提升,但在增强国力上收效甚微。反观秦国之所以变得强大就是因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强调的是富农、强兵两个方面。

其次,韩国被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韩国位处四战之地,西邻秦国,南接楚国,北挨赵国,东近魏齐, 被五个大国围在中间,没有发展空间。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韩国是首要攻击国家。秦王政时期,李斯主张首先灭的也是韩国。

面对虎视眈眈的周围列国,最好的自救办法就是自强,在韩国即将亡国的时候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思想家:韩非。可惜韩非生不逢时,当时的韩国已经是积重难返,处于灭亡的前期,而且韩非并不受韩王重用,对于韩非而言,想挽救韩国于水火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如此情况下,韩国灭亡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