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柳公权《九疑山赋》为赝品者,错在会么地方?

 大明梅语 2020-12-23

      《九疑山赋》 乃李郃撰文,铁证如山!  

图文/李治军

前     言

     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书法作品,自诞生至上世纪末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都被认定为是柳公权真迹。所以天下文人骚客,土豪权贵争相收藏其拓片。然而,到了本世纪,却被90%的人认为是赝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先来欣赏一下这幅端庄秀雅、刀法自然、美妙绝伦、人见人爱,神见神羡的柳公权小楷书法吧。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至善至美、价值过亿的书法作品,却被90%的现代人认为是赝品。他们的根据就是:《宁远县志》、《永州府志》以及《九疑山志》著录其作者为“舂陵黄表卿”。黄表卿是宋人,比唐柳公权(778年生)小了整整四百岁。于是有人便说:“怎么可能先有书法作品,后有文章诞生呢?这一定是后人将黄表卿文章用柳体书法临摹的赝品。”(禾亭镇高寨村民国六年族谱载:“黄表卿(1178-1245)、宋道州宁远人,1191年进士(有误只13岁),授天河县令,字号黄天河。”)

    (明弘治《永州府志》载录的《九疑山赋》作者为“舂陵黄表卿”)

     一  碑刻能推翻方志错误著录,但方志却不能改变碑刻上的既成作者,因为原碑才是正确的源泉。

    其实,考证文物是真品还是伪作,真的不能拿后人记录来作为绝对证据。因为,后人著录很有可能存在错误。《九疑山赋》拓片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此文作于“会昌四年七月”,如果是宋黄表卿所作,黄君岂不是自己在掌掴自己的脸吗?

    文物界或历史界对于史料或证据的使用规则是任何研究结论,必须有史籍或碑刻支持。越早的越有说服力,传说不如家谱,家谱不如县志,县志不如国史,国史不如原始碑刻,碑刻不如地下文物。

        90%的人,拿方志的著录《九疑山赋》作者为黄表卿,来否定《九疑山赋》拓片为真品。这就好比倒骑毛驴向后看,看上去挺有理,其实这种思路都是错误的。就算作者真是黄表卿,黄君生活的时代距明弘治《永州府志》的编纂时代也已经有近三百年了。因此,我们只能找到文件原件,才能弄清真正的作者。碑刻拓片,无疑就是原件的再现。其证据功能,比方志的著录,可靠性要高好几倍。即河南马庆才收藏的《九疑山赋》拓片,只能纠正方志上的错误记录,而不是相反。

         除了河南马庆才先生珍藏着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拓片以外,在日本京都博物馆也找到了一份柳公权先生的九疑山赋》拓片,现附图片如下,以示其真实存在。


(日本京都博物馆馆藏《九疑山赋》拓片)

       同时,我们也找到了民国时期的尚古书房,将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印刷作为字贴的遗本。也附图如下。

(尚古山房字贴藏本)

       将马庆才藏本(后文简称“马本“)与日本京都本(后文简称”都本“)进行对比,我们有惊人发现(附对比图如下):

        1.马本”柳公权书“下方无白色印章,而都本有一枚十分清晰的白色印章。

        2.马本无文字处尽为墨色,而都本无文字处则白色点点遍布拓片。

        3.都本的缺字宽度比马本要宽,说明都本在后,马本在前。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呢?细细观察发现,马本拓片被制作成了精美书法字贴,将拓片成品留下的白色点点用黑汁进行了渲染加黑,使其黑白分明,更为美观大方,也许是失误,也许是为了作为字贴使用,将”河东柳公权书“下方的白色印章盖掉了。而都本拓片,明显显得粗糙许多,其白点、白块都保留原样,拓片后未作任何加工,是作为拓片文物来收藏的,所以”河东柳公权书“下方的白色印章保存了下来。现将这枚珍贵的印章放大,以便辨认。

(上图左为《九疑山赋》原碑上碑刻收藏者的拓片印章)

        二  《九疑山赋》的作者为李郃

      将都本拓片上的印章放大辨认,字体属鸟篆体,即《九疑山赋》正文中的”鸟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笔“中的”鸟篆“。在这里,有必要隆重介绍一下鸟篆:

        篆体古文字。形如鸟的爪迹,故称。《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或献赋一篇,或鸟篆楹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 李贤 注:“八体书有鸟篆,象形以为字也。”通过改变原字线条粗细以及笔道方向来美化汉字;或是在常用字形体上附加或融合以鸟形为主的装饰成分,它们呈现出与同时期北方艺术字体不同的特点.鸟篆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末期渐趋稀少,唐朝时期就更为少见。

    鸟篆不仅形迹像鸟,它还通过笔道方向的改变来美化汉字,在不了解这两个特点的情况下,这鸟篆字就很难辨认出来了。了解这两个特点之后,此印章上的文字就较易辨认了,印章文字为”舂陵西祯求藏“,是拓片母体碑的收藏者的收藏章。

       虽然是收藏章,并不代表是《九疑山赋》作者,但是,我们看正文最后两句:“不然,是赋也,何为而作焉,以代门下抠衣而籍手。”它的意思是:如果九疑山不是这样(美丽而富传奇),我为什么要写这篇赋文啊?并让这篇赋文代表我整束衣冠,借(“籍”通“借”,读“借”)老师您的妙笔为我书录。看完这最后一段,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老师柳公权求字珍藏,故原碑上的收藏章即为作者”舂陵西祯“。

      西祯,何许人也?答曰:”乃湖广第一状元李郃是也。“打开下灌《李氏族谱》,上面赫然写着:“郃公,字子玄,号西贞先生,十六世……后进京任吏部侍郎。”

     李郃(808-873)字子玄,号西贞,汉族,延唐县(今宁远县湾井镇下灌村)人, 湖广第一状元。唐大和二年(828年),举贤良方正,李郃被推荐至长安赴考。廷试中,做《观民风赋》和《求友诗》,条对鲜明,词旨温雅,能寓褒贬于清和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考官交相荐进,文宗面试,擢进士第一。因上疏让第,得罪宦官,被排挤出京,初授河南参军,大和四年(830),升贺州刺史,举贤荐能,励精图治,敦促各地注重礼教,劝导农民发展生产,经过七年治理,贺州地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因此深得同僚敬重和百姓爱戴,被尊称为"李贺州",官至吏部侍郎。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李郃较柳公权晚生20年,他们同在京城为侍郎官,柳公权属师长辈。李郃为吏部侍郎,柳公权为工部侍郎,两人在朝庭工作和生活交织多年,均为朝廷中的风流人物,李向柳求幅字,然后由邵建和刻成宽高19.5厘米,宽9.5厘米的书册式碑册,便于携回家里珍藏。

(梅岗石摆件)

   由于都本拓片拓于清末,距柳公权生书碑时间已过千年,而其字依然保存基本完好,估计碑为石料而非木材。又九疑山盛产易于雕刻的“滑石”,后称梅岗石、梅花石、五色石等,猜想其石料应为梅岗石。无论文还是字,均与生于宋的黄表卿没有半毛钱关系。方志记录其为黄表卿撰文,实属历史久远之误记。

     结论:从“柳公权书”下方的白色印章看,完全可以反映其章属原书法碑上珍藏者的印章。要想认出这字,还得要多对鸟篆体的特点进行学习研究。结合《九疑山赋》尾部作者自己表述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以代门下抠衣而籍手”,也即向老师求字,求字的目的当然是珍藏,故舂陵西祯即李郃为《九疑山赋》的撰文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