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墙深巷无故人(何有德)

 古蔺同乡会 2020-12-23

朱墙深巷无故人

文  何有德

我站在杜甫草堂外的朱色围墙下,时值冬至,成都的气候是湿冷湿冷的,浣花溪的河水吹在脸上颇有几分寒意,溪畔但见时有几只白鹭贴着水面翻飞。也许是受新冠疫情影响,路上少行人,此时此景未免显得冷清。

  独自踱步于草堂南门巷口,我眼瞧着朱墙檐上那青色的瓦楞发呆,此时有寒风吹拂,倚墙的银杏树随风有片片金色的叶子飘落,身处静谧而有诗意的场景,令我很容易记起杜甫于此间曾有诗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

  于是便想:一千多年前的成都该是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罢?该是良田万顷,阡陌沃野,安逸舒适的世外桃源罢?难怪史载都说一代诗圣在此地度过了安定适意的日子,留下了壮丽诗篇两百余首。

  退休后迁居蓉城数年,我切身体会成都确是适合休闲养老的城市,别的不说单就落雨也多在晚上,老天真可谓善解人意。难怪杜少陵专有一首道蓉城的 《春夜喜雨》诗,其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无声无息的夜雨描绘得惟妙惟肖。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更是道尽了诗人对此居住地的喜爱之情。

  由此想来现今成都市提出拟建公园化的城市,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唐代和宋代诗人都有描写蓉城花团锦簇的诗句,且不论陆游盛赞蓉城冬季梅花从青羊宫至浣花溪“二十里路香不断”,单赏杜甫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由历史追溯可见成都人爱花种花称为花城,也是名不见虚传的。

  关于公元700余年前居住于浣花溪与杜甫作邻居 的黄四娘,其人其事虽无从查考,但却因此诗而千古扬名,真应了唐人刘禹锡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跟历史上有无历史文化名人驻留,真是关系太大了。

  唐人雍陶凭吊杜甫旧宅时曾留诗道: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抚摸着草堂红墙,我想为啥后人多喜欢到名胜古迹地游玩 ,皆因能洞穿古今,发思古之幽情。看过一则资料,说伟人毛泽东1958年于成都开会时游览过杜甫草堂。其时老人家在杜甫草堂照壁前躬身伫立良久,在看了杜工部等现代馆舍后轻吟了一句:奢侈了点。之后对工作人员谈了观感:竹林见多,茅舍见少。据说老人家对诗圣忧国忧民情怀颇为赞赏。但谈到他对古诗人李杜的个人偏好,他却更喜欢李白。尤其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那种开阔胸襟气慨。

  伟人就是伟人,他老人家游草堂的观感跟我等凡人见识硬是不一般。也许是我居住地离草堂不到两公里远的原因,闲暇时我总爱信步游玩浣花溪,最近看到朋友圈有引联云:青瓦长忆旧时雨…,说的是青瓦若有情也会怀古恋旧。似我这般有文学偏好的,不意中处朱墙街巷而无故人,自然憋不住发了此番感慨。都说:人啊,一旦到了喜欢念旧的年纪似乎就已经老了…

        真是这样吗?

随笔 | 何 有 德

摄影 | 窗含落鸿

美篇 | 窗含落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