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朱剑:伊沙诗集《滴水成冰》阅读笔记摘录

 左右诗歌馆 2020-12-24

伊沙诗集《滴水成冰》阅读笔记摘录

朱剑

伊沙最新诗集《滴水成冰》的结构很有意思,分为宅和行两部分。字面上看,宅是日常状态的写作,行是走出去,打破日常,寻找新的生长点。但也不能完全这么机械的理解,比如“宅”中,也有神思远游,“那就与天与地为友/并在天地之间/安放自己的追求”,都上天入地了,跑得够远的;同样,“行”中也有磐石之稳,深水之静,“我喜欢/在夜幕降临时/抵达并进入/一座城市/不论在异国/还是在祖国/赴他乡还是/回故乡”。

“行”中所得到的诗,都是在“宅”的状态下写出来的。这实际上牵涉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写作需要沉淀,需要慢慢打磨,需要把你的情感一点一点渗透到你所看到的事实中去。在很多人看来,伊沙写得快,但我理解这只是表象,每写一首,他调动的是人生全部的积累,只是当这些积累遇到一个合适的形式,就喷薄而出了。因而,从本质上来讲,写作还是一种慢。

行,是对中国伟大诗歌传统的一种继承。过去,我们伟大的诗人就是走到某地,就赋诗到某地,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而且还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地理学资料。伊沙正干着同样的事情。

行,是现场的记录,所以每一地的诗,都是不同的;心境和生命感受各异,所以每一地的诗,都是不同的;同一地,这一次和上一次的感受各异,所以写下的诗,也是不同的。

宅与行,还很天然的带出了家与国。家国家国,正是世界上所有诗人,尤其是中国诗人所避不开的永恒的、柔肠百转的书写主题。在我的阅读范围内,现代诗里写家国最好的一首诗,正是伊沙的《没有发出的E-MAIL:给G》,“这辈子我身为一名/脏乱差的诗人/恋着我们/脏乱差的祖国/离不开啊”,是我看到的这类主题诗作中的最佳诗句。《滴水成冰》里,家国主题占有很大比重,甚至可以说,家国就是它的底色。当然在表达上,依旧是伊沙式的深情与智慧并举,比如《龙脊》这首诗,写的是在秦岭山麓一次迟到的春游,当坐车沿着高速公路漫游时,伊沙这样写道:从一个隧道/钻出去/我就到了/中国的南方/从一个隧道/钻出来/我又回到了/中国的北方/这是多么神奇的体验/我就像是一只/在龙的脊背上/跳来跳去的/快乐的牛虻。

行走,还是一个与文明遭遇的过程,尤其行走于祖国,处处都会与历史相遇,写历史题材的诗,在《滴水成冰》中也有不少。伊沙的妙处在于他不故作思考发无谓感慨,他写自己直接看到的,写自己直接感受到的,写现场中真实的存在,打破了那种千百年来咏古抒怀的诗歌套路,印象里那类诗歌,无非是围绕一个人或者一个事件,发表看法或者抒情,强调的是立场和意义,有人这么说了,有人反其道再说,便是所谓的有新意,其实还都是在谈不同看法而已。而伊沙作为一名有发现的口语诗人,更多写的是现场,写的是在场的自我,所以才会打动人,才会有着真正的深刻,在此推荐一首我很欣赏的《汉茂陵石刻记》: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最伟大的艺术品也只配/享受末流的待遇/这样正好——/眼前的这些宝贝没有被/运到北京去/罩在玻璃里/而是留在原产地/远处是汉武帝的大坟/近处是霍去病的小碑/比他们更为不朽的石头/被放置在两座长亭里/跟放在露天差不多/这个季节多麻雀/小家伙们飞来飞去/累了就在这些石头的/怪兽头上栖息/并不感到惊恐/长此以往/鸟粪——不同年代的/鸟粪便成了这些/大巧若拙的石刻上/唯一的图饰/美丽的花纹。

2015-12-2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