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主教会在中国1:收养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老照片讲述天主教会过去的岁月

 慧言历史话古今 2020-12-24
                       —— 这是一个专注研读教会历史的窗口公众号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
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
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献给喜欢历史、善于思考的朋友。

天主教会在中国1:教会传教士和修女收养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老照片讲述天主教会过去的岁月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动乱和军阀混战, 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灾荒频繁,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老百姓所受的苦难更为深重, 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教会创办的慈善事业,发展民间救助活动,其中收养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就是天主教会诸多慈善事业中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

民国时期在罗定的天主教修女开办的养老院——藏于美国某大学图书馆传教士拍摄的珍贵老照片

天主教的早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开始了慈善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在社会慈善事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传教士是这位老奶奶的知心朋友

天主教会积极提倡对受难的人们及时伸出援手,与中国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不谋而合,从传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在天主教慈善观念感召下,传教士及教徒们在中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做了许多以爱人如己为遵旨的爱心传递工作。

天主教会传教士十分重视救助孤寡老人

在明清之际天主教重新传入中国的时候,正是改朝换代、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的年代,秉承天主教的慈善观念,天主教会逐步投入在华慈善事业。

天主教会成为中国社会慈善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战乱与饥荒让无数的青壮年伤亡,产生了大量生活无靠的孤儿和老人,而统治者根本无力顾及到他们的生死存亡,这时候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国社会慈善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天主教会修女在东北四平救助困苦老人

天主教会的慈善活动因地适宜,根据当地情况不仅开办了育婴堂、孤儿院、安老院等慈幼机构,而且创办了医院、诊所、麻疯院等医治疾病的医疗机构。

   民国时期玛力诺会修女开设救助穷苦老人的养老院

当时孤寡老人的情况非常严重,遭遇严重危机,天主教会在中国各地及时开办了不少救助孤寡老人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名称叫法各不相同,称为养老院、老人堂、安老院、孝敬居、婆婆亭五花八门。

      天主堂创办了安老院收容孤寡老人

各省都有数量不等的这类慈善机构,收养着为数不少的孤寡老人。

天主教会建有残疾院,主要收养社会上失去生活能力的残疾老人

天主教在各地创办仁慈堂,也创建有养老院与残疾院等附属机构。主要收养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以及失去生活能力的残疾老人。

天主教会传教士为患麻风病的老婆婆检查治疗

很多富裕天主教徒也都积极参与捐助,而那些经济上没有能力的教友则纷纷加入义工组织。


天主教友们在教会统领下购买房屋,改建成一座座老人堂,专门收容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民国时期河南郑州主教贾师谊看望教会收养的老奶奶

天主教徒每月捐款维持老人们的生活,使这些孤苦伶仃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在穷乡僻壤为贫困山区老人检查治疗的修女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那些修会修女们,她们无私的奉献精神被人称道。比如在董家渡天主堂创办了安老院的修女,收容孤寡老人,是清末民初上海地区著名的养老机构之一。

天主教修女成了穷苦的老年妇女的老好朋友

还有湖南地区衡阳天主堂,在北门外神农殿旁开办了婆婆亭一所,收养孤老婆婆,意大利传教士翁德明在黄河湾百步蹬下修建房屋,收容很多孤寡老人。

   匈牙利神父在照顾一位被遗弃的老者

那些丧失生活能力的老者被社会抛弃,饱受身心折磨,天主教会的救援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

天主教于1889传入萍乡。曾举办不少教会慈善事业。民国十四年(1925),天主教教徒世家出身的刘之光,创办普爱医院,对贫苦病人实行免费治疗。他还在萍城东门办了个孤老院收养孤寡老人,受到群众好评。

      民国时期玛力诺会神父在帮助一位残疾婆婆

到了民国时期以后,天主教会在慈善事业更有了系统提高,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孤寡老人收益,为中国社会有很多贡献。


兵荒马乱的年代,流离失所的流浪孤寡老人命比草贱,幸亏教会向她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了她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

民国时期天主教会修女救助孤儿寡女明信片

玛力诺会修女在安老院与老人在一起

耶稣说“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受怜悯!”教会效法耶稣,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爱和帮助,让身边的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天主教会一直以来饱受误解与歧视,但是这些老照片告诉你真实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