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降元朝六年后,张士诚再次称王,这是怎么回事?

 弋尘读书 2020-12-25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八月,张士诚在平江(今江苏苏州)自称吴王。

这是张士诚第二次称王,十年前他第一次称王。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率领盐民起义,不久,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张士诚派兵攻占平江路,下令改为隆平府,从高邮迁都到这里,改称周王。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由于朱元璋派兵相继攻占长兴、常州、泰兴、江阴等地,张士诚西进的门路被堵死,弟弟张士德还被朱元璋捉住,派兵攻打东面的嘉兴、杭州,又被杨完者击败,“兵不得四出”(《明史·列传·张士诚),陷入困境。

无奈之下,张士诚听从张士德的建议,决定投降元朝,派蛮子海牙到杭州请降。蛮子海牙曾经是元朝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朱元璋率兵攻占集庆路,蛮子海牙战败逃走,投降张士诚。

元朝时,平江路属江浙行省,江浙行省的治所设在杭州。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八月,元朝中书平章政事达识帖睦迩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可便宜行事。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元朝在杭州设立行枢密院,任命达识帖睦迩兼知行枢密院事,授予他在赏罚、招降、讨逆等方面的临机专断之权,江浙元军和官员均由其指挥调遣,“节制诸军,省、院等官并听调遣,凡赏功、罚罪、招降、讨逆,许以便宜行事”(《元史·本纪·顺帝)。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八月,元朝提升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杨完者为左丞。

收到请降书后,杨完者主张接受张士诚的投降,但达识帖睦迩认为张士诚是诈降,不可信。杨完者再三劝说,达识帖睦迩终于答应接受投降。

对张士诚来说,投降元朝,奉元为正朔,意味着不能再以周王自居,要想仍然当王,只能让元朝封自己为王。

张士诚仗着手中的兵马和地盘,要求元朝封自己为王,“始要王爵”(《元史·列传·达识帖睦迩),但是达识帖睦迩不同意。

张士诚又要求被封为三公,达识帖睦迩回绝说:此事超出我的职权范围,我虽然在招降一事上有临机专断之权,却也不敢擅自决定。“又请爵为三公,达识帖睦迩曰:‘三公非有司所定,今我虽便宜行事,然不敢专也’”(《元史·列传·达识帖睦迩)。

杨完者又反复劝说,达识帖睦迩表面上虽严词拒绝,但实际上还是希望张士诚能投降,又担心不按杨完者的意思办而将其惹恼,于是封张士诚为太尉,按元朝规制令参知政事周伯琦等人到平江招降。

元廷封了很多太尉,使其含金量大大降低,因而已逐渐把以前更高的头衔”太师、太傅、太保“视为三公。

因此,张士诚对元朝封的官职并不满意,仍想找机会封王;虽然名义上投降了元朝,但是地盘、兵马、钱粮等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实力并未减弱。

不久,由于招降张士诚有功,达识帖睦迩也被封为太尉。

达识帖睦迩和杨完者关系不太融洽,私下里与张士诚密谋,想除去杨完者。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七月,杨完者被逼自缢而死,张士诚占领杭州、嘉兴。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九月,元朝赐给张士诚御酒、龙衣,让每年出十一万石粮食,由方国珍走海路运至大都;连续运了四年,最后两年涨至十三万石。

投降元朝后,张士诚并未停止扩张地盘。趁着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北伐之际,张士诚将势力范围北扩至济宁,连朱元璋的老家濠州也派兵攻占了。

占有了更多的地盘,是否能让元廷封自己为王了呢?张士诚令部下为自己歌功颂德,向元朝请封王爵。

杨完者死后,达识帖睦迩没有多少兵力与张士诚抗衡,军政实权都落入张士诚手中。

因此,张士诚提出要求后,达识帖睦迩只得照办,准备好文书向朝廷请封,可是元朝硬是不肯答应。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八月,张士诚一气之下,再次称王,从此不再为元朝运粮。由于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所以朱元璋被民间称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但是张士诚此时仍然抱着让元朝封自己为王的幻想。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八月,张士诚任命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把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元朝知道后,竟然默许了此事,“事闻朝廷,即就以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元史·列传·达识帖睦迩)。

张士诚下令公务文书必须以“吴王令旨”作为开头,又示意行台向元廷请求正式封自己为王。但是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誓死不从,封存行台印章,喝药自尽;几天后,达识帖睦迩也饮药自杀彻底断了张士诚让元朝封自己为王的念想。

张士诚花费时间和心思,和元朝斗智斗勇,讨价还价,为的只是一个王位。张士诚如此在意王位,也许自始至终他只是想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富贵王爷,也许张士诚的最终结局从这时起便注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