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要赢在起跑线?看看这个8岁的小姑娘如何逆袭冠军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2-25

2020-2021年度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联赛第一站,U8组500米四分之一决赛。

8岁的马子惠在发令枪响后刚出发就不慎摔倒,但她没有犹豫,爬起来就追了上去。

在一片鼓励声中,马子惠紧紧咬住,成功弯道超越……最终,马子惠成功进入决赛,并获得冠军。

我觉得这一幕可以让家长们体会一下,起跑线原来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身素质是否过硬。

马子惠虽然只有八岁,但是,很显然,无论是短道速滑的技术,还是遇挫不慌的冷静,以及一定要赢的信心,都在这次短道速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由此联想到,作为一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培养孩子自身基本素质(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重要,还是急急忙忙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重要。

虽然我一直不认同把人生比作赛跑,即使把人生比作赛跑,决定一个人能够最终跑在前面的,绝对是个人跑步的能力,而不是起跑线。

之所以有人强调起跑线,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先下手为强,先占得先机,以为这就是占据了主动。但是,作为人生这场漫长的马拉松来说,每个人的内在素质才是赢得人生的最终决定因素。

内在素质当中,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当然,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非常佩服的一个家长,当然,也许自己是老师的缘故,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习惯。其他家长可以借鉴一下。

我在这里大体介绍一下她培养孩子积极主动思考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是培养孩子静下来的习惯。

让孩子静下来,家长先静下来,当孩子在玩智力游戏的时候,家长不指手画脚,但是会专心陪伴孩子,给孩子创设静下来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有安静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自己克服困难。

二是培养爱问问题的习惯。

上小学后,家长就经常问孩子,今天有没有向老师提出问题。只要孩子说提出问题了,家长就会进行表扬甚至奖励。让孩子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样可以激发孩子遇事去深入思考,不停留在表面。

三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习惯。

家长告诉孩子,没有任何书本,也没有任何权威是绝对正确的。即使他们学习的课本,也不是完美的。

当孩子初中时对课本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家长总是耐心和孩子一起讨论。有时孩子说的有道理,家长就加以肯定;有时孩子可能存在偏差,家长也不简单否定孩子,和孩子一起弄明白到底有没有问题,然后,如果孩子弄错了,思维方式需要如何矫正。总之,让孩子大胆质疑,不人云亦云。

四是培养孩子自学的习惯。

不盲目地让孩子上一些辅导班,因为家长发现,有的辅导班为了体现他们辅导的效果,喜欢急功近利,套用一些模式,让孩子用固定模式写作文或者解答一些问题。短时间内会有效果,但是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孩子假期期间,即使孩子做作业慢一点,也要让孩子体验自己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自主能力的提升带来的快乐。

五是培养辩论的习惯。

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家长经常组织孩子的同学在家里举行辩论赛,就某个专题让孩子们开展辩论。

我觉得辩论的形式可以让孩子思维更加敏锐,在辩友的激发下,可以激活思维潜能,让孩子获取对某些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个令人敬佩的家长,在培养孩子问题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并且真正在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当然,他的孩子目前学习能力非常强,各方面发展也呈现了令人可喜的势头。

目前,这个家长正在尝试用自己教育儿子的方法,帮助更多的家长培养孩子,真心为这个家长点赞!

我觉得,这个家长本身就是一个不在乎起跑线的家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一定会跑在前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