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韵——心灵漫游的向导

 弘益茶道美学 2020-12-25

董其昌有一首《赠煎茶僧》的诗:怪石与枯槎,相将度年华。凤团虽贮好,只吃赵州茶。这里的“赵州茶”说的是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以饮茶顿悟自心,参悟佛法的故事,后成为僧侣传法问答中常说的机锋用语。

一盏参禅的茶固然有它形而上的悟道之美,但炎炎夏日,口渴难耐时,痛饮一杯微温的大碗茶,又何处不是烟火人间的美事?中国茶道历来没有固定的形式,简朴随意,一样可以探寻茶之真味,大俗大雅,同样可以自在从容……

初涉茶事,往往很注重饮茶的环境、气氛、背景音乐、甚至交谈时的音量等,种种对仪式感的追求,应该说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让此刻的我与之前的我告别,在杯壶交错、茶水交融的瞬间有所提升,同时,仪式感也是对育茶、采茶、制茶工作的尊重,是对山川日月培植出的这一灵物的爱惜。但过度拘泥其中,不能放怀,也就失去了饮茶的乐趣。

记得多年前参加过一次雅集,大概是六月吧,以茶为主,还有和香、插花、古琴的参与,提前到的茶友多聚集在一间铺满白色石子的房间,因为要脱鞋,那些没有在山区赤脚走过路的朋友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真不知这样的布置出于什么样的想法。终于到了入会场的时间,需要换一双新袜子,签到、用浸着花瓣的水洗手……场地很大,最显眼的是那长长的白色的垂帘,隔在相对而坐的茶友的一侧,每座前有只空杯和微光的白烛……

台上一位老师大讲茶道,同时不忘推销一下某品牌茶,他旁边是一位茶艺娴熟的女孩儿泡着他推销的茶,另一位和香的女孩子在认真制着香,直到古琴声响起,才让人恍惚醒来,这时,又见泡茶的女孩儿端着漆器托盘,精致的公杯,为每一位倒上茶并拿着一张印有精美图案的花笺,说要写上自己的愿望和此时的感受。能写什么呢?最精炼的一句话莫过于“附庸风雅”啦,并非茶会的形式有哪里不到位,而是太过强调形式,而使茶的韵味荡然无存了。

茶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初喝茶追求香气,喝久了追求的是韵味,我所理解的茶韵,类似于密契经验。

密契经验多用于宗教,那是自我身心与一个至高的精神实体的偶遇,是一种纯个体、无法言说的体验,这也是从谂禅师告诉弟子“吃茶去”的原因所在吧,他一定是有过这种通过茶了悟佛法的经验,才这样教授弟子,而这种教授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全靠一味茶韵指引。

时至冬月 ,琴馆又开设了一年一度的《梅花三弄》琴曲课,记得去年开课时,琴馆的几盆梅花含苞待放,每周一次的课程,每周一次探望疏枝淡叶的梅花。这首琴曲的版本很多,老师教学也比较灵活,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心仪的弹法。初听每个版本都有可取之处,但就个人的领悟深度不同,对音乐的处理一定也不一样,比如高音区的泛音弹法,当今好多人不喜欢传统的打谱,我也一样,但有一次雪天,老师把梅花搬到室外,下课搬进屋时,绽放的花瓣上覆着一层薄薄的雪,遇热欲滴,这个画面让我突然感到传统打谱所描绘的正是这番景致,从此一改之前的弹法,努力在音节中寻找语言所不及的境界,弹久了,其中的韵味自然呈现。

这一年来的练习,最后选择的是赵晓霞的版本做参考,其中也有所改动,这也是我能力所及的。傅雪斋的版本也极有特色,既有梅花风骨的傲岸,也有暗香浮动的妙趣,是“岩骨花香”的味道。

待一个飘雪的午后,煮上一壶老茶,让这“岩骨花香”尽情引领心灵漫游。

作者:负暄梧桐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

·排版编辑✎ 沈袤延
·图片来源:微博 书香古语。版权所有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