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一起悦读吧SH 2020-12-26

原创作品 | 经典阅读| 家长课堂 |品味生活|每周一练

这是一起悦读吧XF陪你阅读的第111篇文章

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胜利中学 李英慧

愿你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一说到比较乐观的古代文人,那我们心中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但其实早在唐朝,就有一位非常有乐观精神的文人,那就是被称作诗豪的刘禹锡。如果说苏东坡属于苦中作乐型,那刘禹锡就属于“越困苦越得瑟”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出生在世代儒家的书香门第,自称祖先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从小就是一个学霸,19岁开始游学,这期间就凭借自己的学识在文人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21岁进士及第,和柳宗元同榜。30岁就当上了监察御史,和韩愈、柳宗元结识。可以说,33岁是刘禹锡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这之前的人生过得顺风顺水,这一年他经历了永贞革新运动,彻底开启了人生的“打不死的小强”新模式。

      永贞革新运动是在唐顺宗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新政打击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革新派的核心人物。但是保守势力很凶猛,很快发动政变进行反扑,这场革新运动才维持了100多天就失败了,这次革新的领头人“二王”也就是王伾、王叔文都惨死,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此事也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被贬十年后,朝廷“以恩召还”,刘禹锡回到长安到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扑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所以刚回京的刘禹锡就因为“语涉讥刺”再度被贬,这一贬就是十几年。

       刘禹锡与柳宗元共同参与永贞革新一起被贬,他们不间断的进行诗文往来,互相促进勉励。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二度被贬时,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被贬柳州。柳宗元考虑到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就上奏皇帝,要求“以播易柳”,自己去更远的播州,免得刘禹锡的老母舟车劳顿,身体吃不消。最终皇帝同意将刘禹锡贬到较近的连州。二人虽经历相似,但性格不尽相同,与刘禹锡豁达开朗的性格不同,柳宗元属于抑郁型的,从他的《小石潭记》中可窥知一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长期的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身体受到很大损害,疾病缠身。柳宗元临死前将孩子和自己的全部遗稿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也不负厚望,为柳宗元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小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长大成人。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君子之交——刘柳。

春风得意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天涯沦落时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二次被贬的刘禹锡又遇到了小人,当地的知县为了给他一个下马威,就把他的屋舍安排在江边荒凉地,刘禹锡随机写出一幅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大有一种“正合我意”的得意之感,知县又出一计,另其搬到城北河边更小的屋子,刘禹锡再次写到“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又把他安排到一间只能放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弹丸之地,此时安贫乐道的刘禹锡感到知县可笑又可悲,终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陋室铭》。

他人哪里知道

物质生活的拮据

根本

动摇不了

刘禹锡的那颗

自由之心!

       两度被贬后再次回京,刘禹锡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惺惺相惜。于是,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下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的尾联写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表达了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惋惜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本事很伤感的,梦得将自己比作“沉船”“病树”,但那又怎样?老朽的事物旁边永远会催生出更多新生事物来,历史的车轮还会滚滚向前。倒下了我一个,还有千千万!伟大的毛主席也对此举赞赏有加,细细读来,真的太有革命者的气概了!

       回到京城的刘禹锡没闲着,依然到玄都观赏桃花,他又非常坚定的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多年后的这首诗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大有一种“我又回来了!”的畅快淋漓,何曾想到这是“二十三年弃置身,巴山楚水凄凉地”的被贬之人呢?刘禹锡此时也已步入中年,但俨然活的像个少年,绝不会因为遭遇挫折就妥协屈服,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他的另一首诗《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个耿直的老男孩,简直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面对屡遭贬谪的人生沉浮,刘禹锡豪气的呐喊“秋日胜春朝”,我的耳边仿佛唱起了“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眼前仿佛看到那只一飞冲天的白鹤,奋力推开眼前的云雾,带着刘禹锡那不老的诗情直达云霄。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这又是何等的斗争精神!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后记

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

人生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通过了解刘禹锡,我深深感到,磨难、挫折、际遇、悲喜都是暂时的,唯一能够恒久不变支撑我们度过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的是信仰!外物很难常傍于身,但旁人最难触及的是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秉持心中所想,坚定的前行时,我们已经在成功的路上了。

学生读诗也是一样,如何对诗词阅读有兴趣?我恰恰认为,不把诗当诗看,不把诗人当诗人看,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常常很机械的去记忆,只是把这些鲜活的诗人和词句当做考试内容,但什么是诗?我认为,是诗人有话说,是很多年前的一个人在表情达意,在抒情言志。他可能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在睡梦中听见窗外风雨交加,便梦到金戈铁马的征战岁月;他可能是一个思念妻子的羁旅之人,憧憬着相聚之日共剪烛花的小确幸;他也可能是一个望眼欲穿的异乡人,唯有将自己的乡愁托付给北归的大雁……他们把心中所想通过诗歌踏着历史的车轮向我们娓娓道来,就像我们身边的老朋友一样,而听着他们或低沉或慷慨的述说,仿佛那也是我们的人生。这种远隔千年的述说,穿越了时空,就好像《阿凡达》里面的神树一样,以一种神圣的方式把古人的思想传输到我们的脑海中。

       所以,我觉得,面对诗词,我们应该有敬畏心。

有了诗,就有了全世界。

只要天空还有一抹蓝,就有诗。

只要雪有影、雨有痕、雷有声、水有纹,就有诗。

只要有一滴泪、一条小径、一阵惘然,就有诗。

不能没有诗。

如果人不写诗,鸟来写;鸟不写,风来写;风不写,蜗牛来写,昆虫来写。

或者,人写诗不用文字,用行为。

诗仍然是诗。

——王鼎钧《有诗》节选

主       编:孙晓明                                                      

副 主 编 :王 勇

原创作者:胜利中学 李英慧

制作编辑:李英慧

编      委:一起悦读吧XF全体编委

版权说明:再次感谢原作者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2

0

1

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