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室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望月舒文 2020-12-26

/郭凤祥

据网传:12月15日,北交大大三学生留遗书后跳楼身亡,疑似因“失去人生目标”。网页上留下了众多对此事件关注的热议,看完真是感慨万千!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被国家和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就这样轻易地去了!

以往自杀的案例一般多集中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如今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自杀事件多发生在城市,特别是在那些人群拥挤,科技发达的城市。盘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案例令人触目惊心,而更令我们震惊的是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要知道青年人可都是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给予了国家、家庭的无限期望。可就是这样的被寄予厚望的人说跳楼就跳楼,说寻死就寻死,连个招呼都不打,死的迅疾,死得惨烈……惨像已使我目不忍视,传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青少年自杀事件一次又一次地以血的教训发人深省:原因何在?办法何在?

这么多的青少年自绝生路,其实也是在用生命向这个世界抗争和控诉,应当承认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我们遭遇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危机温室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在疑似遗书的字里行间,也让人感受到了抗挫折心理教育的缺失对生命的危害,亟待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加强抗挫折心理教育,否则,我们辛勤培育的温室中的花朵,怎能经得起现实的风吹雨打?怎能不发生一些类似北交大高三学生的悲剧?

这里,我想起邻家女孩,她是学校里颇有名气的“学霸”,她在小学就获得过全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进了中学后,学习更是努力,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可就是这样一个乖乖女却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生命是一个怪圈,至少对我如此。我活着似乎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升学就意味着你拥有了参加新一轮考试的资格……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甚至怀疑这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承受得住家庭和学校对她的苛求。

作为六零后,我的感受是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是丰富的但是他们实际上是最苦的一代——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也是痛苦的。我们那时候,虽然吃穿住行不如现今的青少年那么宽裕,但至少我们有乐趣,有盼头,即所谓痛并快乐着。而今的青少年,他们的学业负担沉重,父母过高的期望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给孩子心理上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受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影响的。从内因上看,青少年自身缺乏对挫折的抗压力和抵抗力是导致逆境中,困顿迷惘,迷失自我,丧失生活勇气自寻短见的主因。从外因上看,当今社会大环境驱使人心向利,竞争激烈,你死我活。物欲和功利心使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扭曲,导致人心不古,使人产生逆反心态或者悲观厌世心理。在小环境下,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过高的期望值实际上就是孩子的无形杀手;另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绩效成就,无疑成为无形杀手的推手。

从行为安全的角度考量,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心理脆弱,抗压抗打击和耐挫折能力较差。某地对500名青少年进行过调查发现,竟有49%的人存在心理性问题。从媒体上报告的各地学生轻生自杀的案件,无不令人震惊和发人沉思。心之官则思,思想是行为的向导。在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中,心理安全越来越成为事故的主因。心理安全教育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今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变革,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思念观念、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与旧的交替撞击中,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升学、就业等客观压力的存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发展到极点。每个孩子的父母早早为孩子勾画出上重点、读大学、出国留学的美好蓝图,无形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成了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

应试教育背景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使然,学校课业繁重,写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不少学习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老是担心成绩不好。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到家中,还有些不完的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孩子的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果低,成绩无法提高,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许多学生厌学。雨果说过:苛求等于毁灭。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家长的切忌一味高标准、严要求,而应从自己做起,多一点平常心,进而使孩子能正确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与失败。在一些家长心目中,总以为学生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而对于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现象不求甚解,不会应对或不得要领。学校和老师也总是把重点放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这类学生另眼看待。

在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的今天,家长们尽其所能地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却忽视了正常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由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增多,孩子得到的是来自两代人的几近完美的照顾。由于从小在家庭中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一事当前,“我只要高兴就好”。于是养成了说一不二、我行我素,习惯于旁人众星捧月的习惯。生活中稍遇挫折(比如受到师长的批评、某个要求未被满足、某件事情未能达到理想目标),便会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进而造成行为上的失控。

心病还需心药治。

自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精神疾病主要是抑郁症、身体疾病、人格特征、心理因素、亲友自杀史以及家庭暴力、家庭虐待等。心理学家早就指出,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往往是内向、抑郁的孩子。对此,我们的家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培养健康心理预防悲剧的发生。

心理专家杨小红教授就说:“青少年之所以会患上抑郁症,跟家长给孩子的压力过大有很大关系。”她还强调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完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觉得孩子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而且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前是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过现在的家长多是注重孩子的智,忽略了德和体,这样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处理,很容易造成不良情绪。”

现在心理疾病患者骤增。抑郁症患者中,女性要比男性多。这主要跟更年期有关。更年期主要就是抑郁焦虑的表现。从职业方面来说,脑力劳动者患抑郁症要比体力劳动者多。情绪是一种能量,体力劳动者通过体力劳动可以把一些情绪释放出来,而脑力劳动者,相对来说更容易争强好胜,追求完美,这样就容易压抑自己,情绪释放不出来,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病态。从目前自杀人群的情况来看,有八成患有抑郁症——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悲剧的推手

家长和学校必须联手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组成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微妙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现实中,一些教师凭主观情感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致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影响。

青春年少的孩子们都是在懵懵懂懂的时光中走过来的,如果关怀和引导不当,会让他/她们在陷入人生苦恼的泥潭之际,苦苦挣扎,终归沉沦。心中的那把嫉妒之火愈燃愈烈,会把自己烧成灰烬;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沉默不语,不合时宜的害羞而湮没了自己回答老师提问的勇气;无端地猜疑,折磨着自己彻夜难眠;莫名其妙地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进入考试倒计时,却一反常态地陷入了焦虑,自甘暴弃;少女的怀春,男子的钟情,鬼使神差地迷恋心仪的对象,致使学业日渐荒废;深陷网络游戏,耽于玩乐,白白断送大好时光,学业无法收场……

作为教师,作为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还得认真研究孩子的这些心理现状。

教师要学习些心理学知识,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辞。对于学生的赞美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中,而不是冠冕堂皇地空话连篇。要关注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深挖其内里深处潜藏的优秀本质,郑重其事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注意沟通讲究方法来自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主要表现是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有余,思想沟通教育引导不足,导致孩子厌倦、反感、抵触。很多家长缺乏教育的能力,把一切问题根源推脱给代沟问题上。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心理学常识,缺乏教育责任感,不会沟通,不善沟通,不愿意沟通,甚至是拒绝沟通。

来自学校的霸王条款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导;高大上的冠冕堂皇,不分对象的简单说教。有时我们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个别的以罚代管、动辄呵斥、教训等老套路,实在没有创新,造成了学生逆反和逃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本来就幼稚无知的年龄,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开始逆反、叛逆、消极抵抗甚至报复式反击。

沟通不力还表现在家长和学校缺乏有效沟通。面对孩子的种种劣迹表现,家长和学校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在市场经济观念影响和冲击下,家庭和学校形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是花了大把的钱的,学校就得像服务生一样给我的孩子做好服务。学校和家长、班主任和家长缺乏沟通,缺乏主动积极有效沟通。总是一有情况找家长,把问题推给家庭,矛盾交给家长,演化成学校和家长的对立、矛盾、怀疑、失信。学生犯错,打电话找家长,家长五更半夜打车来学校。因为不满到处泼污水,说班主任刁难、找茬、吃拿卡要……也不想一想,我们人民教师怎么没捡过钱呐,能看上你娜几个臭钱嚒?当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尤为重要。毋庸讳言,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与父母有着扯不断的关系。要教育好学生,就要建立家校联盟,学校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要虚心向学校学习方法,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功能。

“青少年由于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社会经验欠缺,当遇到挫折时,应对方式比较单一,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建议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孩子的心理防护。”另外,要知道,扛住人生的从来都不是“所谓的成绩优秀”,徒劳教育,往往跟父母有关。雨果说过:苛求等于毁灭。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家长的切忌一味高标准、严要求,而应从自己做起,多一点平常心,进而使孩子能正确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与失败。

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指出: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远比单纯的智力教育要重要得多,也复杂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再满足于对孩子“保姆式”的照顾,而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思想、心理、性格、品质上引导孩子,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一个孩子的夭亡,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是残忍的,但是对于一个社会却同样是上了沉重的一课。它要求我们为父母者必须慎重地面对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生下来,供他吃,供他穿,然后交给学校就太平无事了。

家长一定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不要在公开场合指责孩子的过错,给他们留点面子,应该先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学校要与家长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比如,对待考试这件事,要引导家长保持平常心态,正确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期望值高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等,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困惑的等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往,提出积极的建议,引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的指责约束学生,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需要为人父母
者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现代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及时
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疾病,如偏执人格、孤独症、抑郁症
等,并针对孩子的情况给以积极的健康的引导,从而避免孩子出
现心理偏差。

时时抓住孩子的心理。青少年自杀大都属冲动行为,如果家长能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适时的开导,相信很多悲剧可以避免。日前,北京的中小学校园里一度流行一本《死亡日记》。这是一位小学生自杀前留给世界的最后痕迹。为什么要看这种读物?学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图新鲜猎奇的;有说赶时髦,大家都看我也看的;有的说从中寻找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为小作者在日记中写到的,可能是我们正切身感受的。孩子开始关注生与死的问题,这是一个颇值得家长重视的现象。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一位热线咨询员指出:如果发现孩子在关注死亡的话题,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正视死亡问题,并进一步引导孩子认识死亡的真面目。家长可以通过聊天、讨论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生命是无价的,自杀是一种可悲、可叹的愚蠢行为,它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带来无穷的后患。并且要针对孩子学业上的挫折等让孩子认识到,人生的挫折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解决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以生命做代价。

心理学专家说:消极情感产生于消极行为之前,与其忙碌不停地处理消极行为,不如重视引起消极行为的情感原因,防患于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重视孩子的品德、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负有重要的责任。具体说来,家长应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着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孩子认识到:第一只有一个,人生难免失意。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奋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奋斗的结果。

北交大大三学生跳楼还提醒我们要做好理想和现实矛盾教育最求人生幸福,想过上理想中美好的生活,想实现理想中的人生目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理想和现实距离很远,当我们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也不应该被曾经的理想“吊死”,而应该脚踏实地地生活,不屈不挠地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