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教授冯志亮谈方氏的起源与姓氏意义、发展传承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0-12-26

  方

  方姓是中国第六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两省。当今方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总大口大约有413万。

  得姓始祖方雷,姬姓,名雷,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尊方雷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方,本义是并船。甲骨文中的方字像两船在水中紧并在一起的船头形,其意义很清楚,是强行合并两船为一体的人,称为方。也指用竹竿编排的筏子浮在水中。有暴力的、野蛮的、原始的意思。方,在夏商周时期是对华夏族周边的邦国的称呼,如鬼方、土方、羌方,虎方等,是有歧视倾向的称谓。引申出相并、并排、齐等意思,派生出四方、方向、方面、方位、地方等引申词。

  金文中的方字还像耒。耒是古代翻土耕地农具耜的曲木柄,上短横像柄首方字甲骨文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画或即饰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最早称为方氏族的一定是善于制造和利用先进农具的部落,方是其中的一支。耒是氏族的原始图腾,字形方是氏族的图徽和氏族名,方人所居住的地方称为方,所依的山称为方山,所临的河称为方水。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方姓主要出自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诸侯皆归附黄帝。黄帝平定蚩尤后,确立了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称方雷氏。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的方国,黄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阳,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孙以国名为氏有方雷氏,后又分单姓方氏、雷氏,黄帝之臣方明,虞舜之友方回,均为方雷氏之后裔。方雷氏在夏商时不显,直到西周宣王时有周大夫方叔,受命北伐狂狁,南征荆楚,名闻天下,方叔的子孙遂以方为氏,其后不改,始成方姓、方氏有4000多年的历史。普遍使用方姓是在西周时方叔之后,大约也有30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方姓与外族的交融发生较少。南北朝梁时江西的山越族有方姓;清朝贵州贵阳地区的土司、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满洲八旗方佳氏族后来集体改姓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为当地的方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人台湾。

  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主要分布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这两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这两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集中了方姓总人口的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

  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13万,为全国第六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间,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13万,增长了近10倍。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四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湖南、四川、江苏、广西,这七省区集中了方姓总人口的32.2%。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占方姓总人口的14.7%。全国形成了皖浙鄂,粵赣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方姓的郡望是河南郡。方姓的堂号有河南、六桂、正学等,“正学”堂号典出明朝的方孝孺。方孝孺在洪武初任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儿子的老师。建文时人京做侍讲学士,他把自己的书房称“正学堂”人们称他为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帝位,是为明成祖,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拒绝不写,为此被杀,连累十族。

  2、宗祠楹联

  一山衍派;六桂联芳。

  显允兴周;循良化鲁。

  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富文标榜;元老壮犹。

  明世孤忠绵世泽;周家元老衍家声。

  3、族规家训

  守身也。人生无穷事业,只靠本身去做。故孔子言:大学之道,修身为本。孟子言:事亲之道,守身为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天理良心而已。房屋、衣服、饮食、男女四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处处不昧良心,念念不悖天理,改过迁善,更加存养之功久久,反身而斯全受,全不负天地父母生成之意矣。

  敬天地也。世人说:天道高远,神明恍惚,纵心妄为,失却为人正理,沦为禽兽而灾祸亦随及不知天地万物父母。人在天地气化之中,如子在母腹中,一呼一吸息息相通,故一念之起,人不及知,神天先知。凡人处心积虑,总要驱恶从善,常怕得罪天地神明才是天地的良民,天地必然加福。

  奉祖先也。在父母以前,有本身所及见者,有本身所不及见者,家龛早晚烧香,坟墓春冬祭扫,必诚必敬,固己尤紧要者,多积阴德以资冥福。盖先祖与我一气,我之德为圣人,则先祖亦为圣人矣。故曰:惟孝子为能飨亲。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方姓族谱390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方姓历代名人243名,占总名人数的0.53%,并列排在名人姓氏方侯231的第三十八位。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6%,排在第三十一位;方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67%,排在第三十四位。

  历史上重要的方姓人物:西汉汝南尹方紘;东汉洛阳令方储;唐朝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延范,诗人方干;宋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诗人方凤,词人方乐;元朝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义;明朝学者方孝孺;明清之际思想家兼科学家方以智,诗人方仪;清朝散文家方苞,文学家方东树,方玉润,海军将领方伯谦;民国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安徽省政府主席方振武,中共军事家方志敏。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禹州市(发源地)方雷封地

  方山镇位于中原腹地的禹州市,因镇内的方山而得名,是方姓的主要发源地。方山是上古时期炎帝的九世孙方雷的封地,故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名山之一。方山脚下有一个因山得名的方山村,是上古时期方姓氏族休养生息之地,虽年代久远,如今的方山村姓氏杂居,且方姓已不占主流,但仍有方姓后代在此居住。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方氏宗祠牌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方孝孺故里)

  (一)安徽省黄山市方氏宗祠坊

  处在徽州区与黄山风景区间的交通要道上的潜口镇,有一座非常独特的方氏宗祠石牌坊。它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而成,通体遍饰精美的浮雕。与其他牌坊不同的是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下踏着一只方形人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的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牌坊的设计者不仅取意深远,而且图案设计生动,雕琢工艺精妙绝伦。

  潜口镇以民宅而闻名,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潜口紫霞峰南麓,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势,错落有敛,内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建筑群,还有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

  (二)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鱼米之米——方孝孺故里

  明代人儒方孝孺故里在宁海县的象山港尾,一个背山面海的小村——溪上方。茶山山脉向西北延伸入象山港,一支涧水从中逶迤入海,因峡谷多桃花,故名桃花溪。上游的村庄以方姓居多,称溪上方。下游以王姓为主,叫溪下王。两村隔溪相望,一桥相通,在此仙山秀水的环抱下,村内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方姓自宋初由桐庐迁居宁海,至方孝孺已是十四世。方家素以耕读传家,宋明年间曾出了方畿、方猷、方岳、方介轩、方炯等著名学士。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政绩卓著,《明史·殉吏传》亦有其名。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文人。这位倔强的老先生,因为不肯逢迎夺权篡位的明成祖朱棣,遭此劫难,在历史上留下了惨烈的血腥记忆。在跃龙山还有方孝孺的读书处。茶山又名盖苍山,自古以来盛产被列为贡品的高山云雾茶,相传南北朝著名的道家张少霞、陶弘景曾在此炼丹。山中有龙湫、飞瀑、奇岩、云海等景观。

  游线三:广东省普宁市(方耀故居)

  普宁市洪阳镇400多年前就是方姓的聚居地。镇内民居的结构、街道旁的摊档和小店、居民所用的器具,还有挂在各家各户门前饱经风霜的大红灯笼等,都散发着昔日浓厚的古朴情怀。在古镇东南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即德安里。从清同治七年(1868年)开始,陆续用20年时间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绍园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群。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