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来破解武昌鱼之谜?

 取经的兵 2020-12-26

吴都桑梓地,多出奇人。文友艾三明,多年来致力文史研修,又涉足商海,亦不辍于乱叠颜柳欧苏字帖的翰墨临池。12年前曾有大作《鄂州名胜古迹鉴赏》问世,日前,又有由他主编的新著《武昌鱼之谜》付梓出版。商为儒商,文为奇文,艾三明值得庆贺也!
  武昌鱼是鄂州的瑰宝,亦是鄂州人1700年来引以为豪的故园珍奇。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声音在困扰着鄂州市民,即“武昌鱼究竟是特指的某一种鱼,还是泛指武昌境内所有的鱼”、“历史上有三个武昌”、“谁能断定武昌鱼产于古武昌的鄂州”。
  这实在是一个“谜”,不解开这个谜团,鄂州人“言必称武昌鱼”难以理直气壮。艾三明,历时十二载,不计寒暑,不舍晨昏,翻阅了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从人文、地理、文化、水产”等各个领域,对武昌鱼与武昌、武昌鱼与樊口鳊鱼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全面考证。他还蓑笠芒鞋,数十次走长港、泊东沟、下梁子、察樊口,在水天相接的湖滨,在碧波环绕的绿岛,在弄潮老人的茅舍,在载月而返的渔舟,考养鱼史,辨团头鲂与三角鳊之别,溯武昌鱼即樊口鳊鱼之源……更难能可贵的是,三明君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宝库里,用沙里淘金的精神,上至三国,下至当代,从“吴孙皓童谣”到北周庾信的“终忆武昌鱼”;从唐代岑参的“秋来倍忆武昌鱼”到宋代苏轼的“长江绕廊知鱼美”;从元代丁鹤年的“仙疱频食武昌鱼”到明代杨基的“过江来买武昌鱼”;从清代张之洞的“登盘愧念武昌鱼”到民国朱峙山的“冰盘今恋武昌鱼”……无不以历代诗家的人生际遇和对武昌鱼眷恋酷爱的情愫,肯定了产于古武昌(今鄂州)樊口“似玉瓶”的鳊鱼为“武昌鱼”。他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历代诗家观鱼品鱼的形象描绘,为世人认识武昌鱼提供了不可质疑的依据。
  责任,是担当精神的脊柱。艾三明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文人。多年来,无论是书法展示还是文史写作,都有一种充沛的激情和担当精神的脉动。他的书法,砚洁深思,颖悟神通,古劲朴厚,灵性飞张,潇洒如浩荡大水;腕墨直下,如奔万马千军,尽得先人饮马黄河、逐鹿中原之豪气,其文史写作,更是镂金刻玉,情满故园桑梓,他与胡茂新先生合作的《鄂州名胜古迹鉴赏》,已成为鄂州众多文人案头的工具书。新近问世的《武昌鱼之谜》,以担道义之铁肩,为故乡的一尾鱼正名,为鄂州的武昌鱼文化辩白,为千古传承的历史珍奇慷慨执言!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正义、一个热血沸腾者的赤子情怀。三明君在大作“序言”中激情澎湃用诗的语言告白:“一条鱼,从浩翰梁子湖沿着蜿蜒九十里长港游来,在孙权东吴都城的武昌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的三国历史”;“一条鱼,游弋于中华古诗词唐诗、宋词、元曲的海洋中,被历代名人吟诵不已,绵延一千七百余年”;“一条鱼,繁衍出今天的武昌鱼诗词文化、武昌鱼历史文化、武昌鱼地名文化、武昌鱼节庆文化、武昌鱼养殖文化、武昌鱼民间文学文化等”;“这就是武昌鱼的神奇所在,它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鄂州千年古都绚丽夺目的吴楚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这条鱼,在艾三明的心海中以知己者的矫健身姿纵情遨游。因此,艾君以士为知己者死的不泯之志,十二载陪伴青灯黄卷,十二载上下求索,十二载经史问道,终于撷三国北周之奇葩,聚唐宋元明清之珍宝,得文坛挚友之鼎助,完成了34万余字的《武昌鱼之谜》,并破解谜底,为武昌鱼揭开了神秘的红盖头,澄清了武昌鱼的名实纷争,还鄂州市百万市民心中的一片阳光!
  凭此一点,我们应该感念艾三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