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鱼身世溯源

 取经的兵 2020-12-26

顾名思义,武昌鱼是因武昌而得名。

令不少人困惑的是,历史上有三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今鄂州),一个是今武昌(现武汉三镇的武昌),一个是民国是设置的武昌县(现改为武汉江夏区)。

鄂州古称鄂。西周末年,楚王熊渠“伐庸、杨越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熊渠卒后,熊红继位,乃都于鄂。熊红传六世至熊咢,仍都于鄂。鄂州于是先后作为楚国的王都、国都、别都和封邑。

楚建都于鄂,楚人是冲着鄂地丰饶的铜铁资源而来的。鄂地多矿,楚人长于冶炼。在青铜时代,矿冶就是生产力的象征,铜铁资源也就成了楚人梦寐以求的财富。此时的鄂地管辖范围大约有今黄石、武汉、咸宁、鄂州等地,基本上包括了今天的鄂东南地区。由于有楚人建都开发的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地设县,称鄂县。也正是由于有楚都开发的基础,所以孙权于公元221年来这里建都,并改鄂县为武昌。武昌二字的含义,是要以武力而达昌盛的意思。这就是武昌之名的最初由来。

孙权建都武昌(今鄂州)首先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移民千家”来鄂。为了加快建设东吴都城的步伐,孙权举江东之人力物力集中于武昌。孙权是江东吴郡人(今浙江)。东汉末年,先后占领了江浙赣一带的五郡之地(即: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成为东吴立国的基础。他们离乡背井,扶老携幼,千里迢迢聚集武昌,使武昌的采矿、冶炼、造船、筑城、制铜镜、烧瓷器、农业等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奠定了“天下三分”的物质和正治基础。同时,也为而后的武昌鱼的由来埋下了伏笔。

孙权在武昌吴大帝城修筑了金碧辉煌的武昌宫、避暑宫、安乐宫等宫殿。但孙权自夺回了借给刘备的荆州后,考虑到东吴西界无虞,便于公无229年将都城迁回了建业(今南京),同时将武昌宫的材料拆下运往建业,装修建业的宫殿,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武昌于是就成了东吴的西都、陪都。太元二年四月,孙权卒,大臣诸葛恪挟天子当政,派人又重修武昌宫,准备迁都武昌。后因事变,诸葛恪被杀,迁都未果。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二月,末帝孙皓又装修武昌宫,率文武百官再次迁都武昌。由于东吴大臣多系江浙人仕,数次迁都,造成东吴上下一片“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的怨艾之声。于是,民间便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童谣流传。面对大众不稳的情绪,左丞相陆凯上疏皇帝,引“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童谣劝阻孙皓迁都武昌。武昌鱼名由此而来,这也是关于武昌鱼的最早文字记载。

谈到这里,人们不免要问:古武昌曾是“环流荡碧,万顷涟漪”。即使是在今天,鄂州仍湖泊甚广,鱼类繁多。武昌鱼究竟是特指的一种鱼?还是泛指武昌境内所有的鱼呢?

细想一下,如果武昌鱼是古人泛指武昌的鱼,那么历代的文人墨客当不会屡屡对武昌鱼赞美不绝,念念不忘,甚至延绵千数年。再则,古武昌境内鱼类繁多,据《鄂州市志》记载,邑地鱼类有21科,106种。到处都有的武昌鱼,就无所谓武昌鱼。当时,东吴的下江人仕是宁愿喝水,也不愿吃鱼。如果这种鱼是特指的一种鱼,就说明当时这种鱼已经有名。舍鱼而求水,只不过是人们不愿造都的一句气话。

前些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武昌鱼》一书。该书大致提出了两个观点:其一,无法考证三国典故中的武昌鱼指的是哪一种鱼。其二,易伯鲁教授于1965年第一次把团头鲂(鳊鱼中的一种)命名为武昌鱼。

依笔者之见,武昌鱼在古人命名时,已是特指武昌的一种鱼,即鳊鱼。我们今天对有关史料稍加分析,就不难明白。

南宋武昌县令薛季宜曾在《鄂城篇》中写道:

死生建业信徒语,
   石盆古渡犹多鱼。


前一句说的是三国时“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典故,作者这里引出了武昌鱼。后一句,指出了该鱼的出产地点---石盆古渡。前文已交待,鄂州产鱼范围大,种类多。如果确定了鱼的具体产地,便容易确定鱼的名称,石盆古渡,据史载:“武昌石盆渡有石臼遗存”。据考,石臼在鄂州西山(亦称樊山)的石门山下,退谷之东。与石臼毗邻的就是古武昌著名古迹---钓鱼台。这一带,均属于梁子湖水经九十里长港与江水汇合处---樊口。石盆渡临山,即西山。由于西山临樊水一侧的钟乳石受水浪冲击磕撞,形成“杯樽状”的石臼。又由于北来的江水遇石受阻,又形成一处大的洄流和小的洄流,俗称大洄、小洄。大洄在钓鱼台上流的樊口入江处,小洄即在钓鱼台下(载于《舆地纪胜》)。由于鳊鱼有洄水嬉游和群聚深水及在岩石缝隙中越冬的习性,故在梁子湖长大的鳊鱼,随秋后外泄的湖水经樊口入江,在河漕深处越冬。此地的洄流和石臼处的深潭就成为鳊鱼越冬的理想场所,这里便以出鳊鱼而著名。唐代诗人元结有大小洄诗:

《小洄中漫歌》

从石横大江,

人言是钓台。

水石相冲激,

此中有小洄。

……

《大洄中漫歌》

樊水欲东流,

大江又北来。

樊山当其南,

此中有大洄。

洄中鱼好游,

洄中多钓舟。

……

这里,大小洄中多钓舟,那么钓舟钓的什么鱼呢?

饶学刚在《东坡鄂东行踪考》中记:“东坡一行到樊口,喜食了樊口鱼,赞其味美,东坡作《鳊鱼》,首次对武昌鱼进行了考究……

苏东坡考究武昌鱼,并写下了二首诗:

第一首    《安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山连竹觉笋香。

        遇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不酒囊。

第二首    《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