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令不知何处去

 取经的兵 2020-12-26

陶令不知何处去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晋代陶渊明的名言。由于他名字中的“渊”字与唐代李渊皇帝同字,犯了讳,故此唐代人称他为陶深明,泉明。到了宋代,宋人则称他为陶潛明。陶渊明在自己宅旁栽了五棵柳树,他又自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当了八十天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去,当了隐士。他写了一篇《桃花源记》,记文中的“世外桃源”为后世人向往,因此陶渊明的名字在历史文献中屡见不鲜。也很受毛泽东主席的赞赏,毛泽东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故又有“陶令”之雅称。然而,就是这位历史名士,在鄂州也留下了足音,让后人戏说不已。据《武昌县志》简载:陶渊明有一妹,嫁武昌程氏,即现在的鄂州,其妹病逝后,陶渊明曾来武昌奔丧,并写有《祭程氏妹文》。传说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第九首为悼念其妹之作,诗云:“日役星与昴,势

翳西山巅。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飡。慷慨(悲叹)思难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可见,陶渊明不仅来过武昌,还在西山游玩过。

又是否在樊口的溪谷(抔湖退谷)的周围作过短暂的停留,后人也颇有言辞。

宋代武昌县令邓圣求次韵苏轼《武昌西山诗并序》云:“武昌山水诚佳哉,当年五柳新栽培。”这诗中的“五柳”,是指五柳先生陶渊明。

宋代大文豪苏辙在次韵《武昌西山诗并序》中云:“玉堂却忆昔游处,笑问五柳应彫摧。”张耒次韵《武昌西山诗并序》中有“九江仙人弃家处,吴市不知身姓梅。”蒋之奇《石门诗》云:“泉明(即渊明)为邑日,漫叟卜居时。”南宋武昌县令《退谷里章》的诗里:“泉明之风继者谁,士源孟子接武来。” 元代大诗人丁鹤年《樊口幽居》诗:“万里云霄敛翼回,挂冠高卧大江隈。春深门巷先生柳,雪后园林处士梅。翠拥樊山邀杖履,缘浮汉水映樽罍。”

       这里武昌县令邓圣求提到了五柳先生,是说陶渊明曾在西山有旧,苏辙则说五柳先生在西山留下踪迹。陶渊明是柴桑人,今九江,故张耒称他为“九江仙人”。漫叟就是唐侍郎元结,相当于现在文化部长级的官员,曾隐居石门下的抔湖、退谷。蒋之奇的《石门》诗,把陶渊明与唐代隐士元结联系在一起;南宋薛季宣的《退谷里章》诗中则是说泉明(渊明)曾游迹于此,后继者孟士源、元结又留迹退谷里。元人丁鹤年诗中的“大江隈”就是樊口现在抔湖。因为那时江水与抔湖水是连在一起的,他在诗文里也提到了“先生柳”,又元侍郎的“樽罍”。

十分有意思的是,清人柯茂枝为丁鹤年写了一首《拜丁孝子墓 》诗:“避地携家海之居,重来不为武昌鱼。风尘满眼沧桑改,五柳依依处土庐。”诗中既说了樊口的武昌鱼,又提到了“五柳”先生,是说五柳先生在樊口西山留下了踪迹。

陶渊明来武昌没有历史记载,因此鄂州人很少说到他,即使是说了,也带问号。其实从以上诗文史料看,陶渊明肯定来过武昌,尤其是西山的石门、抔湖、退谷这一带的地方……人们可能还不知道,他就是晋陶太尉陶侃的重孙,陶侃镇武昌时曾居住在樊口,陶渊明辞官留连在樊口寻访“陶侃宅”祖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据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载:“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旁有五柳,因以为号焉……”这就是五柳先生的由来。

又据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据此,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当了八十天的彭泽县令,于冬月寻程氏妹奔丧武昌,辞官归田。

又二十二年后,武昌樊口山水充满了渊明的灵光,又折射出“五柳”不朽的身影!呜呼,哀哉!陶令不知何处去?归去来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