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杰作———怡亭铭摩崖石刻

 取经的兵 2020-12-26

行走在鄂州江滩三国旅游风光带时,您注意到没有?那里有相传为三国时孙权检阅水军、迎送将士、举行犒军仪式的吴王散花滩。

早年的散花滩,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半岛上有一处高达数丈的石崖。石崖突兀江畔,名为观音崖;又因为它的形状极像一尊猕猴,故俗称猴子石。

这处石崖,东望长江江心的龙蟠矶,西瞰西山脚下的钓鱼台,是鄂州城区沿江一带三大奇石景观之一。石崖上原来刻有东晋武昌太守陶侃、唐代隐居武昌的诗人元结等人的题记,故又称为摩崖石刻。

唐代宗永泰元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容州长史裴鶠与他的弟弟裴虬来到武昌(今鄂州)游历,恰巧,当涂知县李阳冰(李白的族叔)和李莒等人也来武昌游玩。裴鶠兄弟便邀约“二李”到江边凭吊钓鱼台、散花滩等三国遗址。

游玩后,他们四人共同商定,分工合作,由裴鶠在观音崖上择地建亭,著名书法家李阳冰为亭子命名、撰写铭序,由其弟裴虬撰写铭文,请著名书法家李莒用隶体书写铭文,再请当地有名的石匠刻于亭下的猴子石上。

其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官柳依依,凉风习习,小鸟啼鸣,令李阳冰一行赏心悦目,兴致极佳。怡人的景色,愉悦的心情,触动了李阳冰的灵感,为这座亭子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怡亭,并且亲自用篆书写作了铭序。

怡亭

所谓铭,原指铸造或镌刻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铭,一般是由铭序和铭文两部分组成。铭序骈散兼行,而铭文则用韵体,总括铭序的内容。从名义上看,铭当以铭文为主;但从实际内容上说,铭序更为重要。铭文强调的是简练,而铭序重在精彩与否。

怡亭铭正是这种体式的典范,怡亭铭石刻长1.20米、宽0.50米,由篆、隶两种书体组成。篆序共有6行,每行4字,每字长约12厘米,共22字,为李阳冰所书;隶铭8行,每字长约5厘米,共56字,为李莒所书。

怡亭铭

全文如下:

怡亭。裴鶠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曰(以上篆书):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愿余逃世,于此忘形。永泰元年乙巳夏五月十一日陇西李莒(以上隶书)。

一次成功的合作,一件流传千年的杰作,这就是以篆书、隶书、铭文等“三绝”驰名中外,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迹———怡亭铭摩崖石刻。

武昌居民因念念不忘吴王孙权,把怡亭称作吴王散花亭。怡亭铭摩崖石刻问世以后,就以出色的书法篆刻艺术闻名于世。唐人舒之舆对李阳冰的篆书尤为赞赏,称“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斯矣”。唐代以后,人们对怡亭铭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更是推崇备至。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将其载入《集古录》。御史蒋之奇将李阳冰的篆书、李莒的隶书、裴虬的铭文称为“三绝”。诗人黄庭坚在《松风阁》诗中写道:“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南宋武昌知县薛季宣有诗赞道:“江滨篆贞石,浑谓有神画。闲作故亭游,心志古人迹。”清人严观也在其诗中赞道:“妙笔传闻久,书成泣鬼神。只因精气感,故得世人珍。”

大约宋代以后,怡亭因年久失修不复存在,而摩崖石刻却有幸留存了下来。

李阳冰篆书是目前存世的唯一原刻,实属稀世珍宝。为保护这一珍宝,本世纪初,市政府主持重建了怡亭,文物管理部门将摩崖石刻整体切割上移,将石刻移入亭内,彻底脱离了江水的侵蚀。

历尽千年风雨的怡亭铭摩崖石刻,以新的面貌屹立于长江之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