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心满园关不住

 取经的兵 2020-12-26

春心满园关不住

——赏析《牡丹亭》之杜丽娘

汤显祖其人,一生仕途坎坷,官场失意,但在戏剧的创作史上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世人称为“临川四梦”的四部传奇杂剧——《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而其中又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对这部杂剧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当时甚至出现了“《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盛况。

对于我来说,整部《牡丹亭》里,我最欣赏的角色就是杜丽娘,甚至可以说所有古典戏剧里追求美好爱情的女子中,我最欣赏的还是杜丽娘。在我看来,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最初的杜丽娘生于名门世家,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僚家庭。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在严格的封建礼仪制度的教化下,杜丽娘堪称当时名门淑女的典范;作为大家闺秀,颂《四书》,习书法,知书达理;作为学生,勤学习,敬师长,尊师重道;作为女儿,听训诫,爱父母,孝顺无比。家庭禁绝这个淑静温顺的女孩与外界的一切事物接触,连自家院中后面有一个花园,十几年来她都从未知晓,更不曾涉足;春日小憩被父亲得知后,大为训策;裙钗上绣一对鸳鸯令母亲大为失色,生怕女儿学坏。

但是,正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和单调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杜宝为了教育女儿而选用了《诗经》,却没想到问题恰恰出在了《诗经》上,《关雎》最先引发了青春期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渴望。当然,这还只是一丝朦胧的的苦闷和追求,随后的游园才是最为直接的诱因。春日的明媚风光刺激了她对解放自身情感束缚的强烈渴望。而杜丽娘真正与现实环境和自己的封建礼教意识的冲突始于惊梦。她满怀对异性的憧憬而入梦,并最终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热烈的相恋,在现实生活中却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任何公开的流露,她在现实中刻板严肃的生活环境、对爱情和欲望的渴望的本性和个人的封建礼教意识发生了不可调合的冲突。杜丽娘不是因爱情的被阻挠而亡,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

然而,紧接着作者便用浪漫的手法,扭转了这一悲剧的情景,奇迹般重又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画卷。柳梦梅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发现了杜丽娘临死前为自己所留的画像并一见钟情。杜丽娘的为情而殇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并对梦中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两人的爱情是如此的热烈,即使是生与死的距离都无法阻隔,最终这真情感动了冥王,让她重回人世,成全了她与柳梦梅的一段爱情神话。这一段情节从现实角度看,是如此的荒诞离奇,不可想象,但从其凝结着作者的情感信念角度看,却又是真实的。正是在这里,她的执着的追求的性格特色表现得最为充分,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被神化了,它可以脱离肉体,超越时空,可见其强烈到了何等地步。

可是,丽娘还魂并不是最终的完美结局。当她重新以人的姿态回到人世时,封建礼教的束缚便又再次加诸于丽娘之身,死后所获得的自由在现实中重又失去。然而这一次,丽娘没有向封建礼教妥协,她坚决的与父亲的封建理念作斗争,甚至直上金銮殿,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情深一叙,演绎了一段从慕色还魂到生死以情的动人爱情,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并敕赐团圆。还魂之前一直描述的是情和情所具有巨大能量,直到此时才是情与理的正面碰撞作者把现实中情无法战胜理的事实,在想象中翻了过来,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很多人认为杜丽娘还魂后坚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她和柳梦梅的婚姻,要柳梦梅去探望杜宝以期取得父亲同意并鼓励丈夫获取功名富贵来促使父亲承认他们婚姻的行为是她并没有能完全摆脱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的体现。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的是这些行为正是我欣赏杜丽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众多的追求爱情的女子中,要么是像卓文君一样,私奔后花光了钱,才想要靠父亲的承认和接济;要么像崔莺莺一样,完全靠爱情为生,只想要情郎常伴身旁;更有甚者,直接和父母亲长断绝关系,只心心念念着爱情。只有杜丽娘一心想要亲人的理解和赞同,鼓励丈夫干出一番事业,这种行为完全属于人之常情,也给杜丽娘增添了一丝人味儿,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更加的人性化。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斗争,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当属最耀眼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