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鱼乌鳢病防治技术

 取经的兵 2020-12-26

乌鳢连片养殖池1155亩,在2005年的养殖生产中,乌鳢发病面积687亩,发病率59.5%,死亡率3.6%总损失105.7万元,平均亩损失914.5元,病害已成为乌鳢养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站于2006年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乌鳢细菌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分别对邓荣康、沈中华等养殖户的发病乌鳢进行取样,并进行了病原鉴定、感染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从样本中均分离到了相似的病菌,经人工感染健康乌鳢,能出现相似的发病症状。经生理生化及16sRNA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认为该菌为鰤鱼诺卡氏菌(Nacardia seriolea)。针对该菌,选取了14种抗菌药物,并发现该菌对其申七种药物是敏感的,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几种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药物。其中磺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我站在 20062007年对园区养殖户的乌鳢诺卡氏菌病进行了对症治疗,具体试验结果如下。

  一、症状及流行季节

  病鱼上浮水面,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腹部肿大。解剖发现腹腔内有积水,肾脏和肝脏上有一颗颗乳白色的突起,直径大小在13毫米。

  流行季节较长,从4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9月,水温2832,发病池水质恶化,饲料为海水冰鲜鱼,发病呈慢性型。

  二、药物防治及效果

  首先大量换水,将池水的3/4排出,加入新水。再用三氯异氰脲酸0.3/3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同时用罗红霉素拌饲投喂,用量为每千克鱼体每天用0.1克,连续服用57天;并加以维生素C护肝,用量为1%的预混料每天每千克鱼体用0.2克。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先和蛋清混合,成浆糊状,再粘在饲料鱼表面稍干后投喂。

  用药前三天死鱼数量并未减少,从第四天开始死鱼数量逐渐下降,到第七天死色基本停止。其中朱雪虎养殖户,养殖面积27亩,发病池2只,面积4亩,放养量 5600/亩,发病日期分别为722日和729日,发病时鱼体规格为0.3千克/尾。开始发病时,每天死亡10 30尾,至726日开始用药,共死亡176尾。用药一星期后停止死亡。濮建明、姚建松养殖户相同症状病害的治疗也取得相同的效果,药物的治愈率达87.6%

  三、结论和存在问题

1、根据试验和治疗结果发现,乌鳢诺卡氏菌病为一种传染性慢进程鱼病,并且用罗红霉素加上护肝药物是可以治疗的。试验区在2007310月间,乌鳢鰤鱼诺卡氏菌病发病率26.2%,治愈率82.5%

2、发病原因

(1)养殖密度:高密度养殖以及品种性状的退化是导致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病池塘普遍存在放养密度过大的现象,一般放养密度都在50008000/亩,且养殖户都是采用自繁自用的方法。

(2)养殖水质:水质恶化也是导致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乌鳢养殖投喂的是冰鲜鱼,加上后期投喂量很大,所以水质一般35天就开始恶化,但由于乌鳢比较耐低氧,所以养殖户一般要隔710天换水一次,故养殖池水严重恶化,导致致病菌大量滋生,且鱼体抵抗力下降。

(3)投喂量和生长速度: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乌鳢养殖池,更容易出现乌鳢诺卡氏菌病。在所调查的乌鳢诺卡氏菌病发病池中,有65%的池塘存在这种情况。

3、因为乌鳢的饲料鱼上药物添加流失较多,所以在药物添饵过程中可适当增大剂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