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CC和ESC: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和肠型败血症的诊断及防治

 水花鱼刘文俊 2022-06-17 发布于重庆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专注水产,深耕养鱼第一线,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本号是重庆永川水花渔业会社--西南渔业网"水花鱼"公众号的姊妹兄弟号,敬请关注"养鱼第一线"!

家鱼及常规鱼的水花育苗饲养

顽固难治的鱼类红嘴烂嘴烂身病

常见两种鱼类烂鳃病的辨别与防治

简说中科3号鲫鱼和中科5号鲫鱼

鱼苗白头白嘴病的发病主因

低温赤皮水霉病及防治药物选择

生石灰(氧化钙)与水产养殖
瘦身鱼养殖现状问题及关键技术

简析鱼类“白露瘟”及防控
简析鳃霉病及其防控建议
疑难杂症鱼病:鱼类败血症
鱼塘泡沫的产生原理及应对

蓝藻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

水锈发生原理及其应对办法

水产渔用十四种杀虫药驱虫剂

渔药中毒(或投毒)及其解救措施

鲫鱼出血型暴发性鱼病的治疗

预测鱼类可能浮头及解救措施

水产投入品要正确认识理解运用

说一下工厂化和循环水养殖

使用生物制剂调水缺氧时不用

科学增氧与开机增氧十八原则

水产养殖与施肥方法与技巧

水体四个常用指标及调合方法

鱼类赤皮病(受伤病)的诊治防控

养殖行业“智商税”套路多!

分析鱼在水面跳跃不安的原因

增氧机的应用数据及其配置安装

鱼类厌食或者食欲不振原因分析
鱼体表有石蜡样增生物的痘疮病
鱼类疖疮病——红肿脓疱生疮溃烂

清塘消毒:清塘方式和清塘药剂

鱼身上红斑:最难对付的锚头蚤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由于集约化网箱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繁殖和传播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危害斑点叉尾鮰的各种疾病时有发生‚其中以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最为严重。有些鱼病由于发病初期病理症状相似而极易造成诊断上的错误‚从而错失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机。

近年来‚四川、重庆、贵州、广东和广西等地暴发流行一种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斑点叉尾鮰传染性疾病‚已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病症主要表现为体表出现退色斑、严重肠炎、肠套叠、腹水和多器官病变等‚与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发病初期的某些症状相似‚容易影响人们对这两种细菌性疾病的正确诊治。有鉴于此‚笔者以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IntussusceptionofChannelCatfish‚简称ICC)和肠型败血症(EntericSepticaemiaofCatfish‚简称ESC)为例‚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症状、病原耐药性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供广大水产病害防治工作者和养殖者参考。

1病原学

1.1病原体不同

(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图源: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鱼病研究中心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是引起ICC的主要病原 ‚该菌为非发酵型、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源、土壤和植物根系等‚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而ESC的病原为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ictaluri)‚是一种周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从人和多种动物(蛇、鱼类及鸟类)的粪便及生活环境中检出‚在池水、底泥中可分别存活8d和45~90d以上 。

1.2病原菌的培养特性差异

(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图源:网络)

普通营养琼脂中培养‚S.maltophilia和E.ictaluri均为灰白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在血液琼脂中培养‚S.maltophilia和E.ictaluri的生长形态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中培养的相同‚但菌落较大。在血平板上培养‚S.maltophilia出现明显的β-溶血环‚而E.ictaluri不溶血。除此之外‚S.maltophilia在RS培养基上形成呈绿色、中央有黑点的菌落‚在SS培养基中能生长‚在TCBS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呈弥漫性生长。

2流行病学方面

2.1易感鱼类比较

在自然条件下‚斑点叉尾鮰的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发生ICC‚其他鮰科鱼类也可感染‚而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的有鳞鱼则未见感染(如鲤、鲫、草鱼、鲢、鳙、鲈和团头鲂等) 。而ESC可以影响所有规格的斑点叉尾鮰‚它也是影响苗种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Hawke等认为斑点叉尾鮰最容易感染爱德华氏菌‚白鲶、云斑鮰和胡子鲶次之;在自然情况下‚有些观赏鱼如鲐鱼、青刀鱼及玫瑰鲫也可感染爱德华氏菌‚而有关虹鳟、鲑鱼、罗非鱼和欧鲶等鱼类自然感染的案例尚未见报道。

2.2流行季节差异

(叉尾鮰套肠病病鱼体表形成褪色斑,图源:通威农牧)

ICC的发病季节主要是春、夏季‚3~9月为发病期‚以3~5月为高发期‚一般在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而ESC的发病高峰期在春、秋季‚夏季和冬季罕见发病。

2.3发病水温差异

(叉尾鮰套肠病病鱼肛门红肿,图源:通威农牧)

ICC的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且病程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而ESC的发病水温往往在18~28℃‚在此水温范围之外也可能发病‚只不过病程发展得稍微慢一些。

2.4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

(叉尾鮰套肠病病鱼病鱼出现明显肠套叠,图源:通威农牧)

ICC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一般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病程为2~5d‚死亡率在90%以上‚首次发病的疫区往往达100%;而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ESC是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死亡率高达30% ~50%。

3主要症状的诊断

3.1临床症状的比较

(叉尾鮰套肠病病鱼病鱼出现明显肠套叠,图源:通威农牧)

罹患ICC和ESC的病鱼在行为上均表现为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多在水体表层缓慢游动‚濒死鱼头部朝上‚尾部朝下‚与水面垂直‚在水体表层呈挣扎状游动‚不久死亡。临床症状上‚患ICC的病鱼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并出现褪色斑;肛门红肿、外突‚重者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鳃丝肿胀发白‚粘附大量粘液;腹部膨大。而患ESC的病鱼眼睛突出;鳃片灰白、肿大;体表常有呈点状分布的红色和白色溃疡‚遍布全身皮肤。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鱼体的下颌和腹部前侧出现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在两眼之间的头骨上出现颅孔 。

3.2病理解剖的比较

(叉尾鮰套肠病,图源:水产家)

罹患ICC和ESC的病鱼均发生肠炎‚肠道和肠粘膜充血、出血;腹腔出现腹水;内脏器官病变。所不同的是‚患ICC的病鱼‚因其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之后常出现1~2个肠套叠‚套叠的长度为0.5~2.5cm‚部分病鱼还可发生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肝脏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部分鱼的肝脏可见出血斑‚质地变脆;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病鱼可见鳔和脂肪充血和出血。而患ESC的病鱼肌肉出血;后肠和肛门常可见出血;肝脏多处瘀点性出血‚并发生坏死‚外观上表现为红色和白色的斑驳;脾脏偶见细小的坏死灶。

3.3特征性病变的比较

(叉尾鮰套肠病,图源:水产家)

ICC病鱼的特征性病变是出现“ 肠套叠” 现象。而ESC急性感染的病鱼‚位于两眼之间的颅顶中部发生头皮糜烂;慢性感染时‚糜烂的头皮处腐蚀成一个“丘疹样”的洞‚俗称“头洞”病。上述两种特征性病变为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区分这两种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4病原菌耐药性的异同

4.1耐药机制

(叉尾鮰套肠病,图源:水产家)

S.maltophilia和E.ictaluri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机制均与其膜屏障有关‚二者的脂多糖O侧链的改变或脂多糖磷酸含量的变化导致某些药物的通透性降低‚使得大多数的抗菌药物不能渗入胞内而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 。此外‚S.maltophilia对药物的耐药性也与其本身的主动药物外排机制和产生β-内酰胺酶等相关 ‚而E.ictaluri则缺乏产生β-内酰胺酶的活性 。

4.2耐药性

(叉尾鮰套肠病,图源:水产家)

S.maltophilia属于多重耐药细菌‚它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具有天然的耐受性‚同时对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一些消毒药都表现出抗药性;对广谱青霉素和大部分头孢菌素耐受性高‚其耐药率在50% ~100%;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约为64%‚对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为77%‚对其他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也较高‚甚至达100% ‚对氟喹诺酮药物的耐受性也在逐年升高。而E.ictaluri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林可酰胺类药物、链阳性菌素、糖肽类抗生素、利福平、夫西地酸等具有天然的耐受性;对部分磺胺类药物、杆菌肽等也具有耐受性‚且不同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和多粘菌素B的耐受性均存在差异 。

5防治方法

5.1药物防治

(叉尾肠型败血症,图源作者:王明闯)

药物防治是目前防控斑点叉尾鮰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临床上应用的药物主要有化学药物、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等‚但必须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防治目的予以选用‚并严格执行休药期。ICC和ESC均为斑点叉尾鮰的高致死性疾病‚两者的病原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受性‚且不同区域分离的病原菌对相同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ICC和ESC流行期‚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来预防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生ICC或ESC‚应尽早诊断‚选用病原菌敏感药物及早进行治疗‚同时坚持外用消毒法、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条件‚科学饲喂。

5.1.1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ICC)的药物防治 

(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病鱼下颌、腹部明显出血,图源作者:汪开毓)

(1)复方新诺明,第一天用量为100mg‚第二天开始药量减半‚拌在饲料中投喂‚5d为一个疗程。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每天每千克鱼用10~30m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5d。洛美沙星、阿齐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和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每千克鱼用5~20m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3~5d为一个疗程。

(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病鱼腹腔内含有带血的腹水图源作者:汪开毓)

(2)水体消毒使用漂白粉1mg/L;漂粉精(含有效氯60% ~65%)0.2~0.3mg/L;二氧化氯0.1~0.3mg/L;或二氯海因、溴氯海因0.2~0.3mg/L全池泼洒或消毒网箱水体。

5.1.2 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ESC)的药物防治  

(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病鱼头顶部皮肤溃烂图源作者:汪开毓)

(1)拌饲投喂脱氧土霉素30~50mg/(kg·d)‚或氟苯尼考10~20mg/( kg·d)‚连用5~7d。

(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病鱼发生出血性肠炎,肠道充血、出血,肠腔内充满带血的炎性渗出物图源作者:汪开毓)

(2)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或三氯异氰尿酸0.3~0.5mg/L‚或二氧化氯、溴氯海因0.1~0.2mg/L。

5.2免疫预防

(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病鱼体表出现大量的小溃疡灶图源作者:陈辉

研究表明‚通过疫苗注射、浸泡、口服等途径均可使斑点叉尾鮰不同程度地获得对ICC和ESC的抵抗力‚这既可以保护鱼的健康‚也可以避免使用药物而带来的药物残留和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等问题。目前‚国内外专家已经展开了对E.ictaluri灭活苗 、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苗和商品化疫苗(Aquavac-ESC)等方面的免疫研究‚试验结果证明‚免疫预防ESC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而本实验室也已经对引起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灭活苗 、脂质体疫苗、亚单位苗等展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田间辐射试验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6小结

对ICC和ESC的正确诊断是进行药物防治的科学依据‚也是病害防控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用于防治ICC和ESC的所有方法中‚药物防治方法应用得最为广泛。随着药物防治方法的推广应用‚临床上原本对这两种疾病有效的药物也逐渐表现出药效减退的现象。本实验室对不同地区患病鱼病原菌的耐药性作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ICC和ESC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这主要与临床上药物使用不科学、不规范有关。因此‚使用药物防治鮰鱼多种危害严重的疾病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科学、规范使用药物的规定。

(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病鱼胆囊扩张、囊壁变薄,囊内充满带血胆汁图源作者:汪开毓)

近年来‚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种防控措施的落实到位‚ICC和ESC在我国的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ICC和ESC的病原菌均为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条件性致病菌‚且两种病原菌对多种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受力。因此‚政府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必须加强对科学使用渔药的科普宣传并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加强对ICC和ESC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以便确定:

(1)当前使用的抗生素是否对ICC和ESC有效;

( 2) 哪些药物以后可用于防治ICC和ESC;

(3)ICC和ESC病原菌的耐药性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促进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另请参阅:斑点叉尾鮰(钳鱼)以及鮰科鱼类肠道败血症及其防控措施

来源:水产科技情报 2010‚37(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