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吗?

 溱湖之恋 2020-12-27

想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吗?

一个国家,一支部队,一个民族,在敌对势力面前,怎么才能做到兵法上所说的,[不战百屈人之兵]?

有一种胜利,是经过流血战斗取胜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运用谋略和外交手段,不费一兵一卒取得的胜利,叫“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之策。

我国古时候,用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的韬略之术,横破六国;晏子使楚,能言善辩,捍卫了齐国尊严;毛遂自荐,楚魏救赵;春申君以三寸之舌,不仅使秦放弃与韩魏联手攻楚,反而使秦楚强强联手……

一场场即将上演的刀光剑影的厮杀、血雨腥风的大战,就这样被智谋过人的策士们化解成了细雨和风、化干戈为玉帛,有的甚至因此而改变了战局,改写了历史。

下面我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烛之武智退秦师

话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几年,中间受尽了颠沛流离,世态炎凉。即位为晋候并称霸中原后,便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对那些曾经施恩于他的人,或是曾经怠慢、欺辱他的一些国家,或封赏,或讨伐。
郑国便是被讨伐的国家之一。郑国不仅在重耳流亡时对其怠慢,还在晋文公重耳称霸中原后左右逢源的依附在晋国的同时还和楚国眉来眼去,这让晋文公很是生气。于是晋文公联合秦穆公讨伐郑国。大军压境,郑文公急得如热锅蚂蚁,不知该如何是好。时势造英雄,很快,有一个叫烛之武的人被临危受命,孤身一人只闯秦营去见秦穆公。一个风烛残年、勾肩驼背的老头儿,能否堪当此重任?郑国人谁也没底,可也别无他法。听到营帐外有人大哭,秦穆公很是纳闷儿,便召见了被士兵挡在营帐外的烛之武。烛之武对秦穆公说我是为郑国即将灭亡而哭,也因可惜秦国而哭。秦穆公一听,大怒——你郑国灭亡了毫不足惜,你哭我秦国干嘛?你今天要不说出个一二来,我立即杀了你。烛之武,毫不惧色,侃侃而谈。秦晋两国合兵攻打郑国,郑国灭亡自不必说,但是郑国灭了,对秦国又有什么好处?不仅对秦国无益,还有害。郑国在晋国的东面,秦国在晋国的西面,秦政两国相距千里之遥,秦国向东隔着晋国,向南隔着周室,就算郑国灭亡了,秦国又怎么能够越过晋国和周室去拥有郑国的土地?
而且秦晋两国毗邻并立、不相上下,晋国越强大,那么秦国就越衰弱,为别人兼并了土地却削弱了自己的国家,聪明的人怎么会干这种事?
再说,晋惠公夷吾曾许诺将河西五城割让给秦国,等到他即位了晋国却背信弃义,这事世人皆知。而且秦国对晋国施恩已经几代人了,可晋国对秦国啥时有过分毫的回报?
晋候自即位以来,增兵设将,天天兼并称强,如今灭掉郑国就是要开拓他的东边疆界,等着郑国一灭亡,他日必定会扩张西边疆界,那秦国就危险了。君侯难道不知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吗?虞公愚蠢,帮助晋国灭了自己,而以君候的智慧,怎会落入晋国的圈套,去做对自己无益而有害的事情?
秦穆公静听很久,频频点头说:大夫说的对呀!


"
五羖大夫"百里奚进言说:烛之武是个辩士,他在离间我们秦国和晋国的友好关系,主公一定不能听他的。烛之武接着说:君候你若是解除对郑国的围困,郑国一定立誓,背弃楚国投靠秦国。秦国在东方有什么事情,取道郑国,郑国就像秦国的外府一样。穆公大喜,立即与烛之武歃血明誓,不仅瞒着晋文公单方面退兵,还派精兵强将两千人帮助郑国严守城池。
就这样,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成功解除了郑国的灭国之危。


第二个故事:春申君化笔为剑退百万虎狼之师

春申君:本名黄歇,东周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实力大涨,而楚国恃其国大不恤其政、政治黑暗,日渐衰落。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秦昭王对其非常轻视,大举出兵准备灭掉楚国。在此之前,秦军大败韩国与魏国于华阳之地,韩国与魏国表示臣服秦国。此时,秦国势不可挡,秦昭王遂以败韩之势、毁魏之威,密令武安君白起随即率领秦国精锐及韩魏之师约百万人一举伐楚。此前白起早已夺下了楚国巫郡、黔中郡两郡,并于前278年攻下了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迫使楚顷襄王把国都迁到了陈地。楚国命悬一线。
白起率韩魏联军攻楚前夕,到了秦国的使臣黄歇探听到秦国的图谋后万分焦急,恐秦国乘楚国极度衰弱之时一举灭楚,便迅速与秦相范睢等沟通,上书秦昭王,力陈其弊。

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欲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秦国现在的强大,是拥有万乘车马的大国从未达到的,大王您南征北战,可谓战功累累、威名赫赫。但物不可过及,过及必反;事不可做绝,做绝必危,应该适可而止,收敛继续进攻的雄心,而在领土上广施仁义之道,消除后患。那么,大王的功业绝不止是三代圣王之后第四个、五位霸主之后的第六个!

大王若能保持功绩,掌握威势,停止攻取之心而广施仁义之道,便使秦国没有后顾之忧,那您的功劳足以与"三王"并称为四王,与"五霸"并称为六霸。大王如果凭藉士兵众多,依仗兵器精良,想要以武力使天下诸侯归附称臣,我担心大王您会留下后患。当年吴王听信越国出兵攻齐,可是在战胜齐国后,回来却被越王在三江之滨擒杀;智伯相信韩、魏,从而进攻赵国,攻打晋阳城,胜利指日可待,而韩、魏叛乱,在凿台之下杀死智伯。大王妒忌楚国不灭亡,却忘了楚国毁灭会导致韩、魏强大,我认为大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秦国长期攻打韩、魏两国,两国与秦有十世之深怨,韩、魏不亡,是秦社稷之忧。秦不灭韩、魏,却反而攻楚是个大错。……
在这著名的《上秦王书》里,黄歇主张以仁义兼并天下,并详细论证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浅显道理,阐述了秦楚关系是当今最重要的关系,秦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是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局势的唯一正确途径。
秦昭王最终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好国家。
不费一兵一卒,单凭一封上书便使强秦雄师退兵,春申君黄歇的智谋不得不让人叹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