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伐谋的智慧

 好学者 2015-05-24

用兵之法,以谋为本。这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又一极为宝贵的战略思想。为此,孙子在“谋攻篇”中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说,经过一百次战斗,哪怕取得一百次胜利,也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方法。因为最高明的方法,是根本不需要动用武力就能达到让对方最终屈服之目的。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才是孙子最为推崇的战争中最高的理想境界。同在“谋攻篇”中,孙子还提出了四种可取得战争胜利的具体方案:分别是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所谓“伐谋”,就是通过运用谋略、计谋来打击敌方;“伐交”则是使用外交手段来打击敌方;“伐兵”则是通过武力来打击对方的军队;“攻城”则是通过武力来攻夺敌方的城池。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四种方法中,“攻城”最不可取,“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是最后没有办法时才能考虑和选择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孙子解释道:制造攻城的各种器械,需要三个月时间才能打造完成,修筑攻城所用的土山,也需要数月的时间来准备。如果主将难以克制久围不下的焦躁情绪,驱逐士卒象蚂蚁那样攀附着云梯去爬城墙,死亡三分之一的生命而城仍未攻下,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了。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这是孙子对于将领在选取战争方案时的谆谆告诫。相比这种灾难性质的“攻城”,“伐兵”则要稍微好一点。这种直接通过战略决战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手段,亦能取到釜底抽薪般尽快解决战争的效果。而“伐交”则相比“伐兵”要高明得多,“伐交”是任用外交手段,联络、扩大己方力量,分化瓦解敌对阵营,从而改变敌我双方原有的实力和态势,来达到最终让敌方屈服之目标,可以减免铁血杀伐和战争的损伤。“伐交”也可看成是“伐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伐谋”不可分割。所谓“上兵伐谋”,则是要提倡任用智谋而并非依靠武力来打击敌人,这是解决敌我之间纠纷和争议的最为上等的策略和途径。这一方法,亦与孙子在“谋攻”开篇中提出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思路一脉相承。


 


 


任用“计谋”的手段,不需要通过战争就能迫使敌人举国投降,或者不需要通过战争就能消解面临的战争威胁,无论哪一种,只要能兵不血刃,仅仅凭“伐谋”就做到让对方屈服,都是战争中首先值得考虑的上策。它避免了刀兵相见、血肉纷飞,避免了经济上的巨大损耗。比起双方打得头破血流方达目的的“伐兵”和“攻城”,无疑要更为成功和可取。“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那些善于谋划的人,使对方屈服不需要通过交战;占领对方的城池不需要强攻,灭掉敌方的国家不需要持久的作战。一定用最有利的原则来争夺天下,既不让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全面的战争胜利,这就是“伐谋”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好处。


 


 


韩信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汉初著名的军事家,他在灭掉赵国的陈余后,俘获了陈余的谋士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当初陈余若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深沟高垒,坚守不战,长途跋涉而来的韩信军队因粮草不济不能久战,必然最终失败。于是韩信不但不杀李左车,反以师礼待之,并向他虚心请教下一步的破燕之计。李左车感于韩信对他的诚心和敬重,问韩信:“将军连克魏、代、赵三国,虽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士卒也早已疲累不堪,如今攻打燕国,若燕国凭险而守,将军自认一定能够攻取燕国吗?”韩信摇了摇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啊,先生能有什么好法子呢?”李左车道:“将军一日之内击破赵国二十万大军,威名远振,燕人必闻之胆寒。将军若挟此余威,一面安抚赵境百姓,行使仁德,一面派使者至燕国,晓以利害,可令其不战而降。”韩信于是从其计,将大军屯集燕国边境,引而不发,然后修书阐明汉军拥有强大的兵力,分析燕国时下的处境及或战或降的种种利弊,派能言善辩之士将信送给燕王,燕国君臣迫于汉军强大的压力,无不恐慌,只得同意投降。韩信于是不费一兵一卒,传檄而定,顺利拿下了燕国。李左车的计谋,就是深得孙子“上兵伐谋”智慧的真谛!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不仅可用在进攻的一方,对于防守或弱小的一方,只要运用恰当,同样可以收到出奇的效果。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弱小的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通过“庙算”,最后选择了让老臣烛之武去秦国军营游说秦穆公的方案。烛之武来到秦营后,对秦穆公分析说:“秦国在晋国的西边,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和郑国之间并无土地接壤。现在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即使获胜,秦国能越过晋国去占有郑国的土地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结果顶多是肥了晋国。晋国目前已经够大了,再强大起来肯怕对秦国来说不会是什么好事吧?象晋国这种贪得无厌的国家,一旦灭了郑国后,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向西扩张,那对秦国就是祸害啊。”烛之武一席话,合情合理,秦穆公醒悟过来,于是答应了郑国的请求,不但将秦军悄然撤出,还让人带领部分秦军,反助郑国守城。晋文公知道后,虽然气恼万分,无奈孤掌难鸣,只得忍气吞声将部队撤回晋国。郑文公成功任用“伐谋”“伐交”的策略,使面临灭顶之灾的郑国化险为夷。更凹现出孙子“伐谋”智慧的神奇力量。


 


 


由于交战双方所处的国际环境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与周边其它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伐谋”很多时候与“伐交”是不可分割的,“伐交”是“伐谋”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战国时楚国想联合齐国、韩国共同进攻秦国,顺便灭掉周王朝。周王派东周的武公对楚国令尹昭子说:“你可不能算计周王朝。”昭子说:“没有的事。尽管如此,我还是想问你,周王朝为什么不能灭掉?”武公回答:“西周现在的地盘,取长补短,也不过方圆一百里。抢占这块地方并不足以使哪个国家富强,得到那里的百姓也不足以壮大军队。但西周却有天下共同拥戴的宗主名义,谁攻打它,谁就是犯上作乱。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去攻占它,是何原因呢?就是因为古代传下来的祭祀重器在那里。老虎的肉腥臊而又有尖牙利爪,仍有人猎取它;山林中的麋鹿没有爪牙之利,假如再给它披上一张诱人的虎皮,人们猎取它的欲望一定会增加很多倍。楚国的情形正是这样,分割楚国的领土,足以使自己富庶;讨伐楚国的名义,又足以有尊崇周王室的声名。楚国要是残害了天下共同拥戴的周王朝,占有了夏、商、周三代相传的礼器,你刚把礼器运回南方,恐怕各国证讨的大兵也就到了!”令尹昭子觉得武公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楚国原来的打算。武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攻取得了“伐谋”“伐交”的效果。


 


 


无论是“伐谋”还是“伐交”,都是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理论在实战中的具体任用。也是高明的君主或将军面对战争时的首选策略。孙子在“九地”中继续阐述道:“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就是将这一理论中的“伐谋”、“伐交”发挥极至,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而要实现“伐交”,就得先“伐谋”,要完成“伐谋”,就得先“庙算”,因此归功结底,“庙算”思想才是孙子一切争胜思想的源头。这一思想里除了包含“伐谋”的智慧之外,还包含有“先胜”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