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雅鸣:天津汉沽乡贤——江南副主考与筑路诗人

 倚月临风 2020-12-27

江南副主考戴彬元

汉沽出文官。戴彬元,就是清朝末年的书法大家之一。书法造诣在民间有过“南黄(自元)北戴”之称。黄自元书法以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著称于世,而戴彬元书法则集颜、柳、赵、欧超人之韵誉于市。他在光绪十二年写的《司空诗品》24首,曾经石印流传于世。其实,戴彬元清廉恤民之事在百姓中更有口碑,至今还在戴彬元的家乡——汉沽留庄村传为美谈。  

     咸丰11年(1861年),戴彬元26岁时拔贡生,朝考一等,任户部小京官,候补主事,云南司行走(掌核云南之钱粮及各厂税课,并管漕政事务)。光绪五年(1879年)顺天乡试为13名举人。   光绪六年会试256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改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朝廷修编。朝廷循“子荣父耀”之矩,为其父戴襄清加晋一品。因戴彬元广读博览,师承翰墨,有过人文采,书法之韵超人。特别是他在位期间清廉为官、体恤民情,留有甚好的口碑。因此,慈禧老佛爷封戴彬元为“太史第”,赐匾额一块。 

      光绪13年(1887年),由英国人操办的唐胥铁路向塘沽、天津方向延伸,计划横穿刘家庄,村民要遭拆房、毁田、平坟墓之大难。戴彰勋专程到京城向父亲诉说此事,恳求父亲出面协调。戴彬元表示,此事无力回天,但涉及到家乡父老的利益,一定要管。他找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中方代表李鸿章,背地里通融了英方工程师金达,改动了原设计方案,铁路线往北稍做移动,绕过了刘家庄。全庄民众感恩不尽,于是改刘家庄为留庄。此事在汉沽一直传为美谈。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任江南副主考,授奉直大夫。按照惯例,赴任期间,各地方官所敬贡的礼品或器物不计其数,凡便于携带的,作为主考官均可带走,或折款供奉。而戴彬元所过之地一无所取,别人问他,你这可破例了。他却说:“奉皇命选士,责任重大,贪得无厌怎能为人师表?”

戴彬元对取仕非常认真,大事都要亲自检查,经他手录取的,多是知名人士。戴彬元在京为官二十七年,身居皇职,掌握着一定数量的银两支配权力,家庭本该显贵。戴公墨守“君子喻于义”古训,凡是涉及到与自己有关联的事,从不动用官银,也未曾用朝廷银两做光宗耀祖之事,被一些官吏戏谑“痴戴”、“穷戴”。至戴1889年去世,戴家仍是1885年建的坐南朝北倒正房5间,后院各三间土木结构厢房,导致皇帝赐其“太史第”匾额竟无处悬挂。由于他积蓄无多,晚年解任后经济拮据,病困交加,一生仅存有大批图书。临终时叮嘱家人“卖书还清债务,不要亏欠一个债主”。终年54岁。 

1944年,日本侵略者在蓟运河上拟修复线铁路,大批枕木被盗。日本鬼子包围了留庄准备大清查,一场惨案即将发生。日本军队头目率骑兵来到留庄,路过戴家门口时,忽见戴家门口悬挂着“太史第”的匾额。遂大吃一惊,即刻下马,列队敬礼,而后撤退,小留庄避免了一场血腥之灾。 

民国年间,戴彬元的儿子戴彰勋在吉林督军孟恩远麾下当秘书。听说戴家建房缺乏资金,孟督军于是大笔一挥,从在天津建自己“将军楼”的经费中予以拨付,戴家才建起带穿堂屋的青砖房5间和临街门楼,左右摆放石狮子两尊,将清漆红木的“太史匾”悬于其上。

有谁能想到,这已是戴彬元去世40年之后的事了!

筑路诗人崔戟荣

崔戟荣(1879—1939),汉族,字振三,是我国第一代著名铁路工程师。曾参与修建南满、京山、津浦诸铁路,曾与王节尧、茅以昇、邓聿光、姚荣伯、林兼之等建筑大师作为同仁共事多年。系汉沽崔氏“裕善堂”崔以敬之四子。

崔戟荣生于汉沽,在其父崔以敬(汉沽第一小学创办人)影响下,聪明好学,常用沙土秸秆练习写字。幼时学私塾,后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毕业时成绩优异,选派赴德国学军事。已届登船之日,忽萌实业救国之念,幡然改辙,立即退掉船票。旋即投考山海关铁路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前身),攻读铁路建筑之学。因其会俄、日、德、英四国文字,又刻苦学习,成绩突出,深得德籍教师沙尔赏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毕业,先后在沈阳、吉林开埠局、林西矿务局任工程师之职。

宣统元年(1909)参加修建浦北铁路。宣统三年在长春开埠局任职,参与建埠工程。

民国元年(1912),他受段祺瑞举荐,在国民政府交通部技术科工作。民国2年(1913年),参与修建亚洲第一坨——汉沽盐场坨地码头。

民国3年(1915年)任交通部技术科长时,为改善北京内、外城交通,崔戟荣受交通部委派与德国人罗思凯格尔共同改建、设计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后,在外观上保持古建筑外貌,建筑结构上有新的突破,遂成为北京著名的景观之一。

民国8—9年(1919—1920),被交通部临时派遣到顺直水利委员会,参与永定河裁弯取直工程。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九国华盛顿会议正式召开,在中、英、美三方的压力下,2月4日,中、日两国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军撤出山东省胶州湾,德租借地和青岛海关的主权归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国民政府以5400万马克从日本人手中赎回胶济铁路,交通部路政司司长沈琪派崔戟荣赴青岛接收。1923年元旦,中日双方铁路主权交接仪式在青岛朝城路举行,中国政府收回了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悬挂了八年的“日本山东铁路管理局”的牌子终于摘下,“中国胶济铁路管理局”随之揭牌。2月1日起,又接管全路各站,并改回原站名。崔戟荣任中国胶济铁路局工程师。后任胶济铁路岞山工务段工程师;1928年调至高密任胶济路正工程师、工务二段段长。

1928年夏,山东东部大雨,崔戟荣生怕冲毁路基,不顾雨大夜深,亲自随乘由青岛至济南过站客车查看路情。行驶至潍河大桥时,突然发现前方情况异常,命令司机紧急制动。列车刚停,就听轰然一声巨响,大桥被山洪冲断,避免了一次车毁人亡事故,保住了整列车旅客及司乘人员生命安全。为此,国民政府交通部、铁路局特颁发给他一枚二等银色嘉禾奖章和300银元奖金。像这样的奖章他有不下数十枚。

胶济铁路局招标修建潍河铁路大桥,日本承包商中标。为达偷工减料目的,开工前,日商准备了重礼送往岞山工务段,被崔戟荣当即拒绝。日本承包商称赞崔工程师,是第一个不肯收礼的中国人。

民国26年(1937),他调平绥路任工务处处长,兼改建八达岭盘山道总工程师。日寇侵占胶济铁路后,他坚持不为日本人做事,避难到山东高密聂家庄。日本人多次派留用员工到聂家庄威胁、利诱,以月薪从300银元加至400银元为饵,邀其为日本人效力,均被严词拒绝。1938年夏,他告别聂家庄乡亲,辗转返回汉沽。民国28年(1939年)重阳节与世长辞,留下绝笔诗作:“信笔聊成四句诗,再三日即重阳时。今岁登高去何处,村外玉沙山最宜。”

崔戟荣喜诗、书,文笔亦长,书法宗柳、赵,墨迹遍及胶东。留有诗集《翠槐堂诗集》,后人编辑出版为《筑路归来》。2016年天津问津书院重新为其出版诗作,名为《翠槐堂诗集》。其中许多吟咏汉沽家乡风物的诗作耳熟能详。如《河岸盐坨》:

“邑景玉砂名早标,

沿河堆垛接云霄。

乍来旅客遥瞻处,

疑是高山雪未消。”

   作者简介:王雅鸣,《汉沽区志.文化志》原主笔。汉沽作家协会副主席、《蓟运河》杂志副主编。出版《黑海滩》《拯救爱情》《荒海》等5本作品集。

京畿学堂

投稿邮箱

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