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讯] 廊坊师院教师编著的《荷花淀派名家名作精读》亮相北京书展

 倚月临风 2020-12-27

据近日《河北日报》和凤凰网消息,8月22日,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拉开帷幕,我省12家出版传媒单位携1600余种优秀冀版出版物精彩亮相。

本届图博会河北展区的最大亮点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出版物及讲述燕赵特色文化出版物的推出。内中有《徘徊与觉醒——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启动》《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等图书,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过程,展现了中国人民觉醒、奋进的心路历程;还有《绿色奇迹塞罕坝》对塞罕坝三代人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进行了真实生动的书写,弘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磁州窑火》《年画中的传奇》等图书和多媒体出版物,则充分展现了河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此外,还有既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又体现了河北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图书也十分引人瞩目,由廊坊师范学院教师编著的《荷花淀派名家名作精读》即在其中。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今雄安新区内的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这一派作家的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以前“荷花淀”作品集多为单个人的别集或散见于报纸、刊物,较为零散难觅,而本集则对相关作品进行了广泛地搜集、梳理、精选和细致深入地析读,既可方便了解荷花淀创作的全貌,又能深入品味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荷花淀派名家名作精读》分上、下两册。上册着意编选孙犁“荷花淀”风格显著的作品,注重飞扬、流动的艺术之美,热烈、隽永的抒情以及人性之美的发掘与关怀。入选的20篇小说中,早期作品有《芦苇》《女人们(三篇)》《走出以后》《琴和箫》《丈夫》,“荷花淀”风格已露端倪。《荷花淀》《芦花荡》《嘱咐》是“荷花淀”的经典作品,最具神韵,与《钟》《“藏”》《纪念》《光荣》《蒿儿梁》构成孙犁在解放区旺盛期的创作。建国初期,《吴召儿》《山地回忆》在追忆中展现战争年代,委婉绵长。《秋千》《村歌》《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则综合了更复杂的情感,是“荷花淀”风格的丰富、发展与沉淀。晚年作品中,只选入了《亡人逸事》,千字小文的深情与灵动,质朴与隽永乃是“荷花淀”风格的灵光再现。

孙犁作品的赏析主要注意三点。其一,以文本为中心,注重生命体悟与艺术阐释。孙犁首先是一位“革命”作家,同时还是一个“五四”文化滋养下的文人。前者的因素在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而生命的忧思与冥想,青春的感怀与伤情,知识分子的体悟与思考也是不容忽视的。是艺术的美整合了彼此的冲撞,弥合了二者的裂隙。其二,注重联系历史语境。遮蔽话语场单纯对作品自说自话不仅是不恰当的,还容易发生错误。例如,忽视“友人”的故事不能理解《琴和箫》的复杂,对土改中的经历与见闻置之不理不能读懂《秋千》和《村歌》,不注意孙犁遭遇“恶女人”的自述则不能充分认识《山地回忆》中“回忆”的过滤功能,如此等等,无一不证明重视语境的必要性。因而,赏析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一个大略的背景。其三,注重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任何一个文本的创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复杂纠结地酝酿自作者的经验与感悟。互文性文本的阅读可以打开更广阔的视界,又饶有趣味。例如《琴和箫》之与《芦花荡》,《蒿儿梁》之与《走出以后》《看护》。赏析文字中有时也涉及到未被选入的文本,意在引导读者在孙犁整体的作品体系中理解作品。

《荷花淀派名家名作精读》下册,主要收录的是在五六十年代,孙犁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期,受到孙犁指点,文学风格向孙犁靠近的青年作家作品。在五十年代,风头正渐的是有神童之美誉的刘绍棠,和意气风发的从维熙。他们的作品风格清新明丽,有孙犁之风。刘绍棠避世二十年,重返文坛时,风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转向了乡土文学的建设,清丽之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泥土的厚重气息。本册除其早期的作品外,还选择了刘绍棠新时期重返文坛的重要作品《蒲柳人家》,虽然已有风格之变迁,但其对美的颂扬、民间的叙事立场,依然可见荷花淀的风姿,更添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维熙的创作转型更彻底,故本册只选择其五十年代的作品,其余未收。

当刘绍棠和从维熙被迫辍笔之时,担负起荷花淀派重担的是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等作家。韩映山的文风与孙犁最为相近,并且风格也更为稳定,所以,本册除五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外,还收录了韩映山的新时期中篇小说《采菱村》,作为荷花淀派在新时期发展的佐证。房树民与冉淮舟的作品共收录三篇。荷花淀派的最重要的成员基本囊括在内,通过这些作品可见荷花淀派的发展历程和流脉。

铁凝、贾大山、莫言、贾平凹的早期创作深受孙犁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荷花淀派的创作特征;特别是对铁凝、莫言、贾平凹来讲,孙犁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在孙犁的慧眼识英下,他们蜚声文坛,成为当代文学史册上留下青名的重要作家。这些作家作品的收录,选择了他们早期的与孙犁风格相近的创作,旨在揭示荷花淀派在我们当下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寻求荷花淀派的恒久的艺术魅力。

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作为流派的成员,他们与荷花淀的领袖孙犁的艺术水准的差距还是不小的。艺术之笔还未经磨砺,无法达到孙犁圆融的艺术之境,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这些作品的解读中,尽量以包容的眼光理性地看待作品中不够成熟之处,挖掘作家作品的闪光点,不以今日之是而非昨日之是,在与同时代的作品的横向对比中,发现作家作品的艺术性和超越时代的魅力。

在全书的编著过程中,廊坊师院京畿学研究所的苗雨时、许振东两教授对选题进行了精心地策划与多方面的指导,苗雨时先生还以年近八旬的高龄为全书撰写了总序。文学院的王宁、贺莹两位博士分别承担了本书的上册与下册选文与细读工作,并为之付出了非常辛勤的工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非常重视,将之作为精品工程来进行打造,总编张采鑫先生及编辑部的人员为也之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燕赵文化的情怀十分令人敬仰。

此外,由廊坊师范学院教授苗雨时、许振东任主编,向淑君、任朝科、申朝晖联合编著的《荷花淀派研究资料汇编》现正进行最后的审校,也将于近期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样非常值得期待!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把时间交给阅读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