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应天府自称吴王后,朱元璋如何整顿军队的建制?

 弋尘读书 2020-12-27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六月初,朱元璋率军渡江攻占太平路,改为太平府,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大元帅。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 )三月,朱元璋带兵攻克集庆路,改为应天府,设立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任命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任命赵忠为兴国翼元帅,令其驻守太平。

不久,朱元璋派徐达、汤和、张德麟、廖永安等将领率兵攻下镇江路。朱元璋下令改镇江路为江淮府,设立淮兴镇江翼元帅府,任命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

不久,朱元璋又设立秦淮翼元帅府,任命俞通海为元帅。

小明王收到攻克金陵的消息后,擢升朱元璋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封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六月二十二,朱元璋在太平府设立行枢密院,任命总管花云为院判。

七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设立江南行中书省,设立江南行枢密院,“以元帅汤和摄同佥枢密院事”(《明太祖实录》);设置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任命冯国用为都指挥使;设置前、后、左、右、中五翼元帅府,任命华云龙、唐胜宗、陆仲亨、邓愈、陈兆先、张彪、王玉、陈本等为元帅。

华云龙、唐胜宗、陆仲亨都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中的一员,邓愈后来成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而陈兆先当时刚率三万六千部众投降朱元璋不久,可见,各翼元帅的地位不低。

江南行枢密院、五翼元帅府名义上都是龙凤政权下属的地方军事机构,两个机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管辖关系?两个机构内设了哪些官职呢?

龙凤政权基本上模仿元朝的官制,江南行枢密院是根据小明王的任命设立的机构,而五翼元帅府则属于朱元璋的创新。另外,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也是朱元璋的创新,这个机构负责统领朱元璋的亲兵,护卫朱元璋的安全。

在元朝的制度中,枢密院的知院是从一品,同知正二品,副枢从二品,佥院正三品,同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元史·志·百官》)。

此后,朱元璋每占领一个地方,便在这个地方设立某翼元帅府。例如,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 )二月,耿炳文率军攻占长兴;三月,朱元璋下令改长兴州为长安州,设立永兴翼元帅府。同年十月,朱元璋改扬州路为淮海府,设置淮海翼元帅府,

在各翼元帅府内,往往设有左副元帅、右副元帅、管军总管、统军元帅、大元帅等官职,这几个官职的级别依次升高。枢密院同佥的级别高于大元帅。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岳父谢再兴曾担任过中翼右副元帅。

不同官职的级别,从常遇春的升迁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大概。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 )十月,朱元璋任命常遇春为管军总管,不久升为统军大元帅,“以常遇春为管军总管,寻升为统军大元帅”(《明太祖实录》)。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 )二月,朱元璋提升常遇春为中翼大元帅,“升廖永安为行枢密院同佥,俞通海为行枢密院判官,常遇春为中翼大元帅,胡大海为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明太祖实录》)。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 )二月,朱元璋擢升中翼大元帅常遇春为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 )四月,朱元璋在宁越府设立枢密分院,封常遇春为镇国上将军、同佥枢密分院事,令其在此镇守。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 )正月,小明王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此后,朱元璋着手进行机构改革,调一批武将进入中书省,封佥院邓愈为中书省参政、枢密院同知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同佥常遇春被封为江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同知徐达为中书省右丞、枢密院同佥汤和为中书左丞。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设置中书省,封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和俞通海为平章政事。三月,封中书左丞汤和为平章政事。

随着战场上的接连获胜,不少敌方将领前来归附,“凡将校至者皆仍其旧官”(《明太祖实录》),军队规模快速扩大,但是编制不统一,将领的称呼也很混乱,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等官职名称往往与实际统率的人数不相符,急需整顿。

同年三月,朱元璋下令废置各翼统军元帅府,设立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

同年四月,立部伍法,核实各位将领所统率的实际人数,规定部众满五千者为指挥,满一千者为千户,满一百者为百户,满五十者为总旗,满十人为小旗。核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令既下,部伍严明,名实相副众,皆悦服以为良法”(《明太祖实录》)。

经过及时的整顿,朱元璋逐渐把投降的将士纳入自己的军事体系,使其逐渐与原有的主力部队融为一体,从而使实际战斗力大大提升,为日后的军事行动提前做好准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