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茶浓如中药,白茶淡如开水,红茶又香又甜腻?这是碰上劣质茶了

 小陈茶事 2020-12-27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圈中,向来疑云重重。

对某一款茶的看法,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尚未统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不适用于茶圈。

不论是新人,还是老茶客,总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以至于,难以客观、公正的评判一款茶的真正风味。

比如,向一位新人提问,“你认为白茶好喝吗?”

最常见的回答是,“太淡了,没茶味。”

再比如,一位喝茶10年的老茶客如是回答:

“我更喜欢喝岩茶,味道浓,红茶也不错,很甜。”

仿佛,已经将这三类茶的特点定了性。

岩茶,对应的是浓烈,浓郁。

白茶,对应的是寡淡,无味。

红茶,对应的是香甜,甜腻。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茶友说的有几分正确,几分错误?

岩茶,白茶,红茶的特点,当然不能妄下定论。

《2》

岩茶的特点,是浓吗?

非也。

武夷岩茶,香清甘活,花香岩骨。

岩茶最大的特点,在于经过焙火工艺之后,所散发出的特殊风味。

焦糖香,花果香,桂皮香……

当闻到岩茶馥郁的香气,喝过滋味饱满的茶汤过后,有些茶友则认为:岩茶很浓。

甚至还有人说,“岩茶浓苦,像是喝中药。”

其实,这是对岩茶深深的误解。

高品质的武夷岩茶,根正苗红的正岩茶,并非味浓如中药。

例如,在喝马头岩老树肉桂时,被汤感深深吸引。

水极稠,细滑,浆感与包裹感能够达到90分以上。

柔美醇和,又带着清新空灵之韵,还有丝丝果香,香滑醇和。

浆感十足,回甘中花香莹莹,婀娜多姿,尾调中,还多了几丝发酵而来的微微果香。

细啜一口,只觉鲜香的茶汤包裹着舌头,齿颊留香。

而那些所谓的“浓苦”岩茶,首先在品质上出了问题。

比如外山茶,由于先天环境不佳,光照猛烈,缺少植被遮挡,土壤稀薄,不够疏松。

因此产出的岩茶,不是汤水单薄苦涩,就是香气平庸。

并且,滋味浓重、苦涩的岩茶还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高火功。

冲泡过后,焦糊味重,又苦又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品质原因之外,冲泡方式的错误,也会让岩茶的茶汤过浓。

有部分茶友泡茶有个习惯,闷泡。

不论是什么茶,通通闷上个1分钟再出汤。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茶叶在水的刺激下,内质不断析出,茶多酚、咖啡碱不受控制的释放到茶汤中。

因此,即便是一泡优质岩茶,遇上闷泡,也会变得苦涩,浓重。

更何况是本身品质不佳,苦涩物质含量高的岩茶呢?

简直是火上浇油。

因此,认真喝过一次正岩茶之后,便会对岩茶彻底改观。

香、清、甘、活,为优质岩茶的表率。

《3》

白茶的特点,是淡吗?

非也。

“鲜香醇爽”,是白茶国标中对优质茶的要求。

好茶中富含丰厚的内质,在冲泡后,源源不断地释放到茶汤中。

在此情况下,茶香馥郁迷人,毫香扑鼻,汤水饱满鲜爽,清新甜润。

但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白茶很淡?

白茶的特点,是清新,淡雅,由充沛的茶氨酸所带来的满满鲜爽感。

与寡淡无味的白开水,有着天壤之别。

而认为白茶滋味淡,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优质白茶中的“鲜爽感”,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

尤其是对新手茶友来说,经验尚浅,感知也更少。

因此,将白茶的“鲜爽感”误认为是滋味淡。

还是那句话,浓非厚,淡非薄。

以2020一级春寿眉为例,注入沸水,快速出汤。

揭盖闻香,第一冲的盖香,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毫香。

随着热气,钻入了鼻腔,带来极致的鲜爽感。

而后,等到盖子微冷一些后再闻,能够嗅到清甜的草药香,隐着花香。

等到冷却了之后,又能从盖上闻到似栀子,似茉莉的清香。

如此层次丰富的香气,得益于好茶丰厚的内质。

汤水入口的一瞬间,脑海里便生出了一个字,鲜。

鲜爽感,是白茶的灵魂。

随后涌上来的,是饱满茶汤中包裹着的花香,在口腔中蔓延。

同时,回甘涌上,生津甜润。

一泡好茶,带着芬芳的香气,淳和的汤感,变化莫测。

怎么看,都与“淡”扯不上关系。

细细品味,方能感受到白茶的真谛。

还有些茶友,由于个人口味的原因,口味偏重。

平日里习惯喝苦一点,浓一点。

忽然换成以鲜爽著称的白茶,难免有些不习惯。

喝不懂,喝不惯,让白茶平白蒙受了委屈。

千人千色,茶也是一样。

切莫用其它茶类的特点,作为评判白茶的标准。

否则,错过了优质白茶,抱憾终身。

《4》

红茶的特点,是甜到发腻吗?

当然不是。

即便如今红茶不比当年那般火热,但仍然有一票粉丝。

而很多人对于红茶的印象,只停留在“甜”。

但甜味,分为很多种。

清甜,甘甜,甜润,甜腻,甜到发齁。

在尚未了解清楚之前,便匆忙对红茶下了定论:

红茶甜,是极致的甜,甜到发齁的那种。

确有此事吗?

当然不是。

至少对于一泡优质红茶来说,并非如此。

在红茶审评的常用术语中,有几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甜爽”,“鲜爽”,“甜和”,“鲜浓”……

由此可见,红茶的甜,不是甜腻,而是鲜甜爽口。

就好似吃了一口汁水丰沛的水蜜桃般,满嘴清甜,且伴有丝丝回甘。

这来源于红茶茶汤内部的茶氨酸,以及茶黄素与咖啡碱形成的络合物、可溶性糖等物质,交融在一起后,所形成的的曼妙汤感。

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最具代表性的红茶之一。

前些天,喝到了一款带有丛香的正山小种,尤为惊喜。

沸水冲泡,揭盖闻香,盖上花果香缠绵,仿佛是用鲜百花蜜酿造而成。

那种浓,稠,香,甜,令人流连忘返。

茶汤中带着浓郁的丛香,一种苍老木头,老树纤维的香气,难以自拔。

还带着专属于桐木的高山韵,茶香自然,清纯不杂。

入口鲜爽,贯穿始终,冰凉沁人,薄荷感强烈,丝丝入心。

鲜甜爽口,空灵清郁,丛香与花香交相辉映。

而后的回甘中,也尽是花香缤纷,层次丰富。

鲜爽感强,花果香,桂圆汤,是正山小种的优点,更是特点。

而香气冲人,甜到发腻的红茶,往往品质堪忧。

劣质红茶入口后,口腔黏腻不清爽。

喝红茶又不是喝糖水,滋味太甜反而有猫腻。

优质红茶的代名词,是高雅,高级,宛如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子。

甜而不腻,甘润清爽,鲜甜爽口,方为上者。

《5》

告别错的,才能与对的相逢。

与开头呼应,再次为三者做一个总结。

岩茶,香清甘活。

白茶,鲜香醇爽。

红茶,浓醇鲜甜。

喝茶,自然是要喝好茶。

不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人生阅历的积累。

反复在烂茶中徘徊,实为虚度光阴。

改天遇到了优质茶,反而觉得味道不对,痛斥一番。

把李鬼错当李逵,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挥手作别劣质茶,方能遇到好茶。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